國際象棋棋子怎麼看

  很多家長都會從孩子四五歲的時候就送去學國際象棋。那麼?下面小編給你介紹國際象棋棋子如何識別,歡迎閱讀。

  

  城堡一樣的那個——車

  長著馬頭的那個——馬

  頭上頂個球的那個——兵

  長的像兵但比兵高的那個——相

  戴個十字的那個——王

  剩下那個——後

  國際象棋立體化棋子規則簡單易懂

  ——立體化棋子,規則簡單易懂

  翁建的兒子翁凱智,今年讀小學一年級,從4歲開始便被爸爸帶去瀋陽市棋牌院學習,“剛開始,我是帶兒子去學習中國象棋的,因為我自己非常喜歡。”但只上了兩堂課,孩子又哭又鬧坐不住,於是金峰院長便建議翁建帶孩子去學習國際象棋。不足5歲的翁凱智一見到國際象棋還真就上手不停地擺弄起來,“因為國際象棋的棋子非常立體化,在他眼中,可能就像是玩具一樣吧,喜歡在手裡擺弄著玩。而且後來學著學著,感覺規則也比較容易理解,還充滿著趣味性。”

  像翁凱智那麼小的年齡,在前半堂課家長是可以進去陪著上課的,翁建告訴記者,剛開始,兒子還不夠高,就是坐在自己腿上聽課的,“聽了幾堂課,我也學會了,回家還能陪他下棋。國際象棋對於孩子智力開發的好處太多了,比如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特別強,關鍵是他上課能坐住,老師講的他容易地就理解吸收,學習成績也很突出。”

  楊翎的女兒今年9歲,楊翎也認為孩子學習國際象棋這四五年以來,水平提高快,學習成績也特別出色,“尤其是在學習奧數的時候,經常很容易就能算出別的孩子需要很長時間計算的題來。”

  4歲學起最合適

  ——鍛鍊孩子耐力,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如今很多家長都知道國際象棋對開發孩子智力大有好處,也都很關心孩子幾歲開始最適合接觸國際象棋?金峰的答案是4歲!“一般來講,小孩子從4歲開始具備邏輯思維,開始懂得接受新鮮事物,並對新鮮事物容易產生興趣,這個時間段應該也是開發孩子智力最好的時候。”

  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來學習國際象棋,而且初衷也各不相同,有些家人只是單純地想開發孩子智力,也有一些家長是奔著培養世界冠軍去的。總結幾年來的教學經驗,作為瀋陽市棋牌院院長,金峰認為,如果只是一味地認為送孩子來學習就要培養成世界冠軍,或者是要讓孩子參加各種比賽,以換取幾級運動員的頭銜,這種想法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國際象棋是競技體育專案的一種,它除了是一把開發孩子智力發展的鑰匙之外,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耐力,自小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反應、創新能力。”

  這次前來參加“2014年瀋陽市少年兒童國際象棋冠軍賽”的孩子,最小的只有4歲,最大也不超過15歲,這些頑皮可愛的小朋友,前一分鐘還在追逐打鬧,一分鐘後當比賽開始,他們就都安靜地坐在那裡,認真地思考棋路了。金峰對記者說:“一場少兒比賽,動輒也需要兩三個小時,那麼四五歲的孩子能夠坐著下棋兩三個小時,這就是具備了很強的耐性。而且,通過比賽,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從中提煉出來了。心態,在他們今後的學習和工作生活中都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利用假期多學棋

  ——開啟智力發展鑰匙,更易吸收文化課

  據金峰介紹,瀋陽市少年兒童國際象棋冠軍賽是瀋陽棋類專案的一項傳統賽事,每年舉辦一屆,比賽的舉辦對推動少兒國際象棋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許多脫穎而出的小棋手從這裡走向了全國賽場並屢創佳績。瀋陽市棋牌院多年來已經與多所中小學校、幼兒園建立了聯絡,在少年兒童中普及推廣棋類知識,使更多的少年兒童學會下棋,並通過棋藝教育從中受益。

  利用假期時間帶著孩子四處去補習文化課的家長很多,而如今在節假日帶著孩子去學棋的家長也不少。金峰說:“大部分多年學棋的孩子,他們最終可能並未成為世界冠軍,但在學業上,學棋的孩子很少有讓家長髮愁的,無論是在數學或是英語方面都不差,因為自小學習國際象棋的孩子,有學習的耐心,也就是說他們靜得下來,而且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比較強。”

  中國象棋VS國際象棋 從棋子設定看中外大不同

  對於中國象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時候是爸爸教會我們下象棋的,一塊紙板畫好線,就可以二人對弈。夏天的絕大多數時光,都是在拼殺象棋中度過的。那麼,對於國際象棋你又瞭解多少呢?

  其實,從棋子的角色、功能設定,可以對比出中外歷史文化的許多不同之處。下面,91sport就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卒

  在中國象棋裡面的卒子,可以說是所有棋子中最悲情的角色。卒子只能向前不可後退,正說明著中國人骨子裡面對生命的漠視。“一將功成萬骨枯”,只要是為了達到目的,人命是不足惜的。

  所以,卒子沒有選擇後退的權利。其他的棋子,好歹還可以進進退退,曲線救國,但是卒子是不夠資格談曲線救國的。當卒子衝鋒到對方的底線的時候,卒子的生命也就到頭了。對於一個出身低微的普通人,中國的政治歷來就不會給他機會。因為,我們的文化是不認同下層民眾的個人奮鬥的,個人奮鬥的終點就是個人命運的終結。

  有的人會說,卒子也可以將死別人一盤棋嘛!對,不錯,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卒子將死對方的機會少之又少,就算將死了,你看見過中國象棋裡面有因為將死了對方的老爺而“榮獲晉升”成為將軍的小卒嗎?

  國際象棋裡面的卒子,一樣也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但是,它比國產卒子幸福多了。遇到危險,它不但可以左右躲閃,也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西方文化的骨子裡,終究比咱們重視下等階級,這和西方中世紀的封建專制程度遠遠不如中國是有關係的。

  國際象棋裡面的卒子有個人奮鬥的希望嗎?有,套用周星星同志的話,國際象棋裡面的卒子是“一份有前途的職業”。卒子在本方的“後”健在的情況下,本來是無前途的;但是一旦“後”戰死沙場,卒子向前衝就有了最大的動力——衝到敵方的底線去,卒子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縱橫馳騁的“後”!

  國際象棋規則是:卒子到對方底線時,可以隨意成為任何一種棋子.這,就是對個人奮鬥精神的鼓勵,也是我們講究“天命”的中國傳統文化所難以認同的。

  二、後

  中國象棋裡面,沒有“後”這個角色。這是國際象棋的專利。如果要從中國象棋裡面找一個可以和“後”一比高下的角色,恐怕也只有“車”了。但是,即算是中國象棋裡的“車”,也不如“後”那樣風光無限。因為,“後”不但可以橫走豎走,而且可以斜著走對角線!

  “後”帶有明顯的女性角色特點。中國象棋絕對不會允許一個女性棋子上場的,就像中國政治向來排擠女性在政壇上出現。中國文化強調女子要三從四德,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來保證男子的父權體系神聖不可侵犯。

  中國歷史上有女皇帝、女駙馬、女強盜、女將軍等等,但是都不過被當成是男權社會的一點調料,一點供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點心,一盤不能上正席的小吃。花木蘭代父從軍,畢竟要頂著老爺子的名字去,而且也是不得已而去,並不是代表廣大婦女同志自願上前線的。

  在西方封建政治領域,女子參與政治的情況也遠比中國的寥寥幾個如武則天、呂后、慈禧要來得頻繁。英國光榮革命後上臺的國王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威廉和瑪麗。威廉是國王那麼瑪麗就是女王。這樣的地位,我們中國皇帝何時給過中國女性?中國象棋無“後”,不足為奇,要是有“後”那才奇怪呢。

  三、相與士

  中國象棋裡面的士,行棋規則是在四方格里面走斜線,忠心耿耿守衛在“將”或者“帥”

  的身邊,一刻不離左右,絕對不會拋下將帥不管,自己奮勇向前殺敵的。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官僚的愛國,總是這麼密切地和忠君聯絡在一起,在象棋裡面得到了充分的詮釋。

  “學而優則仕”,“士為知己者死”,封建中國的讀書人十年的寒窗苦讀,不過是為了一朝隨侍君王側而已。中國象棋裡的相,大大方方走田字格,顯得雍容、莊重、典雅,但是也不過是在本土轉來轉去,是不能越過那條界河的。對相的活動範圍的限制,是不是也體現出中國古代政治中央集權下對宰相權力的制約。

  對比國際象棋中的相***士***,更多的功能是衝鋒陷陣攻城拔寨,而不是窩在內宮裡面陪伴君王。

  西方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不像中國古代讀書人那般只圍著皇帝屁股後面轉,而是追求自由、奔放、個人價值的張揚。圍著皇帝屁股轉的拼命的宣揚君權的至高無上,追求的不過是“暫時做穩了奴隸”;會自己動腦筋的才可能擺脫做奴隸的命運。

  四、將***帥***和王

  中國象棋的將***帥***,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設定。有個規則是,雙方的將帥是不能面對面的,假如哪一方主動使自己的將帥面對對方的將帥,就意味著棋局以自己的失敗而告終。

  這也許源自古人的一種政治觀念:主動去見對方,則意味著自己承認地位上不如對方。在古代的歷史當中,我們可以找到類似這種規則的真實事件。比如齊桓公稱霸的“葵丘會盟”,各諸侯國紛紛前去會見齊桓公,連周天子也派代表前去,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我們承認你是老大,好了吧?

  國際象棋裡面的“王”可以到處徵殺,橫衝直撞,簡直有點像中國象棋裡面的“車”,這恐怕是因為西方中世紀的國王都是一些集權程度不高的國王,不能像中國君主一樣坐在宮中神神祕祕的,不得不出來親自作戰。

  在電影《魔戒》系列中,人類之王***一個西方君主***就是這樣一種角色:與其說是王,在中國人眼裡還不如說是個征伐將領。而中國象棋的所謂“將”和“帥”,在中國人眼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王”。穩坐中央,巋然不動,左右環侍文武大將,派頭大極了。

  如果你再仔細對照一下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中的每一個棋子,你會發現最沒有實際用處的,就是中國象棋中的“將”或者“帥”。連一個小小卒子的功用,都要超過“將”***帥***。“將”一輩子出不了田字格,只能一步一步移動,不可以走斜線,不能“出國訪問”,不能“御駕親征”……

  但可笑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毫無用處的棋子,卻需要全部的棋子們來保護它,如果保護不了,整個棋局就以失敗告終。人家國際象棋的棋子犧牲的時候還可以自我安慰:“看,咱們的王也一樣在戰場上拼殺!我死得其所!”我們中國象棋的棋子斷氣的時候恐怕只有悲嘯:“命苦!”原來我們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不過是一個庸庸碌碌的***的安全。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以靜制動”傳統性的象徵,那麼西方民族則比較尊重個人奮鬥的意義。兩種棋的下法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在中國象棋裡面妄圖施展國際象棋裡面的招術,只有失敗。反之亦然。不懂得中國哲學裡以柔克剛、以近致遠、動靜有致的奧祕,下不好中國象棋;不明白西方觀念中弱肉強食、張揚個性、自我實現的精神,也下不好國際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