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的歷史革命

  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後,經中亞和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義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法國。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吧,歡迎閱讀。

  來源:

  據現有史料記載,國際象棋的發展歷史已將近2000年。關於它的起源,曾經有過多種不同的說法,諸如起源於中國、印度、錫蘭、波斯、阿拉伯國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數棋史學家認為國際象棋最早出現在印度。

  18世紀時,W.瓊斯指出:古印度是國際象棋誕生的搖籃。大約公元2~4世紀時,印度有一種叫作“恰圖蘭加”***Chaturaji***的棋戲,內有車、馬、象、兵 4種棋子,象徵著印度古代的軍制。在當時流傳的印度敘事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四軍”就是指軍隊分為車、象、馬、兵 4個兵種。

  但作為今日國際象棋前身的這種“四方棋”,當時是由擲骰子的方法來進行的。遊戲的目的也不是將死對方的王,而是吃掉對方全部棋子。 以梵語“恰圖蘭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紀時由印度傳入波斯,由於語音上的訛誤,古波斯人把“恰圖蘭加”誤讀為“恰特蘭格”***Chiat Lange***。“恰特蘭格” 就被阿拉伯人改稱為“沙特蘭茲” ***Saudi Lanz***,以後這種 “沙特蘭茲” 在中亞和阿拉伯國家廣泛流傳。10世紀前後,阿拉伯國家已經出現了許多聞名一時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發何魯納·拉施德的宮廷詩人裡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達還舉行過幾個棋手的比賽。

  國際象棋大約在10世紀以後,經中亞和阿拉伯傳到歐洲的各個地區,先傳到義大利,然後是西班牙和法國。11世紀末葉,遍及歐洲各國。在當時的文獻中,將國際象棋列為騎士教育的 “七藝” 之一。“七藝”是騎術、游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和下棋。法國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中,也談及這一點。15、16世紀,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今日的樣式和棋制。現存最早的國際象棋譜,出版在1497年。

  國際象棋的著法變革

  國際象棋的著法有過許多次變革。早先,王的走法雖一樣,但據說是可以被吃掉的。關於王車易位的特權是從16世紀上半葉才開始有的,這是歐洲人的一項創造發明。皇后的名稱、 性別和威力曾經有過多次奇妙的改變。在沙特拉茲時期,皇后這隻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後來法國人把皇后一子的形式稍稍變了一下,成了現在這樣的女性。過去,皇后並不是最強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與中國象棋的士非常類似。雙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顏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現在這樣強大的威力,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以後。兵在過去只能前進1格,第1次走動時也一樣,一直到16世紀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現在這樣。兵到達第 8格,過去只能升變為皇后,不能升變成別的棋子。只有車和馬的走法一直沒有改變。至於國際象棋的棋盤,在13世紀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現代國際象棋盤完全一樣;河南開封出土的北宋銅質棋子,“士”的圖案為身穿戎裝的女子,和國際象棋裡的皇后性別一樣。

  十九世紀中期,國際象棋開始成為正式的比賽專案。1924年曾被列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專案,同年成立了“國際棋聯”。國際棋聯主辦或委託成員國協會舉辦的重大世界性比賽有:國際象棋奧林匹克賽、世界團體錦標賽、男女個人世界冠軍賽、大學生世界團體賽、少年世界冠軍賽,以及各大洲的國際象棋團體賽。至於各種盃賽、邀請賽、大師賽、特級大師賽、等級分賽等更是不可勝數。

  國際象棋雖源於亞洲,但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國家卻在歐洲,其中前蘇聯在歷屆世界大賽中成績突出。在中國,到1956年才被列入正式體育比賽專案。1957年舉行了首屆全國國際象棋賽。進入80年代後,我國湧現出一批國際象棋新秀,四川劉適蘭,浙江吳敏茜、葉榮光,北京謝軍等先後榮獲國際特級大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