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田真的速讀經驗

  現代速讀訓練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為加強其航空及地面觀察員的辨認能力,特別是在能見度差的氣侯下,能對快速行進的飛機,做正確的辨識,將各種飛機的模型以極快的速度掠過螢幕,而接受過此種閃示訓練者,意外發現,在其閱讀速度上及記憶力上均有顯著的進步,戰後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視聽教育中心承此基礎,繼續研究,得出速讀之雛形。

  我開始接觸是1996年。那時搞速讀的好像只有js一家,而且還是剛剛開始,屬於傳統的全腦速讀法。算來已經有11個年頭了。但是真正取得突破還是三四年前的事。之所以進展如此只慢,是因為我走的彎路太多了。今天把這些寫出來,希望能對朋友們有點參考:

  1.誤區之一:瘋狂的擴大視野。當時想,視野內的字都看不清,談何理解。於是便瘋狂的練習,還自己發明了卡片練習法,上課也練,下課也練,連學習都耽誤了。可是,視野擴大到將近32k書的三行左右就再也不行了。而且,視野內的字也是一片清楚,一片模糊。待到真正閱讀的時候,能理解的文字還是中心視野的那點點區域。

  現在的看法:其實人眼不進行任何訓練,都有32k書的三分之一行那麼大。這個基礎足夠可以用來掌握無聲閱讀。而且閱讀速度應該可以在每分鐘1500字以上。純熟以後,在大量的閱讀過程中不斷的有意識擴大視覺注意力,漸漸的過渡到一目半行,一行,雙行,直至多行。視野是在海量的閱讀中練出來的。

  2.誤區之二:沒有真正的掌握無聲閱讀法。當時的無聲閱讀完全是用速度衝出的。閱讀的速度快了,腦子就不發音。而一慢下來,或者遇到不能理解的文字就發音了。當時竟然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無聲閱讀,但是衝擊面式閱讀始終未果。

  現在的看法:無聲閱讀法是通過視覺攝取文字元號資訊,右腦處理後直接交到左腦理解,從而繞過了語言中樞。無聲閱讀不徹底,那麼左腦所理解的一部分是右腦交過來的文字元號,還有一部分是語言中樞通過語言傳過來的。這兩者所佔的比例大小一直是在鬥爭中的。而一遇到難懂的文字,後者就會佔優勢,就又恢復到了左腦閱讀。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練習了全腦速讀,只練成了一目十行讀小說的本領。

  3.誤區之三:認為全腦速讀可以“過目不忘”而忽視了一般記憶術的應用。當時練習的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默寫。教材上也說是通過默寫可以一字不漏的默寫出所有看過的文字。當時就是寫啊寫。覺得差不多了,應用的學習上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理解了的,可以很完整的寫出來。沒有理解的,只是回憶出沒有邏輯的語言碎片就象花瓶打碎,雖然東西還在,但卻看不出是一個花瓶。我不知道照相記憶卡查下來的是不是這樣,雖然加到一起也夠了所謂的“記憶70%以上”,但是實用價值大打折扣。

  現在的看法:全腦速讀不可能把看過的書從頭至尾全都背下來。況且很多書的水分非常大,根本沒有必要全都記住。但是全腦速讀可以飛快的找到自己要的精華,或者飛快的掌握作者的思路。根據這些,靈活的應用一些記憶術,才可以真正的達到“過目不忘”。

  所以,全腦速讀根本就不復雜。完全沒有必要象一些商業軟體上那麼興師動眾。前些時間幾個朋友問我全腦速讀的事,我就利用業餘時間,讓他們一個星期掌握了無聲閱讀,然後告訴他們以後的訓練思路。現在每天見面總是告訴我“啊,現在居然一眼看一行全懂!”,或者“視野自動的在擴大”,“隨便看看一頁書就看懂了”。我不知道是不是真是這樣,但是也說明現在的速讀訓練很多都是花架子。

  順便我還想說一下影像閱讀以及七田真的波動速讀和。影像閱讀我練不了,因為我無論用軟眼硬眼,只要看到文字就會理解理解錯的也算。所以我無法做到讓文字進入潛意識。活化出來的東西也不知道是從潛意識來的,還是自己速讀記下來的。而且要經過什麼預習,影像閱讀,活化,超速閱讀等等什麼的一大堆步驟。我受不了,一本書我看兩遍也就達到我的閱讀目的了。不過有的時候看到書上那麼多的誘人的成功案例,心裡又癢癢的。不知哪位高人可以幫我。

  對於七田真,我一直這是一個超級大壞蛋。無論是波動速讀,還是照相記憶,前景描繪的那麼好,但是訓練卻是如此之難。就像告訴你西天有真經,但是你要經歷八十一難,途中是不是餵了妖怪不關我事。我見到那麼多朋友都是練了幾個月就個“黃卡”,好一點的說“開發了右腦想象”。當然,要是為了練出特異功能似的卡查一下記住一頁書的“照相記憶”也無可厚非,但是有的朋友就是為了看書快點,記憶的多點,學習負擔小點就受如此折磨,真的覺得不可思議。同時也對七田這個傢伙越來越痛恨。

  今天沒事胡扯了這麼多,高手不要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