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工筆人物畫技法

  工筆人物畫吸收了外來繪畫中的精華,更加註重色彩的表現力、造型的準確性、更加關注和表現當代人的生命體驗、追求裝飾性和結構感、重視畫面肌理的表現效果。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現代工筆人物畫簡介

  工筆畫是用工整細密的筆法來描繪物象,是中國繪畫傳統中的一種繪畫形式。工筆人物畫是工筆畫的一種,主要以人物為表現物件。受當代社會的文化及其他畫派的影響,工筆人物畫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徵。

  工筆人物畫以人物為主要表現物件,以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藉助線條的粗細長短、方圓曲直,用筆的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用墨的濃淡乾溼在造型上的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運用處理,細緻入微地充分表現形體的質量感、動態感和空間感。

  中國工筆人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民族繪畫史上較為成熟的畫種之一。多年來,工筆人物畫經歷了繁榮,也有過低谷。在中西文化並存、各種藝術思潮交錯滲透的今天,工筆人物畫應擺脫傳統繪畫的樣式、成法的束縛,同時不盲目嫁接西方藝術表現形式,博採眾長、自成一家,吸取各種營養轉化為自身能量,讓工筆人物畫煥發出新的生機。

  介紹

  線描與沒骨

  大凡繪畫,無非兩種表現方法,即線描法和沒骨法。顧名思義,線描就是以線描勾勒塑造形體;沒骨法是以體面、明暗關係來塑造形體。線描法是最先發展起來的,沒骨法稍晚,中、西繪畫都如此。中國畫以線描法為主要表現手段,講求骨法用筆,宋代還出現了“白畫”,即白描,連色彩也不要了。中國人畫畫兒寫字用同一種筆,這種長鋒圓筆註定就是—種寫字畫線的工具,不宜塗面,頂多用側鋒在略皴擦一些體面關係,但不宜做得很精細。所以線在中國畫中始終是唱主角的,而且發揮到了極致,沒骨畫始終是弱項。中國人書畫同源的思想根深蒂固。漢字也是世界上最具畫意的文字,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直接從原始繪畫中來的,所以中國畫家用同一支筆去畫畫兒寫字沒有覺得不合適,文人學者介入繪畫實踐沒有覺得不適應,繪畫裡題大量的文字款跋沒有覺得不協調,沒有文字反倒覺得不完整,而且隨著書法的不斷規範、精緻,繪畫的用筆電不斷規範、精緻起來。由此可見,中國畫線描法是隨著中國書法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起來。中西兩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應該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而不能互相排斥,水火不容。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強調貫通的,王羲之通過觀察優美的鵝頸悟出了書法的真諦,吳道子觀公孫大娘舞劍發現了線描的神韻,是中國畫家的無數努力成就了中國畫以線為主的獨特表現方法。

  白描與素描

  白描,是中國畫之基礎。素描,是西畫之基礎。中國古代沒有素描,只有白描;白描只解決線的問題,不解決面的問題,所以中國古代的繪畫基本上是平面的。而素描解決的問題比較全面,光影、體面、結構都有涉及。素描有兩種,一種是光影素描,主要畫明暗關係;一種是結構素描,用線去掐結構,適當有一些體面關係,這種素描是很適合我們畫中國畫的人學習的,主要是解決染的問題。

  現代工筆人物畫其實就是白描加素描的關係,根據工筆人物畫的實際需要吸收一些素描關係,會使染法更加科學、豐富,塑造人物更加逼真、生動、傳神。現代工筆人物畫畫家不會畫素描或畫不好素描,想要畫好畫是難以想像的。素描的造詣越高,功力越深,表現的路子就越寬,發展的空間就越大,否則,到一定階段就很難再發展了。搞國畫的畫素描,腦子裡要時刻想著勾和染,勾染關係是線與面的關係。所以我提出了國畫素描這一概念,顧名思義,就是為國畫表現服務的素描。那麼到底畫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國畫素描呢?我想應該根據一幅素描可以畫成一幅中國工筆人物畫為標準,因為在這些素描裡包含了工筆畫所需的所有要素,完完全全是從工筆畫的角度觀察並寫生出來的。有時遇到一個好模特兒,來不及或不便畫成工筆畫,只好先用鉛筆按著工筆畫的要求畫下來,待日後再照此畫成工筆畫,那麼這張素描就是國畫素描,也可以說是用鉛筆畫的工筆畫。

  勾與染

  線條在自然界中本是不存在的,是畫家從客觀物象的輪廓、結構中想像並提煉、概括出來的。畫家通過筆的提按、頓挫、轉折、輕重、快慢畫出長短、虛實、剛柔、粗細等不同感覺的線,不僅用於表現形體,還可表現出形體的質感、紋理以及節奏、空間關係,還可以傳情達意,賦予形體生命活力和個性特徵,線本身還具有獨特的魅力和韻味。用單線將三維空間的具體物象概括為兩維空間線描組合,本身不是人的主觀創造性的結果,是抽象化、程式化的過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節奏韻律。

  勾在中國畫裡是最重要的手段,勾得精彩不精彩直接影響畫面的最後效果,是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墨線勾的地方都是形體的主要結構、多用中鋒勾,線要勾得準,勾得狠,落筆前要反覆斟酌,儘可能做到成竹在胸,籌劃周密後再果斷落筆。很多人不敢往實裡畫,特別是邊緣線,總怕畫過了轉不過去,其實不用擔心,只要畫得準,關係對,再重再實也不為過。

  染是屬於沒骨範疇的。染的地方要儘量含蓄,放鬆。魏晉以前基本上都是平染,即所謂“單線平塗”,魏晉以後從佛畫裡吸收了不少暈染方法,也叫凹凸法、分染法,目的是使形體具有立體感,但由於各種原因,分染在古代始終沒有發展起來,形體總體上還是平面的、裝飾的,如果將線抽去,就如同去骨抽筋,就只剩下一塊塊平平的顏色塊,無法塑造出形體來。在古代,線描勾勒這一塊發展得太完善了,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故古有“十八描”之說,而沒有“十八染”之類的說法。由於有線描這個堅實、精彩的骨架支撐著,染得好不好就顯得不那麼重要,所以古畫諺裡有“糙畫不糙線”之說。而近、現代分染這一塊由於受西方素描和油畫的影響逐漸跟了上來,大大豐富了傳統的分染法,染出的形體結構不僅嚴謹結實,而且富有立體感,甚至大有取代線描自立門戶的勢頭。但我認為中國工筆人物畫裡面的勾、染問題不應是孰優孰劣、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種互為協調、互為補充的關係。

  兩種組織線描的方法

  組織線描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疏密,二是穿插。有疏密才有層次,有穿插才有前後縱深的關係,才能表現出結構的起伏變化關係。素描講究黑、白、灰三個主調,少一個調子效果就出不來。線描要靠疏密,越密調子越重,越疏調子越淺,沒有疏密,效果同樣出不來。疏密關係還要拉大,“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樣效果才能強烈,才有節奏感。畫人物除毛髮外,一般關節處衣紋線較密集,其他部位儘量精簡概括,留些空白,這樣才透氣,才能形成對比,才能做到疏密有致,層次分明。畫外輪廓線要注意線的穿插關係,首先要深入觀察,哪塊肌肉在前,哪塊在後,哪塊插在哪塊裡,又從哪塊裡出來,怎麼曲伸,怎麼轉折,怎麼結構,都必須首先搞清楚,然後再考慮線條如何穿插、銜接,如何出來進去,組織好線的穿插關係可以使造型層次豐富、生動,具有體積感、透視感和質感,切忌用一條線去圈形,毫無變化。

  兩種筆法

  工筆人物畫的用線歸根結底就兩種,一種是“釘頭鼠尾”,多用於勾衣紋。此筆法最具中國特色,因為“釘頭”是從楷書得來的。中國畫是寫出來的,線講究有書法味,具有高度的程式美。然而此線個性太強,勾一些結構較含蓄微妙的部位就顯得過於生硬,不自然,需要有一種線專門用於勾臉、手、毛髮等,這就是兩端為鼠尾的線,此線虛落虛起,較自然含蓄。掌握了這兩種線及兩種線的分工,就基本上掌握了工筆人物畫線描的方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除了肌肉、毛髮外,其他部位全都用釘頭鼠尾線表現。記住了這句話,也就記住了工筆人物畫勾線的要領。另外,還要記住一點,就是線與線相接處不勾死,要留有縫隙,這樣才顯得空靈透氣。但縫隙也不能留得太大,否則就會顯得不夠嚴謹精細***見右圖***。

  另外還有一種線是用水墨積出來的,可以叫水墨積線法。比如畫石塊壘的牆,因人物用墨線勾,背景再勾未免顯得單調,可用此法積出線來***有時人物的衣紋也可用此法***。石塊要一塊一塊畫,每塊石塊由於中間水分較多,將墨衝向四邊,幹後四邊就會留下較重的墨痕,再與另一塊石頭的墨痕重疊在一起,就會形成一條線,這種線與勾出來的線不同,更有一種自然天成的感覺,可以一試。

  傳統線描過於程式化,往往遊離於結構之外,因此,要多畫寫生來彌補這一缺憾。寫生時要儘量畫得具體詳實,要多從生活感受出發,體會線條變化的來龍去脈,每一筆從哪來,到哪去,都要交代清楚;特別是細節,包括釦眼、鞋帶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都要精細而微,不能含糊。

1.現代白描工筆人物畫圖片

2.工筆人物畫的技法教學視訊

3.工筆人物畫技法視訊

4.人物工筆畫圖片現代

5.工筆畫現代時尚人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