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行書書法字帖精選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在書法方面造詣很高。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董其昌藝術影響

  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書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趙孟頫嫵媚圓熟的"鬆雪體"稱雄書壇數百年後,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風格,獨闢蹊徑,自立一宗,亦領一時風騷,以致"片楮單牘,人爭寶之"。在中國美術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針對中國傳統文人畫創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影響很大,成為之後近300餘年文人畫創作的主要指導思想。

  雖然董其昌"南北宗論"對山水畫進行的分類,為後世提供了剖析繪畫的哲學觀念,他以禪喻畫提倡文人畫,強調畫家的道德修養及思想境界,對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但是"南北宗論"同時也助長了繪畫上的宗派之爭,存在著明顯的負面影響。

  明朝著名畫家藍瑛、王鑑、袁樞等拜其為師,藍瑛的著名作品如《白雲紅樹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袁樞的作品《平泉十石圖》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松溪泛舟圖》於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賣會上出現。

  行書筆法技法

  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兼具楷書、草書的特點,但又絕非寫好楷書便一定能寫出一手漂亮的行書字來,行書作為一種獨立的書體,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點。要學好行書,還要經過一段專門的臨摹訓練,以掌握它的筆法和結字的規律。

  我們來介紹行書的技法特點:

  筆法方面:

  順勢入筆:行書筆法中不再如楷書那樣,要求逆入回出,藏頭護尾。而是落筆便順鋒而入,行筆中鋒行走,收筆多是順勢帶出,或牽連下筆,或鉤挑出鋒。不再回鋒作頓。這樣很多筆畫發生了變異。這樣筆畫多為露鋒。筆勢明顯地流暢起來。也使行書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筆,筆畫不可過於平直,增加了點畫的動感,使之不至僵滯。筆法上的這些變化,就自然使書寫的速度加快了許多。

  點畫呼應:由於行書收筆不再回鋒作頓,而多是將筆鋒提出,所以形成了點畫的附鉤和挑趯,即上筆終了時順勢帶下,而下筆自然承上,使點畫之間雖斷似連,筆斷意連,產生了明顯的顧盼呼應關係。顯然這些顧盼揖讓和呼應使字型增加了生動活潑的意趣。

  牽絲引帶:點畫間的勾挑使之顧盼呼應,有時將這種呼應通過筆鋒提寫出遊絲,連線起來形成兩筆或幾筆,連續寫出,一氣呵成,使字顯得連貫、瀟灑。

  簡括省略:前面談到連能把兩筆或幾筆連成一筆寫下來,這其實已起到了簡化的作用,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但其原有筆畫並未減少,只是筆畫之間有牽絲相連,不單獨存在而已。在行書中還有更省簡的情況,那就是索性合併了原來的點畫,形成行書中獨有的寫法。

  收放變化:比較楷、隸、篆等規整嚴謹的字型,行書有一個與草書共同的特點。即它可根據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徵,隨時調整它的字形和筆畫形態。

  離方遁圓:楷書方多圓少,折筆處多為方,即如趙孟頫的圓轉為主的書寫也時露方意,這無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書則隨筆順勢轉折,變化無窮,方圓兼用,靈活生動。重按輕提:楷書中的一些筆法,如頓筆回鋒挫逆等,在行書的運筆中已經不再應用或很少應用了,更多運用的是順勢提、按的運用。凡輕細之處需收筆輕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處則需將筆重按下,速度稍緩,當然,筆畫輕重粗細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過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輕驟重,應使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