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記憶週期規律

  大腦在進行記憶的時候也是有周期規律的,你瞭解自己嗎?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半夜2點到4點睡覺,對記憶力最好

  人在半夜2點到4點這段時間裡,體溫下降,這就是所謂的晝夜節律跌落現象。在這段時間裡,大腦活動遲鈍。翻開書本,只見一行行字從眼前閃過,卻根本記不住具體內容。同時,強烈的睡意也會襲擾而來,結果學習毫無收穫。

  為了不陷入這種困境,即使有許多工作、學習任務,至少也必須在2點是至4點睡覺。通過睡眠避開這段“魔鬼時間段”儘管睡眠並不能保持記憶,但不睡眠會使記憶不斷減退。

  早一點起床,讓大腦完全清醒

  1、用手指末端輕輕拍打頭部,先輕輕敲打頭頂,然後慢慢由頭頂向後腦勺拍打,最後拍打頭部左右兩邊。

  2、在房間內放一些清新怡人鮮花,聞一下,心情舒暢,精神滿滿。

  3、可能室內的溫度比較高,讓人舒適到想要昏昏欲睡的地步,這種情況下可以開窗是室內空氣流通下,頭腦一涼就清醒多了。

  4、如果實在是倦容滿面,大腦疲勞不堪,可以站起來去洗漱間洗把臉,促進血液微迴圈,使腦部供血充足。

  5、睜開眼睛後深呼吸,立刻精神百倍。

  積極休息與記憶節奏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彌爾頓的著名長詩《失樂園》每50行一段分為9段,背誦每段時間隔給一定的休息時間,以此調查人們全部背誦下來這首詩要用多少時間。結果,間隔休息一小時,要用140分鐘,間隔休息一天,要用60分鐘,間隔休息7天,只用46分鐘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為了有效地記憶,間隔休息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在記憶活動中插入適當的休息,能夠提高記憶的效果。為了從生理學角度對此加以證明,人們還進行了其他實驗。

  儘管從生理學的角度還未能證明記憶需要休息,但休息本身不僅使大腦得到放鬆,並且給大腦活動帶來有益的節奏。在大腦活動本身並沒有節奏的情況下,應當人為的使它具有一種調劑節奏。在繁忙的學習、工作中,哪怕只休息二三分鐘,也能使緊張的大腦稍稍鬆弛一下,這對記憶活動大有好處。這種節奏要自己掌握和調節,喝杯茶,吃頓飯,聊聊天,舒展一下身體,這些活動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給記憶帶來輕鬆愉快的感

  大腦記憶的生理週期高潮

  大腦的活動具有節律。以大約24小時為週期的高低波動稱為晝夜節律,這種生理機制是以太陽的執行為基本條件的。

  通常人所說的“早晨型”“夜晚型”即“百靈鳥型”與“貓頭鷹型”是由於要把人腦活動進行分類創造出來的術語。的確,每個人大腦的活動時間都有固定的週期,有的人白天興奮,也有的人晚上興奮,當要記憶時,應該確認自己屬於哪種型別,然後在晝夜節律的巔峰期進行學習,這樣就能事半功倍。

  人體主要是靠大腦的松果體通過眼睛接受光,然後由交感神經調節荷爾蒙的分泌。既然這種節律是以光的攝取為基礎的,那麼“早晨型”的人更符合這一節律特點。如果“早晨型”的人熬夜,在電燈下度過夜晚,這一節律就會出現紊亂。這種晝夜節律紊亂的典型例子就是“時差”,人的身體連體溫、脈搏都會失常,大腦當然也會受到時差的影響,出現一時的“糊塗”狀態。在這段時間裡,無論想要記住什麼都是徒勞的。為了克服這種紊亂,有的人繼續按原來的時間生活,也有人藉助興奮劑、催眠劑等等。

  晝夜節律出現紊亂,會給大腦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要想高效率地記憶,必須事先準確地掌握自己的生理週期,在高峰進行記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