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茶藝茶道的基本知識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葉的基本知識

  一、綠茶:基本工藝流程:殺青——揉捻——乾燥

  ⑴炒青綠茶:長炒青——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風眉、秀眉、貢熙等***

  圓炒青——珠茶***珠茶、雨茶、秀眉***

  細嫩炒青***龍井、大方、碧螺春、雨花、松針等***

  ⑵烘青綠茶:普通烘青***閩烘青、浙烘青等***

  細嫩烘青***黃山毛峰、太平猴魁、高橋銀峰等

  ⑶晒青綠茶:***滇青、川青、陝青等***

  ⑷蒸青綠茶:***煎茶、玉露等***

  二、紅茶:小種紅茶***正山小種、煙小種等***

  工夫紅茶***滇紅、祁紅、川紅等***

  紅碎茶***葉茶、碎茶、片茶、末茶***

  三、青茶:閩北烏龍***武夷巖茶、水仙、大紅袍、肉桂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黃金桂***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等***

  臺灣烏龍***洞頂烏龍、包種等***

  四、白茶:白芽茶***銀針等***

  白葉茶***白牡丹、供眉等***

  五、黃茶:黃芽茶***君山銀針、蒙頂黃芽等***

  黃小茶***北港毛尖、溈山毛尖、溫州黃湯等***

  黃大茶***霍山黃大茶、廣東大葉青等***

  六、黑茶: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黑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普洱茶、廣西六堡茶等***

  再加工茶類:

  花茶***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玫瑰花茶等***

  緊壓茶***黑磚、茯磚、花磚、方茶、餅茶***

  萃取茶***速溶茶***

  茶藝的基本知識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宋初流行點茶法,把茶葉碾成細末,衝出來的茶湯要色白如乳,《觀林詩話》載,北宋蘇軾喜歡鳳翔玉女洞的泉水,每次去,都要取兩瓶攜回烹茶。蘇軾有《和蔣夔寄茶》一詩:“老妻稚子不知愛,一半已入姜鹽煎。”。蘇軾本人很注重茶的養生效果,吃完飯後用濃茶漱口,可解除煩膩。

  明代起開始流行泡茶。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有中國人落腳的地方,就帶去飲茶的習慣;中國人最先發現茶葉,是飲茶的古老民族。當你來到寶島臺灣,可能在一條老街中的寺廟內,看見叄叄兩兩的老者,悠閒地圍坐在一個拳頭大小而古可喜的茶壺旁,人手一杯,邊談邊飲,那就是中國傳統的老人茶。你也可能在臺北大都會繁忙的街道上,看見掛有茶字招牌的茶藝館,迎面一陣天然的茶香撲鼻而來,如果你有興致駐足品一番,還會有專人為你示範如何泡一壺簡單易學的功夫茶。

  茶道的基本知識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繼承唐宋遺風。

  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國文化的復興。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