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道茶具的發展史

  根據我國的歷史記載資料,這些陶瓷茶具的使用,最早是從唐朝開始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縱觀我國茶具使用歷史,一般認為,我國最早飲茶的器具,唐代以前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時茶葉已成為國人的日常飲料,更加講究飲茶情趣,茶具不僅是飲茶不可缺少的器具,並有助於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實用性。所以,我國的茶具,自唐代開始發展很快。中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也因此,我 國“茶具”史料直到唐代才在唐詩裡處處可見,諸如唐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說:“客至不限匝數,競日執持茶器。”

  唐朝以來,陶瓷茶具之所以 逐漸代替古老金銀茶具,一是唐宋時期,整個社會興起一股家用銅瓷,不重金玉風氣。相對金玉來說,陶瓷價格更便宜,煮水效能好,又能保持香氣,所以容易推 廣。二是茶從唐代走向普通老百姓,茶具需求更大,需要更廣泛的製作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陶瓷茶具之所以能明顯取代過去的金屬、玉製茶具,這還與唐朝陶瓷工藝生產發展有關,隋唐以來瓷器生產進入繁榮階段,可生產出大量不同價值瓷器,滿足不同人需求。因此,這種從金屬茶具到陶瓷茶具的變化,也從側面反映出,唐宋以來,人們文化觀、價值觀,對生活用品實用性的取向有了轉折性的改變。

  茶具之所以在唐代開始使用陶瓷,而且得到廣泛的發展,並不是偶然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是當時飲茶之風興起,茶由權貴、皇族走向普通百姓,全國上下更多的人在飲茶,對茶具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因為有了 這個需求,陶瓷技術有了更大的發展。從這個發展規律來看,對於今後茶具的發展,飲茶的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尤其是對茶具的文化品位、休閒功能、使用價值上要求更高,唯有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才能製造出更好的茶具來。

  陶瓷茶道茶具的鑑賞

  一、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施透明或乳濁高溫釉的白色瓷器。在長期的實踐當中,窯匠們進一步掌握了瓷器變色的規律,於是在燒製青瓷的基礎上,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用氧化焰燒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黃或泛綠色,還原焰燒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稱。唐代白瓷生產已十分發達,技藝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窯,所燒製的白瓷如銀似雪,一時間與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二、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是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於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麼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中性焰則介於兩者之間。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於墊餅墊燒而露胎,稱口"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晴"色,質地如冰似玉,後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三、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是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製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製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四、青花茶具

  青花茶具是釉下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鈷的色料繪成圖案花紋,外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在燒製時,用氧化焰時青花色澤灰暗,用還原焰則青花色澤鮮豔。

  五、彩瓷茶具

  彩瓷茶具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總稱。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進行裝飾,再施青色、黃色或無色透明釉,入高溫燒製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燒成的瓷器上用各種色料繪製圖案,再經低溫烘烤而成。

  六、琺琅彩茶具

  琺琅茶具是釉上彩品種之一,又名“瓷胎畫琺琅”,即成燒成的白瓷上,用琺琅料作畫。琺琅料中的主要成分為硼酸鹽和矽酸鹽,配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低溼烘烤後即呈各種顏色,多以黃、綠、紅、藍、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繪各種花卉、鳥類、山水和竹石等圖案,紋飾有凸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