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如何種植方法

  多肉植物的養殖,雖然每個有經驗的花友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核心都是差不多的,對於新手來說多肉植物的養殖方法不僅僅侷限於如何澆水養護的問題上,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多肉植物種植方法,一起來看看。

  多肉植物種植方法

  首先是澆水,要做到見幹見溼。澆水一次後一定要等到土面發白才能再澆第二次水,不能等盆土全部幹了很久才澆水。一般的方法是把手指伸進土壤內部感受幹了再澆。如果內部是溼的就不宜連續澆水,容易造成土壤下部積水,嚴重的導致爛根。

  其次是光照,大多數的多肉植物經過暴晒後會變紅,或者其顏色會變得更加豔麗,所以要養好多肉植物,一定不要忘了記的多進行光照。

  根據多肉植物的生態習性不同,可以分為冬型、夏型和春秋型。所謂冬型,即夏天休眠,冬天生長。夏型則是冬天休眠,夏天生長。春秋型為夏、冬休眠,春、秋生長。

  養殖多肉植物的時候需要注意預留好足夠的空間,讓其有更多的生長空間,緊密的組合效果只能保持很短時間。另外也要注意肉肉們生長形態,有垂吊型、樹狀型、珊瑚型等,肉肉的習性也需要注意。不同習性的多肉植物組合在一起,在澆水、日照上有很多不便,所以組合時一定要注意。

  多肉植物生理特點

  這類植物在生理方面的特點表現在幾個方面,總的來說也是乾旱環境造成的。

  植物粘液

  很多種類體內有白色乳汁或無色的粘液,這是一種多糖物質。有的專家指出,它們的細胞內特別含有大量的五碳糖,提高了細胞液濃度,增強了抗旱抗逆性。同時這種粘液和乳汁在植物受傷時可使傷口迅速結膜,既防止了體內水分散失又避免了病菌感染。栽培中利用這一特點,可以將一些截面積很大的球形、柱形種切頂扦插。

  植物蒸騰

  它們的形態和表皮的一些結構使它們的蒸騰量大大減少。它們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質層,很多種類表皮被蠟被毛。氣孔數遠較其他植物少而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內。角質層擴散阻力很大,因此,這類植物失水明顯地比其他植物少。資料表明,一株玉米一天失水3—4升,而一株樹木狀的大仙人掌一天只失水25毫升。

  代謝方式

  仙人掌類和多肉植物在代謝方式上和一般植物有所不同。其特點是氣孔白天關閉減少蒸騰,夜間開放吸收CO2,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氣溫越低,CO2吸收越多。吸收的CO2通過羧化形成蘋果酸存於大液泡內,白天蘋果酸脫羧放出CO2進行光合作用,在一定的範圍內,溫度越高,脫羧越快。栽培上利用這個特點,即在一定範圍內儘可能加大溫室的晝夜溫差,在晚上提高室內CO2濃度等,可使這類植物加快生長。

  所以說多肉植物是可以放置在臥房的植物。

  代謝原理

  夜間,大氣中CO2自氣孔進入細胞質中,被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催化,與PEP結合形成草醯乙酸,再經蘋果酸脫氫酶作用還原為蘋果酸,貯於液泡中,其濃度每升可達100毫摩爾。蘋果酸從細胞質通過液泡膜進入液泡是主動過程,而從液泡回到細胞質中則是被動過程。在日間,蘋果酸從液泡中釋放出來後,經脫羧作用形成CO2和C3化合物***見四碳植物***。有兩種脫羧酶可催化這個反應。有些植物中NADP***輔酶Ⅱ***-或NAD***輔酶Ⅰ***-蘋果酸酶催化氧化脫羧,形成CO2和丙酮酸,另一些植物中PEP羧激酶催化形成草醯乙酸,並脫羧產生CO2及PEP。CO2產生後,通過光合碳迴圈重新被固定,最終形成澱粉等糖類。在弱光下,尤其是氣溫高時,有一部分CO2會被釋放到大氣中去。

  晚上,開放氣孔吸收二氧化碳,並通過羧化反應形成蘋果酸存於植物細胞內的大液泡中,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氣溫越低,二氧化碳吸收越多。到了白天,關閉氣孔減少水分蒸騰,再把夜間儲於細胞大液泡裡的酸性物質***主要是蘋果酸,但也有天門冬氨酸***作脫羧反應,釋放的二氧化碳進入卡爾文迴圈進行光合作用,並且在一定的範圍內,溫度越高,脫羧越快。

  由於夜間溫度比較低所以通過氣孔丟失的水分要比白天少得多,對於植物來說,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避免水分過快的流失,因為氣孔只在夜間開放以攝取二氧化碳。由於這種方式是在景天科植物上首先發現的,故稱為景天酸代謝途徑。在栽培技術上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如:在一定範圍內,儘可能加大溫室的晝夜溫差,並且在晚上提高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等,可促使這類植物加快生長。

  滲透壓

  它們的滲透壓不高,一般在405.3—2026.5千帕***4——20大氣壓***之間,而超過1215.9千帕***12大氣壓***的只有仙人掌屑植物。這個數字遠比在沙漠中存在的其他沙生植物低。因此在一些可溶性鹽類很多的沙漠地區沒有仙人掌類植物存在。這一點在栽培上很重要,施肥時決不能一次加入濃度很高的無機化肥,培養土中也不能混有過多的鹽類物質,否則根部水分向外滲透而造成植株萎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