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的起因及簡史

  中國是茶葉原產國,中國也要很多人喜歡喝茶,你知道中國飲茶的起因及歷史嗎?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飲茶的起因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人類最早為什麼要飲茶呢?是怎樣形成飲茶習慣的呢?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本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

  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的習慣。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飲茶簡史

  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藥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後,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宋代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並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製成茶膏,然後用特製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嚐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鬥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鬥茶者的茶技、茶藝。

  宋代的福建北苑為古代重要的產茶區。北苑茶葉質量優良,自南唐始即列為貢茶。至北宋太平天國初,為有別於民間產茶,特置“龍鳳模”,以龍鳳為型,製成團茶,即歷史上有名的“龍團鳳餅”,色、香、味均為上品,名冠天下。

  當時的“大小龍團”為宋代著名貢茶。“大龍團”每八餅為一斤,創制人為丁謂,江蘇蘇州人;小龍團二十餅為一斤,創制人為蔡襄,福建仙遊人。兩人均在福建督造貢茶任上時創制。

  始創於福建建安一帶的鬥茶,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濃,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南宋浙江紹興茶區,在製茶方法上還開始出現了炒青法的雛形,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使茶葉的外形和內質都為之一變,為我國的綠茶產製打下了基礎。

  元代時,開始用鮮葉放在鍋裡蒸煮,以製成整片葉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時終於出現了和今天一樣的綠茶製法??炒青製法。茶葉的品飲法,也改煎飲為開水衝飲,成為喝茶史上的一大轉折,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傳至今。當時以炒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品飲物件,花茶也漸漸在民間普及。明代有關飲茶的著作,約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製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

  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