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與中華茶文化

  巴蜀常被稱作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古巴蜀國已種植茶葉進貢周武王

  關於茶,最早的傳說出現於四五千年前,“神農氏是中國神話裡的醫藥和農業祖先,他遍嘗百草以瞭解它們的藥性。有一天神農氏吞下了斷腸草,疼得肝腸寸斷,由於迅速吃下了茶樹的葉片,就解毒了。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可見茶是因為其藥用功能進入人類社會的。”王建榮如是說。

  而《華陽國志·巴志》記載了在距今約3000年前的西周時期,古巴蜀國已有茶樹種植,並將茶葉作為地方物產,進貢給當時的天子周武王。到了西漢時,王褒在他的《僮約》中已有“烹荼盡具”,以及“武陽買荼”的記載。其中,“荼”字據考證就是茶。

  在考古方面,上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了一個藤編的箱子,雖然裡面是空的,但箱子上寫著“一笥”,據專家考證就是指茶一箱;上世紀80年代末,浙江湖州的一座東漢晚期墓葬又出土了一隻完整的青瓷甕,肩部刻有一“茶”字,也被認定為是漢人用於貯存茶葉的。因為湖州位於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是古時名茶“陽羨茶”的產地。

  唐代煮茶講究三沸

  不過,儘管茶葉在周代就已經大量種植,但在漢代以前,茶葉是被當做一種蔬菜,跟蔥、姜、橘皮等煮到一起來吃的,王建榮表示,這是茶葉的蒸煮羹飲時期,真正飲用是從魏晉南北朝才開始的。而茶文化的興盛,則要到唐代。

  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要製作茶餅,當時已經細分為七道工序——採、蒸、搗、拍、焙、穿、封。具體的做法是:採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後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製成團餅,以炭火焙乾後,用竹篾穿起來封存。

  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後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準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王建榮表示,這其中最關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湧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正是在這種茶道的興起中,唐代產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陸羽的《茶經》。而陸羽又通過理論總結,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飲”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式,使得飲者從煎到飲的過程中,進入一種澄心靜慮、怡情悅性的境界,從而使喝茶從解渴式的粗放型飲法向細煎慢啜的品飲型飲法過渡,成為一種高雅的藝術活動。

  宋代流行黑釉盞,鬥茶湯花有三好

  到了宋代,茶道的藝術化就更臻巔峰了,發展出了高技術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團餅茶,還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後,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隻手用茶筅不停地進行攪拌。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要達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牆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捆載”,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澗水”,好像風兒吹過鬆林,山澗流水潺潺。

  由此,還發展出了鬥茶法:一斗誰的茶好;二斗誰的點茶技術高。王建榮說:“鬥茶也分階段,第一階段斗香鬥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氣和滋味;第二階段鬥色鬥浮,比的是茶的顏色和浮起來的湯花情況。湯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好,在詩詞裡面形容為‘燦若積雪’。因此,宋代時候黑釉盞比較流行,盞身的黑可以反襯出湯花的白,同時,由於黑釉盞比較厚,更能保溫,可以讓湯花停留的時間長一些。”

  可見,宋代的點茶、鬥茶,簡直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的行為藝術了。

  明清品飲趨簡易,進入尋常百姓家

  明代,厲行節儉的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散茶,唐煮宋點的飲法,也隨著變成了以沸水沖泡散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明人認為這種品飲方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由此,散茶品飲這種生活藝術更廣泛地深入到民間,從而使得茶之品飲藝術從唐宋時期宮廷、文士的雅尚與清玩,轉變為整個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為茶文化開闢了嶄新的天地;同時也使得傳統的“文士茶”對品茗境界的追求達到了新的高度,出現了50多部茶書茶著。散茶中的許多名品也在這時候形成。明人屠隆列出了當時最為人們稱道的6種名茶,為“虎丘”、“天池”、“陽羨”、“六安”、“龍井”、“天目”;而羅廩在《茶解》中則舉出“虎丘”、“羅岕”、“天池”、“顧渚”、“松蘿”、“龍井”、“雁蕩”、“武夷”、“靈山”、“大盤”、“日鑄”等佳茗。

  入清以後,由於康熙、乾隆酷好茗飲,因此整個上層社會飲茶風習極盛,很快影響到民間。

  茶的分類

  綠茶: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代表有“龍井”“碧螺春”“眉茶”“珠茶”等。

  紅茶:紅葉紅湯,是經過發酵以後形成的品質特點。著名的紅茶有“祁紅”“寧紅”和“滇紅”等。

  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幹茶色澤青褐如鐵,因此也稱它為“青茶”。其代表有“鐵觀音”“大紅袍”和臺灣的“凍頂烏龍”等。

  黃茶:黃葉黃湯,香氣清揚,滋味醇厚。其代表產品有“君山銀針”和“蒙頂黃芽”。

  白茶:常選用芽葉上的白茸毛多的品種製成。其代表則有“銀針白毫”“壽眉”“白牡丹”等。

  黑茶:葉色油黑凝重,湯色澄紅,葉底黃褐,香味醇厚。

  除以上六大茶類外,我國還有以上述基本茶類做原料再加工而後形成的產品,統稱為“再加工茶類”,如“花茶”“緊壓茶”等。花茶是以綠茶中的烘青茶、紅茶等做原料,用茶葉和香花進行拼和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製成的,主要有“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蘭花茶”和“玫瑰紅茶”等。緊壓茶大都以黑茶為原料,並經蒸壓工序做成一定形狀後而製成,有“青磚”“黑磚”“六堡茶”和用“滇青”壓制成的“沱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