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的茶文化差異

  為什麼要了解不同的飲茶文化呢?這能讓您在飲茶時,不僅品味到茶的香馥,更能體悟茶的底蘊。將在不同的社交場合為您增添一份遊刃有餘的優雅。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西茶文化差異

  差異1 中西茶具各有講究

  中國的茶具多為陶瓷製品,亦有用於普洱茶的紫砂壺。紫砂壺有透氣性,沖泡普洱茶,水溫須很高,要求茶葉也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所以紫砂是最好的選擇。而西方人對銀器情有獨鍾,所以西方的茶具多為銀製品。

  差異2 濾茶器是西方人飲茶必備良品

  在中國,泡製一杯上等的茶,比如陳年普洱,需要用鐵壺作為燒水工具,再將開水注入茶壺直至沒過茶葉,倒出第一遍水後,再向茶壺中注入開水靜置直至泡開茶葉,方才取小杯品嚐。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茶道頗有一番講究,事實上,西方人在飲茶時也有一套禮數。比如,西式茶使用濾茶器,將濾茶器架於茶杯上,將茶倒入杯中至3/4滿,這樣就不會把茶濺到茶托上面,弄得一團糟了。

  差異3 中國茶不需調味品

  在中國,飲茶是品其最純正的茶香,沒有在茶中加任何調味品的習慣。西式茶可選擇在其中加奶、糖、檸檬片和蜂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須先倒茶,再加其他調味品,順序不能顛倒。加入調味品後,用茶匙攪拌,攪茶時避免弄出太大聲響,攪拌完需要將茶匙置於茶碗的背面。

  中日茶文化差異

  。但是陸羽的《茶經》及以後的茶書都不提“茶道”,而是重點闡述品茗藝術***茶藝***。相反,日本將中國的飲茶引進本國之後,卻發展為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中日兩國茶文化向不同的方向發展,中國文人們將飲茶發展為一門生活藝術,日本的僧侶由將飲茶變成為佛門清規。

  “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由臺灣茶文化界首先創造出來的,用以概括品茶藝術的內涵。但是品茶本身卻是很早就存在,並且在品茶過程中生髮出茶道精神。在中國茶文化發展歷史程序中,茶藝與茶道無疑佔據核心地位。不過與脫胎於中國母體的日本茶道相比較,中國的茶道似乎顯得薄弱些,這很讓一些愛國心特重的國人覺得尷尬,儘管底氣不足,還是要用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辯解。但是歷史是客觀存在,用不著迴避,感情用事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中越茶文化的差異

  古代的中國人,最初是把茶當作解毒,消炎的“萬能之藥”飲用,當作一種蔬菜來食用的。以茶為食,仍是今天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習慣。如蒙古族人的奶茶,藏族人的酥油茶,都是在煮泡中加鹽巴或胡桃泥,芝麻等佐料製成,即是解渴的飲料,又是充飢的主要食物,所以那裡的人們認為“寧可一日無米,不可一日無茶”。在這些地區常年以肉食為主,水果蔬菜極少,需要靠茶來補充營養。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提神醒腦,生津止渴的普通飲料。老北京愛喝茉莉花茶,南方人喜歡綠茶,福建、廣東等地欣賞烏龍茶,雲南等西南地區的人們迷戀普洱茶。

  在越南北部地區,儘管生活方式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區別,但幾乎每一個普通家庭還都保持著待客敬茶的禮節。在越南人的客廳中,你都能看到用紅木做成的茶几上,放著一套陶瓷的茶具***相似於中國的紫砂壺***,每每客來,主人都會奉上一杯清茶。更有一說,在越南,從婚禮到葬禮,從公務到浪漫,綠茶的消費無處不在。在實際生活中,委婉地謝絕一杯茶甚至都被視為一種冒犯。這也許是根源於中國的封建文化的影響,越南人很重視尊卑禮儀。在咖啡風靡越南的時代,茶,依然是人們進行社交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飲品。

  在中國,古代豪華排場的茶宴已被摒棄,而茶館,正是專供人們飲茶的公共場所。工作之餘,一家老小,親朋好友,共聚桌前,喝茶,吃茶點,天下事,家長裡短,無所不談,交流資訊,聯絡感情,樂而忘返。商人在這裡做買賣,藝人在這裡說書,唱大鼓,演雜技,茶館簡直就是一個“濃縮了的社會”,是最具中國味的文化結晶。

  或許是由於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越南很少有像中國一樣的較專業的茶館,取而代之的是一間間極具西方風格的咖啡館,名雖如此,而這些地方卻是人們飲茶的好去處,伴著一曲極具越南特色的獨絃琴,泡一壺清茶,再叫上那麼一碟綠豆糕。微苦的熱茶使甜絲絲的綠豆糕更顯風味,這時的你,除了文字和錢幣的差異之外,會感覺到更像是身處中國的某一茶館之中,八方來客,三教九流,紛至沓來,議論縱橫。一座咖啡館,可以說是一個社會的濃縮,親朋好友在這裡團聚,情侶在桌前細語,儼然,一箇中式的茶館,一箇中國茶文化的後啟之地。

  然而,中國人喝茶與外國人喝咖啡是大不相同的。從選茶藝茶,名水烹煮到品飲環境,不僅要與自然和諧融會,還包含著美學情趣和人的精神寄託。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地靈之物,生於青山秀水之間,明月清風為伴,得天地之精華。因此,人們都崇尚清飲,深知,越南人喝一種茶採用的茶葉不經過任何的加工而直接泡音,稱之為綠茶,真可謂採天地靈氣,經風雨,歷磨練,清香依然,品質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