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興盛時期是在什麼時期

  茶文化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興盛時期,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興盛時期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代的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既形成了豪華極致的宮廷茶文化,又興起了趣味盎然的市民茶文化。宋代茶文化還繼承唐人注重精神意趣的文化傳統,把儒學的內省觀念滲透到茶飲之中,又將品茶貫徹於各階層的日常生活和禮儀之中,由此一直沿襲到元明清各代。與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在以下3方面呈現了顯著的特點。

  1.形成精細制的茶工藝

  宋代的氣候轉冷,常年平均氣溫比唐代低2~3℃,特別是在一次寒潮襲擊下,眾多茶樹受到凍害,茶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於是生產貢茶的任務南移。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為了“取象於龍鳳,以別庶飲,由此入貢”,派遣官員到福建建安北苑,專門監製“龍鳳茶”。龍鳳茶是用定型模具壓制茶膏,並刻上龍、鳳、花、草圖案的一種餅茶。壓模成形的茶餅上,有龍鳳的造型。龍是皇帝的象徵,鳳是吉祥之物,龍鳳茶不同於一般的茶,它顯示了皇帝的尊貴和皇室與貧民的區別。在監製龍鳳茶的過程中,先有丁謂,後是蔡襄等官員對餅茶進行了改造,使其更加精益求精。故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成造其極。”

  宋代創制的龍鳳茶,把我國古代蒸青團茶的製作工藝推向一個歷史高峰,拓寬了茶的審美範圍。即由對色、香、味的品嚐,擴充套件到對形的欣賞,為後代茶葉形制藝術發展奠定了審美基礎。現今雲南產的圓茶、七子餅茶之類和舊中國一些茶店裡還能見到的龍團、鳳髓的名茶招牌,就是沿襲宋代龍鳳茶而遺留的一些痕跡。

  2.鬥茶習俗和分茶技藝

  宋代的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為點茶法,與這種點茶法相應的是出現了鬥茶。鬥茶又稱茗佔,就是品茗比賽,把茶葉質量的評比當做一場戰鬥來對待,如圖4 -10所示。由於宮廷、寺廟、文人聚會中茶宴的逐步盛行,特別是一些地方官吏和權貴為博帝王的歡心,千方百計獻上優質貢茶。為此先要比試茶的質量,這種起源於福建的鬥茶時尚便日益盛行起來。

  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宋代***-四川省茶藝術培訓中心

  范仲淹描寫茗戰的情況說:“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鬥茶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還逐漸遍及全國,普及到民間。唐寅的《鬥茶記》記其事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嚐,決出名次,以分高下。類似的情景,許多古籍中也有記載。直到今天,福建各產茶縣仍有每年評比茶王的活動,很有可能就是這種鬥茶遺風的延續。

  宋代還流行一種技巧性很高的烹茶技藝,叫做分茶。宋代陶谷的《清異錄·百戲茶》中說:“近世有下湯適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玩這種遊藝時,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時盞面上的湯紋就會變幻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水墨畫,所以有“水丹青”之稱。

  鬥茶和分茶在點茶技藝方面有相同之處,但就其性質而言,鬥茶是一種茶俗,分茶則主要是茶藝,兩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都體現了茶文化的文化意蘊。

  3.茶館興盛,茶館文化發達

  茶館,又叫茶樓、茶肆、茶坊等,簡而言之,是以營業為目的,供客人飲茶的場所。唐代是茶館的形成期,宋代是茶館的興盛期。五代十國以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茶館、茶樓也迅速發展和繁榮。

  京城汴京是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北方的交通要道,當時茶館鱗次櫛比,尤以鬧市和居民集中居住地為盛。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後,茶館有盛無衰,“處處有茶坊、酒肆、麵店、果子、採帛、絨線、香燭、油醬、食米、下飯魚肉鯗、臘等鋪”***《夢樑錄》卷十三《鋪席》***。《都城記勝》說城內的茶坊很考究,文化氛圍濃郁,室內“張掛名人書畫”,供人消遣。《夢樑錄》也說“今杭城茶肆亦……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門面”。茶坊裡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鹽鼓湯;暑月添賣雪泡梅花酒。

  大城市裡茶館興盛,山鄉集鎮的茶店、茶館也遍地皆是,只是設施比較簡陋。它們或設在山鎮,或設於水鄉,凡有人群處,必有茶館。南宋洪邁寫的《夷堅志》中,提到茶肆多達百餘處,說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館逐漸興盛起來,茶館文化也日益發達。

  茶文化萌芽時期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