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冬季大棚韭菜_冬季大棚韭菜種植的方法

  冬季大棚韭菜種植技術和夏季有所不同,那麼韭菜在冬季大棚怎麼種植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冬季大棚韭菜種植的方法。

 

  冬季大棚韭菜種植的方法

  冬季大棚種植韭菜:覆蓋棚膜

  建造棚架時,外層大棚與內層拱棚間距保持在15~20cm為宜,三層膜***包括最裡層的小拱棚地膜***最好不可同時使用新聚乙烯塑料,要新舊搭配使用。外層應選用醋酸乙烯無滴膜或聚乙烯防塵無滴複合膜。

  冬季大棚種植韭菜:品種選擇

  冬季大棚種植在韭菜品種上,要選用不休眠可連續生長的優良品種,以中華韭霸、豐田長青、太空世紀青為最佳。

  冬季大棚種植韭菜:栽培技術

  培育茁壯的根株

  是高產高效益的基礎。冬季生產韭菜養根技術措施與休眠後扣溫室韭菜最大的區別是糞大水勤,促其迅速生長,多累積養分,培養粗壯的根株。

  韭菜地的選擇

  大棚韭菜的場地應選擇交通方便、灌溉條件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質壤土。畦面建成南北向,畦寬1.5米,溝寬0.6米,長30-40米,每2畦搭建一座大棚。

  扣膜適期

  扣早了生長迅速,產量高峰來得早,容易早衰;扣晚了在露地遭受低溫冷害,容易引起葉尖腐爛,同時一旦韭菜轉入被動休眠,扣膜後生長緩慢。

  管理與收割

  一般扣膜前可淺割一刀,收割後立即扣膜,這樣便於操作。若韭菜尚未達到收割標準,為防止凍害應先扣膜,但必須仔細操作,防止損傷韭菜植株。

  扣膜初期,室內氣溫較高,必須加強通風,防止徒長,一般保持白天不超過25℃。

  隨著外溫下降,逐漸縮小放風量,保持白天20~25℃,夜間5~10℃。以後隨著外溫下降,夜間加蓋草苫、紙被,並早蓋晚揭,加強保溫效能。

  冬季生產韭菜扣膜後仍需追肥澆水。一般株高10釐米左右時,在行間每畝追施硫銨40~50公斤,培壟澆水,株高20釐米時,再培一次壟。收割前2~3天澆水。每次水後必須加強放風排溼但要注意防止遭受凍害。

  冬季生產韭菜,若長勢強,收割期可從10月份延續到第二年2~3月份,收完刨除韭根,進行果菜類生產。

  應注意每次收割要下刀淺,以免影響下茬的長勢。但最後一次收割,因割完刨除韭根,可儘量深割。

  冬季大棚種植韭菜:病蟲害防治

  因溫室內經常澆水,溼度較大,應注意防治灰黴病,可以每次澆水後用速克靈煙劑薰棚預防;要及時清除病殘體。每次收割時剝下病葉要集中深埋。2月中旬灰黴病發生時,立即用博榮或50%速克靈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防治。

  冬韭菜大棚培育的方法

  大棚培育冬韭菜,應在寒流到來之前覆蓋大棚膜。覆膜前2 3天做好清潔園地、行間中耕、施肥工作。施肥量一般每畝用腐熟的有機肥或人糞尿3000 4000公斤,籽餅30 40公斤或複合肥20公斤。

  調節溫溼度 整個冬韭菜培育階段,必須保持棚內適宜的溫溼度。白天溫度20 25℃,不超過30℃,夜間不得低於6℃。溫度過高要注意通風,過低則要加蓋草簾等保溫材料。遇到棚內乾旱時,還要合理灌水,以膜下窨灌的方法為好。一般不旱不灌,陰雨雪天不灌,寒冷的天氣少灌或不灌。每次灌水之後,均要選擇晴好天氣在下午1 2點鐘進行通風排溼,並注意大棚的通風口不宜開得過大;

  適期收割 根據韭菜的生長情況確定收割適期。從覆膜至第一刀收割約需40 50天;第一刀至第二刀約需20 22天;第二刀至第三刀約需17 18天;第三刀至第四刀約需15天。收割時掌握:第一刀狠***刀入土要深,但不要割到馬蹄***;第二刀忍***較前刀入土要淺些***;第三、第四刀貼地啃***基本平地割***。

  防治病害 冬韭菜最常見的病害是灰雪病。生產中常用70%的甲基託布津1:500倍液和50%的代森硫鋅1:350倍液混合應用。用藥後7 10天再防治一次。噴藥後還應注意排溼。

  大棚韭菜冬季管理措施

  一、保溫

  棚室密閉後,保持白天 20—24℃,夜間 12—14℃。株高長到 10 釐米以上時,白天保持 16—20℃,棚內溫度超過 24℃要放風降溼。冬季小拱棚栽培應加強保溫,夜間保持在 6℃以上。以後隨著外界氣溫的降低,夜間加蓋草簾、草把,並早蓋晚揭,加強保溫效能。

  二、光照

  充足的陽光是韭菜高產優質的重要因素。在韭菜生長期間,每天早晨太陽照到棚頂時,應及時揭開草簾,掃淨棚麵灰塵,下午陽光離開棚面時,再將草簾蓋嚴。陰雪天氣也應照常揭簾採光。建棚時,應儘量將棚內的主柱靠北側,以免陰影遮光。

  三、追肥

  韭菜耐肥力強,需氨肥較多。施有機肥以人糞尿、雞糞、炕土最好。化肥以硫酸銨、複合肥最為理想。施肥方法除扣棚前在畦面鋪一次腐熱的廄肥外,一般株高 10 釐米左右時,在行間每畝追肥硫銨 40—50 公斤。在每次的培土或收割後,在行間追一次有機肥或化肥,也可順水灌一次人糞尿。

  四、灌水

  韭菜生長的適宜溼度是 60%—70%,如果灌水過多,不僅造成地表板結,而且還易引起爛根和白尖。灌水的時間應在扣棚後和在每次收割前10 天灌一次水,每次水後必須放風排溼,但要注意防治遭受凍害。另外,還應根據每天揭草簾時,葉片上有無露珠確定是否灌水。揭簾時,葉片沒有水珠,證明乾旱,宜早灌多灌;有少量小水珠則緩澆、少澆;如有大水珠應停止灌水。

  五、鬆土與培土

  鬆土不僅可促進韭菜生長,而且還能提高地溫。每次灌水後,用二齒反覆進行鬆土。每次鬆土中間和邊壟深度要一致。在次數上邊壟要多於中間壟,這樣才能使棚內韭菜生長一致。韭菜品質的好環,主要取決於假莖的高矮,培土的深淺。窄播幅的應在收割後苗出齊時,結合鬆土一次培好土。

  六、通風

  棚內通風不良,韭菜生長雖快,但葉片少,品質差,有時使韭葉尖端枯萎。為此收割前 10 天的灌水後和晴天中午棚內氣溫達到 28℃以上時,應進行通風降溫。通風時要由小漸大,先放頂風后放底風。

  七、加強病蟲害防治

  因溫室內經常澆水,溼度較大,應注意防治灰黴病:可以每次澆水後用速克靈煙劑薰棚預防。疫病:發病初期用 58%甲霜靈錳鋅 500 倍液或 64%防毒礬 400~500 倍液噴霧防治。韭蛆可用 90%敵百蟲 1000 倍液或辛硫磷 800 倍液灌根除治。

  八、收割

  韭菜葉片數最多為 9 片,在 5 片葉以前,植株生長靠鱗莖供給養分,屬根養葉階段。5 片葉以後,葉片製造的養分開始供給鱗莖生長和貯藏,因此,收割不應依葉片高矮為依據,應根據葉片數的多少確定收割時間。最早收割期也應在 5 片葉以上。收割深度應在鱗莖上 1.5—3 釐米處下刀。農諺“揚刀一寸,等於上茬糞”的說法,就是主張收割不能太深,否則鱗莖受傷容易缺苗斷壟。但最後一次收割,因割完刨除韭根,可儘量深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