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水仙茶

  水仙茶是中國茶葉優良品種之一,是福建烏龍茶類中的一顆明珠。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水仙茶的製作方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水仙茶的製作方式

  隆冬臘月,萬花冷寂,人們在欣賞水仙花婷婷綽約的美姿、沁人肺腑的馨香時,要是再衝泡水仙茶,品飲它那使人舌根留芳、香回九腸的天然蘭花珍味,真會怡興盎然、飄飄欲仙。

  水仙茶列“中國國家級茶樹良種”48個之首,又是全國41個半喬木大葉型茶樹良種的第一個,還是發源於福建省建陽市唯一的茶樹良種。1985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品種,編號GS13009—1985。

  水仙茶是我國茶葉優良品種之一,是福建烏龍茶類中的一顆明珠,如今已和水仙花一樣,香飄萬里,譽滿中外。這種茶葉原產於建州***建甌***一帶。早在一千年前,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但人工栽培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 1662-1722***的事。清咸豐年間***1857年***,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種水仙茶與仙溪鼎仙岩,其後在永春及閩南地區傳播種植,永春水仙融合閩北和閩南烏龍茶製作工藝的優點,使茶葉更耐泡、香氣更顯、滋味更醇、湯色更亮,形成風味獨特的永春成為“閩南水仙”,“閩南水仙”的發源地。

  水仙茶的原產產地

  水仙茶原產於閩北。早在一千年前,建陽、建甌一帶就有這種茶樹,但人工栽培卻是距今三百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2***的事。清咸豐年間***1857年***,永春仙溪鄉人鄭世報父子從閩北引種水仙茶與仙溪鼎仙岩,其後在永春及閩南地區傳播種植永春水仙融合閩北和閩南烏龍茶製作工藝的優點,使茶葉更耐泡、香氣更顯、滋味更醇、湯色更亮,形成風味獨特的“閩南水仙”,永春成為“閩南水仙”的發源地。

  水仙茶梗粗壯、節間長、葉張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發。外形條索緊結捲曲,似“柺杖形”、“扁擔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澤烏綠帶黃,似香蕉色,“三節色”明顯;內質湯色橙黃或金黃清澈,香氣清高細長,蘭花香明顯,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顯現,葉張主脈寬、黃、扁。

  水仙茶的茶葉特點

  水仙***茶葉***:外形肥壯,色澤綠褐油潤而帶寶色,部分葉背呈現沙粒,葉基主脈寬扁明顯,香濃銳,有特有的“蘭花香”,味濃醇厚,喉韻明顯,回甘清爽,湯色濃豔帶深橙黃色,耐沖泡,葉底軟亮,葉緣紅點鮮紅。

  水仙茶梗粗壯、節間長、葉張肥厚、含水量高且水分不容易散發。外形條索緊結捲曲,似“柺杖形”、“扁擔形”,毛茶枝梗呈四方梗,色澤烏綠帶黃,似香蕉色,“三節色”明顯;內質湯色橙黃或金黃清澈,香氣清高細長,蘭花香明顯,滋味清醇爽口透花香,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顯現,葉張主脈寬、黃、扁。

  漳平水仙茶餅古色古香,極具濃郁的傳統風味,香氣清高幽長,具有如蘭氣質的天然花香,滋味醇爽細潤,鮮靈活潑,這些都因為其製作講究,極具靈活性、藝術性。漳平水仙茶餅經久藏,耐沖泡,茶色赤黃,細品有水仙花香,喉潤好,有回甘,更有久飲多飲而不傷胃的特點,除醒腦提神外,還兼有健胃通腸,排毒,去溼等功能,實屬茶中極品

  水仙茶的製作工藝

  工藝要求:鮮葉-萎凋***兩晒兩晾***-做青***搖青結合做手-晾青交替進行***-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文火烘乾-攤涼-揀剔-成品。

  晒青

  成都掌握宜偏重,即兩晒兩晾,以促進鮮葉梗脈的水分能夠順利地散發;做青時,搖青次數宜少,搖青時間宜短,程度宜輕,搖青後的晾青應適當薄灘多晾,故有“懶水仙”之說。目的是控制青葉發酵紅變在適當的範圍;乾燥時,溫度適當提高,時間延長,俗稱“火候飽滿”,使成品滋味濃厚。

  做青

  做青受環境條件影響很大,溫度高,溼度低可加速水分蒸發,使青葉理化變化同步進行,在短時間內達到適度要求;溼度高,則水分蒸發慢,走水困難,因而在生產中,溼度高時要加強鼓風,多設火爐,以促進青葉走水。

  堆青

  堆青處理,視做青的程度而定,歷時1.5~2h,厚度30~40cm至紅邊較足,香氣大起時進行殺青。做青適度:葉面黃綠,葉緣硃紅色,青帶綠腹,紅鑲邊,葉質柔軟,手摸光滑如綢,青氣消退,花香顯露,葉片突起呈龜背狀。

  殺青

  筒體溫度要求在220~240℃,手感以手背放置筒口有刺痛感為度,白天看鍋壁泛白,夜間微紅時即可。葉投入時有“噼拍”聲,投葉量25kg上下。殺青以悶殺為主,2min後,開啟排氣風扇,將水蒸汽吹出筒外。殺青達適度時,手握殺青葉成團,有粘手感,不易彈散。折梗不斷,茶香顯露、減重率36~40%,雨青殺青程度掌握要求更足些。

  揉捻

  將適度的殺青葉略為散熱後,隨即裝入揉捻機,裝葉適量快速,壓力以輕→略重→重為度,至條索緊結,捲曲率達90%以上,下機歷時約10~16min。

  烘乾

  通過熱化學作用,發展色、香、味品質。要求進風口溫度150℃,攤葉厚2~3cm,轉速快盤,烘至七、八成幹,手觸略有刺手感時下機,攤放2~3h,梗幹滋味更醇和;足火溫度100~115℃,慢盤烘至手摺梗脆斷為適度,下機稍攤涼,密封儲存。

  水仙茶的獲得榮譽

  經茶葉專家的嚴格評審,南洋鄉梧溪村茶農李錦峰選送的茶餅、雙洋鎮中村村張軍林選送的散茶,以其色鮮、味醇、工藝獨特、品質超群的特質,捧走了秋季漳平水仙茶“茶王”的桂冠。漳平水仙茶餅又名“紙包茶”,系用水仙品種茶樹鮮葉,按烏龍茶製法製出毛茶,再用木模壓成餅形。

  水仙茶的民間傳說

  相傳有一年建州一帶熱得出奇,有個甌寧***建甌***的窮漢子靠砍柴為生,大熱天沒砍幾刀就熱得頭昏腦脹,脣焦口燥,胸悶疲累,於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個陰涼的地方歇息。剛坐下,只覺一陣涼風帶著清香撲面吹來,遠遠望去原來是一棵小樹上開滿了小白花,綠葉卻又厚又大。他走過去摘了幾片含在嘴裡,涼絲絲的,嚼著嚼著,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精神頓時爽快起來,於是從樹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這天夜裡突然風雨交加,在雷雨打擊下,他家一堵牆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樹枝正壓在牆土下,枝頭卻伸了出來,很快爆了芽,發了葉,長成了小樹,那新發芽葉泡水喝了同樣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夥子長得更加壯實。這事很快在村裡傳開了,問他吃了什麼仙丹妙藥,他把事情緣由說了一遍。大家都紛紛來採葉子泡水治病,向他打聽那棵樹的來歷小夥子說是從祝仙洞折來的。因為建甌人說“祝”和崇安話的“水”字發音一模一樣,崇安人都以為是“水仙”,也就把這棵樹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甌寧***建甌***人插枝種樹的辦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開來,長得滿山遍野都是,從此水仙茶成為名品而傳播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