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製作龍鬚茶

  龍鬚茶產於福建省崇安和建甌兩縣,以武夷山麓八角亭所產品質最佳。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龍鬚茶的製作流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龍鬚茶的製作流程

  在世界遺產地武夷山,有個叫八角亭的地方,它與崇陽溪僅一水之隔,有著坦蕩肥沃的河灘地,昔日曾是一片片美麗的茶園。歷史上,八角亭村民就是利用這片廣闊的溪洲,種植所謂的洲茶的。村民們將洲茶精製成了形似龍鬚的茶,因其產自八角亭,所以民間大都稱其為八角亭龍鬚茶。八角亭龍鬚茶在製作時,採用了五彩線捆紮成束狀,故又名“束茶”。 龍鬚茶因形似“龍鬚”而得名 。

  龍鬚茶的茶名由來

  在世界遺產地武夷山,有個叫八角亭的地方,它與崇陽溪僅一水之隔,有著坦蕩肥沃的河灘地,昔日曾是一片片美麗的茶園。歷史上,八角亭村民就是利用這片廣闊的溪洲,種植所謂的洲茶的。村民們將洲茶精製成了形似龍鬚的茶,因其產自八角亭,所以民間大都稱其為八角亭龍鬚茶。八角亭龍鬚茶在製作時,採用了五彩線捆紮成束狀,故又名“束茶”。 龍鬚茶因形似“龍鬚”而得名 。

  龍鬚茶的茶區環境

  龍鬚茶產於福建省崇安和建甌兩縣,以武夷山麓八角亭所產品質最佳。這裡茶樹多種植在土壤肥沃的園地上,茶樹長勢旺盛,芽梢長而肥壯,適制龍鬚茶。

  龍鬚茶的採製

  龍鬚茶採製工藝獨特,技藝高超,成品既是名茶,又是美觀別緻的工藝品。清《續茶經》中對其採製方法也作了簡明的敘述:“摘初發之芽一旗未展者,謂之蓮子心。連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謂之鳳尾龍鬚。”每年穀雨後至立夏前,採摘新梢長達10--13釐米的一芽三、四葉為原料。採摘對應順序輕放,及時送廠加工處理。加工工藝主要有萎凋、殺青、揉捻、理條扎束、乾燥、裝箱六道工序。

  萎凋

  萎凋是形成龍鬚茶品質的前提。將採回的芽梢薄攤在竹蓆上,放置在室內進行自然萎凋,或先在室外進行日光萎凋後再行自然萎凋。當含水量達70%左右,葉片呈半柔軟狀態,手持茶梢基部,前端二片葉呈下垂狀態。葉面光澤消失,清香透露,即為適度。

  殺青

  目的是破壞酶的活性,停止萎凋過程發生的理化變化,蒸發水分。採用手工殺青,鍋溫控制在300℃左右,每鍋投葉量700--1000克。當葉片和茶梗轉軟,折梗不斷,清香顯露。即為適度。殺青葉乘熱揉捻,揉至葉捲成條,茶汁外溢即為適度。

  理條扎束

  理條和扎束是龍鬚茶獨有的工序,是龍鬚茶造形的關鍵過程。扎束技術的好壞和速度的快慢,左右著龍鬚茶的品質風格。具體操作是:先將經攤涼、茶汁尚未乾的揉捻葉,一一理直,整齊平放在竹匾上,寬約10釐米左右,分上、下兩層,長的茶條放下層,短的放在上層,將短碎的茶梗和葉片,搓成長約2—3釐米的橢圓形的小球,夾在上下層之間,爾後兩端用紅色或綠色的絲線扎籃,用剪刀將基部修剪整齊,再將兩把合併 ***單束的不合並***,中間用另一色絲線紮緊。扎束時動作應迅速,以防茶汁蒸發不易粘結成形,捆紮的鬆緊 應適度,否則難以形成美觀別緻的外形。

  乾燥

  乾燥是炒制龍鬚茶的最後工序,也是最複雜最費時的工序。於燥得不當,烘溫掌握得不妥,都將直 接影響龍鬚茶的外形色澤、內質和乾溼均勻程度。乾燥的特點是分段進行烘焙,長時低溫烘焙,多次攤涼 回潮。全程共分初烘、再幹、攤涼回潮、補火、再攤涼回潮和復火六個過程。初烘由生產廠家進行,其他幾個過程均由收購部門集中處理。初烘,烘溫100℃左右,每籠投葉量2000--2500克,烘時將茶束按順序分層間隔放置,翻拌時應離火 在另一空焙籠中進行。當供至六成幹,茶束表面已有明顯刺手感,下烘攤涼,葉質稍轉軟,送交收購站。歷時4小時左右。 再幹:收購進的龍鬚茶應立即進行再幹,以防茶幹度不足而變質。再幹的原則是:低溫慢烘。烘溫60—70℃,投葉量3500克--4000克,每隔2小時翻拌一次,全程翻動20餘次、歷時二晝夜。攤涼回潮:目的是使茶束內的水分重新分佈,以防因表幹裡溼引起的劣變,攤涼時間通常在24小時左右。補火和復火:均在低溫下進行,中間再經過一次 攤涼回潮過程。烘溫60--70℃,投葉量3500--4000克。通過文火慢烘達到足乾的目的。龍鬚茶加工全過程歷時長達5個晝夜左右。

  裝箱外運

  復火結束經攤涼即可裝箱,裝箱時茶束必須按順序排列整齊,動作要輕巧,以防碰碎茶束。每箱重19公斤,約1500--1600個茶束,裝畢外運待售。

  龍鬚茶的傳說

  八角亭龍鬚茶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人間仙境的武夷山,不僅有清幽的九曲溪、崇陽溪,還有許多神奇的嘉木,於是引來了龍翔與鳳棲。

  一次,臥於九龍窠看守大紅袍的龍,被一隻突然飛來的鳳凰叫醒了,飛累了的鳳凰棲身在九龍窠的一棵大紅袍茶樹上。鳳凰說:“我從武夷山東面八角亭飛來,那裡有高大的梧桐樹,是我夢寐以求的棲身之處。我聽仙人說,九龍窠有幾株神奇的茶,凡夫俗子是不能享用的。”龍哥告訴鳳凰:“這茶樹是我們的命根,我們九兄弟一直廝守著,它是皇帝享用的神茶。”鳳凰心想,我八角亭梧桐樹下長的那溪洲也好種茶咧,於是執意要龍哥贈送九龍窠裡的茶苗給她。龍哥在贈送茶苗的同時,還從嘴角拔下幾縷龍鬚,說:“鳳凰妹子,你種下茶苗時把龍鬚一同種下。然後再找海清大帝顯靈,你的茶苗就種得活!”

  種茶那陣天大旱,但由於海清大帝顯靈招雨,九龍窠的茶苗在沙壤土上種活了。春茶開園採摘時,鳳凰變成了八角亭茶園裡美麗的採茶村姑。春茶開採之夜,鳳凰想起了龍哥曾賜予她的龍鬚,於是給茶取名叫“龍鬚茶”。

  後來,地方官把八角亭龍鬚茶當做御茶奉獻給朝廷皇帝品嚐,皇帝一聽說茶名含有“龍鬚”二字,龍顏大悅,遂御賜八角亭廟為“顯善廟”。數百年來,八角亭龍鬚茶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龍鬚茶的歷史

  龍鬚茶歷史悠久。清朝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縣令陸廷燦對武夷茶產地及品種進行了在《續茶經》中載述:“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鬚、鳳尾……”由此可見,龍鬚茶迄今已有近300年曆史。八角亭茶樹多種植在土壤肥沃的園地上,茶樹長勢旺盛,芽梢長而肥壯,適合精製龍鬚茶。

  龍鬚茶也是八角亭顯善廟的廟茶,舊時常用於廟會祭祀活動。因此,每到茶期廟裡製作龍鬚茶時,需一些強壯勞動力來幫工。萎凋、殺青等重體力勞作就由僧人承擔了。僧人們能把握好萎凋和殺青工序,深知此工序是形成龍鬚茶品質的前提。僧尼將採回的芽梢薄薄地攤晾在竹蓆上,放置在室內進行自然萎凋,或先在室外進行日光萎凋後再行自然萎凋。當葉片呈半柔軟葉片呈下垂狀態、葉面光澤消失時,清香透露,即為適度。用手工殺青後的茶葉要乘熱揉捻,揉至葉捲成條,茶汁外溢即為適度。因龍鬚茶講究造型,工序獨特,理條扎束是一道心細手巧的工藝,這道工藝大都是由顯善廟裡唸經用齋的尼姑來完成的。她們精心地理條、扎束,完成了龍鬚茶造形的關鍵過程。扎束技術的好壞和速度的快慢,左右著龍鬚茶的品質風格。

  僧尼們先將經攤涼、茶汁尚未乾的揉捻葉,一一理直,整齊平放在竹匾上,分上下兩層,長的茶條放下層,短的放在上層,一些短碎的茶梗和葉片,也被巧妙地夾在上下層之間,然後兩端用紅色或綠色的彩絲線繞扎,用剪刀將基部修剪整齊,再將兩把合併。製作出來的茶葉,有微散開的,恰似鳳尾。於是一束茶中,都具有“龍鬚鳳尾”的形狀。紮好之後的龍鬚茶,要馬上進行烘焙工序。烘焙溫度掌握得不妥,就會直接影響龍鬚茶的外形色澤、內質和乾溼均勻程度。龍鬚茶是以低溫烘焙為主,烘焙中還要多次攤涼回潮,然後補火包裝。

  清朝後期,八角亭龍鬚茶由於產量驟增,它已不僅僅是廟茶了。龍鬚茶成了與武夷巖茶媲美的工藝茶,汕頭、潮州、福州等地的茶商來武夷山採購龍鬚茶,看重的是龍鬚茶的工藝美,因而龍鬚茶也成了民間的禮品茶。龍鬚茶在各地茶市上大量流通,促進了八角亭龍鬚茶的規模經營。如今,武夷山八角亭的茶農們,仍沿襲著龍鬚茶的加工舊制,具有傳奇特色的八角亭龍鬚茶,又迎來了生機,它將與武夷巖茶一樣香飄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