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猴頭菇什麼方法能高產

  種植猴頭菇高產一方面能增加收益也能提高產量,你知道怎樣栽培猴頭菇高產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猴頭菇高產種植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猴頭菇高產方法

  首先選擇良種 ,生產用母種應性狀優良,表現為生長快,均勻整齊,在適溫下兩星期內長滿斜面。冰箱保藏時常形成原基,鏡檢有少量厚垣孢子,若孢子過多則產量偏低。若菌絲髮黃、細弱、稀疏,表明菌種退化。生長不均、不齊,或有拮抗現象,說明菌種不純,均不可採用。所有原種應緻密潔白,上下均勻,無菌絲間斷,表面菌絲旺盛。若基質幹縮,料壁脫離,顏色發暗,說明菌種老化。壁周出現各色條紋、斑點,表明菌種有雜,不能使用。其次,菌種的菌齡要適宜,一般冰箱保藏的母種、原種不超過3個月,常溫***20℃***下不超過20天。若菌齡過長,則活力下降,不僅生長慢、產量低,而且抗逆性差,極易染雜。此外,還要選用適宜當地生產的優良品種。

  適時栽培 猴頭菌絲體最適溫度24℃左右,子實體適宜溫度18~20℃。該菌對環境條件十分敏感,尤以子實體階段對溫度敏感,當氣溫高於25℃或低於12℃均不能形成正常子實體,表現為無刺、發黃、叢生、畸形或變紅,生長停止。北方栽培以2月或9月接種,3~4月或10~11月出菇最好,南方春秋栽培可分別提前或推遲20~30天。實踐證明,北方春栽不宜遲於3月中旬出菇,以免菇期遇25℃以上高溫導致減產,降低品質。秋栽若氣溫偏低***30℃以下***,可儘量提前接種,以便在氣溫降至12℃以下前結束出菇。

  原料配置 原料配置是獲得穩產高產的基礎。原種、栽培種培養料可就地取材,常用配方:棉子殼87%,麥麩10%,蔗糖1%,石膏1%,木屑1%。研究表明,在一定範圍內,培養基中麥麩新增量增加,產量提高,但要有限度。棉子殼栽培,麥麩量不宜超過15%,否則不僅增加成本,而且子實體分枝鬆散,呈菜花狀或珊瑚狀,降低品質。為提高產量質量,拌料時在允許範圍可儘量多加水,料水比1∶1.5~1.6較好,這樣頭潮菇朵大球重,色白味佳,商品質量好。

  小袋栽培 實踐證明,猴頭菇小袋***14釐米×30釐米***加套環栽培,兩端接種,出菇早、產量高。一般頭潮提前2~5天,球徑達8~9釐米。裝袋時要外緊內鬆,以防基質失水影響正常出菇。此外料要裝滿,少留空間,以免柄過長,多耗營養。

  徹底滅菌 徹底滅菌是保證制袋成品率的關鍵。高壓滅菌小袋要求在14.7×104帕壓力下保持1.5~1.8小時,大袋保持1.8~2.4小時;常壓滅菌以100℃保持4小時,再保溫4小時為宜,若溫度不夠,須延長滅菌時間。高壓滅菌還須防止菌袋脹氣破裂,故裝料扎口不必過緊,滅菌時採用開閥加熱,文火升溫,緩慢排氣,自然降壓的方法來控制脹氣。為防止袋面破洞,滅菌後將料袋趁熱浸沾pH值為13的濃石灰水,這可明顯提高菌袋成品率。

  菇期通風保溼 猴頭菇栽培管理的重點在菇期,菇期管理的關鍵是控溫、通風、保溼。小袋栽培19~24天開始形成原基,此時應移入菇房,及時開口通風,以防原基萎縮,推遲出菇。筒栽可在菌絲扭結處用小刀開1~2釐米的十字口,以增加氧氣,促進子實體分化。開口後要增大溼度,噴霧化水,使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0%~90%。出菇後切不可向幼蕾噴水,否則水滲入袋中會造成幼菇萎縮,進而變質腐爛,要少噴勤噴,隨菇體生長加快,水量增加。若溫度高、通風差,要少噴或不噴,通風好、溫度適宜,可多噴勤噴。子實體對二氧化碳極敏感,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會刺激菇柄不斷分化,形成菜花狀、珊瑚狀子實體,降低適口性。因此,必須加強通風,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亦可常開窗扇,確保空氣清新,但不可直吹菇體,以防變色萎縮。

  及時採收補水 猴頭菇自現蕾到成熟一般約10天。因用途不同,採收標準不一。若鮮食、制罐或鹽漬,以菌刺長0.3~0.5釐米採收最好,此時菇體內實朵重,適口性強。若刺長1釐米以上,則開始散發孢子,必然降低營養,同時菇體變軟,口味下降。採時用小刀割下,留l~2釐米菇柄。為提高產量,採收第一潮菇後停水3日,通風1日,使割後菇根表面收縮,隨後用竹筷在袋端打2個8~10釐米深的洞,視菌袋大小,各補水50~100毫升。24小時後控出多餘水分,在適溫下培養7~10天可出二潮菇。

  後期覆土防雜 二潮菇後菌袋失水嚴重,猴頭菌絲變弱,活力下降,易被汙染。尤其在溫暖潮溼的環境,極易感染綠色木黴。該菌屬好氧性喜溫喜溼菌類,一旦發生,極難治理。因此,可進行覆土栽培,具體操作:先在地面鋪土5~6釐米,然後脫去外袋,將菌袋呈兩排縱向擺放,排間距10~12釐米,袋間距2~3釐米,排好後每層加土3~4釐米,間隙填土,噴溼後壘第二層,通常可壘6~8層。菌牆兩側用泥抹平,厚1~2釐米,牆頂用泥封成凹槽,以利補水保溼。經此處理既可防黴,又為猴頭子實體生長提供了水分與養分,通常還可出2~3潮菇。也可採用畦式覆土法,這樣更利於補水。成。

  猴頭菇出菇階段管理方法

  1、創造適宜溼度 子實體生髮育期,必須科學管理水分,根據菇體大小、表面色澤、氣候晴朗等不同條件,採取不同噴水量。歸納起來是:地溝栽培水面溼度大,不必噴水。室內架栽,氣候乾燥時,微噴袋面;而野外架栽穴口向下長菇的微噴。檢測噴水適度否,可從刺毛觀察,若刺毛鮮白,彈性強,表明溼度滿足了。如果菇體萎黃,刺毛不明顯,長速緩慢,則為溼度不足,要多噴勤噴。噴水必須結合通風,使空氣新鮮,子實體茁壯成長。栽培場地必須創造適合85%~90%的空氣相對溼度。

  2、加強通風換氣 通風不良,二氧化碳聚積過多,刺激菌柄不斷分枝,抑制中心部位的發育,就會出現珊瑚狀的畸形菇。野外架栽或畦栽,每天上午8時應揭膜通風30分鐘,子實體長大時每天2~3次,但切忌風向直吹菇體,以免萎縮。

  3、合理調節光源 長菇期要有300~500勒散射光,野外蔭棚掌握"三分陽七分陰,花花陽光照得進";室內栽培向陽處,需掛草簾遮陽;地下室、人防工事,可按每隔5~7米,安裝60~100瓦電燈1盞,每天照明8小時,以滿足子實體生長需要。

  猴頭菇種植技術

  ***一***配料

  根據配方要求選料、配料。

  1、翻晒 配製培養基前,所用主料均應在太陽下翻晒3~5天。達到殺菌目的。

  2、預溼 有些原料,如碎玉米芯吸水速度很慢,應將其裝入尼龍編織袋,壓入水池中,溼透後再用。這項工作應在堆悶前4~5小時進行。

  3、拌料 棉籽皮配方拌料前先加輔料***麥麩、石膏粉、磷肥、玉米粉、蔗糖等***。方法是把麥麩、玉米粉、石膏粉、磷肥***打碎過篩***、豆餅粉等幹輔料攪拌均勻,撒在主料堆上;再把蔗糖溶於少量水中,灑在主料堆上,隨後仔細攪拌。可用攪拌機攪拌,也可用鐵杴、耙子等人工攪拌。攪拌均勻後成堆,並蓋以塑料薄膜,以防水分散失。拌料速度要快,最好於早晨氣溫低時進行,以防培養料發生酸變。培養料配製好後,要馬上進行含水量檢驗,用手抓一把料緊握有一、二滴水珠下滴即可。提前預溼的原料控水後加入輔料,攪拌均勻後成堆,進行含水量檢驗,方法同上。

  ***二***裝袋

  把塑料袋口張開,用手一把一把地把料塞進袋內。當裝料1/3時,把袋料提起,在地面上輕輕抖動幾下,用手將料向下壓使料緊實。繼之,再裝料、再抖動、再壓。裝至滿袋時,於袋口拳擊數下,補充缺料,使袋料緊實無空隙。袋頭留6釐米,捆口或加套環塞棉塞。13釐米×27釐米、17釐米×37釐米菌袋一頭開口,17釐米×40釐米菌袋兩頭開口。栽培量大時一般採用機械裝袋,縮短裝袋時間,縮短了從拌料到滅菌的時間,有效防止培養料酸敗。

  ***三***滅菌

  料袋滅菌可用高壓鍋,也可以用常壓灶。其使用方法,已在前面作過介紹,這裡著重講常壓滅菌注意要點。

  1、及時進灶

  裝袋完畢,要立即將料袋裝進滅菌灶,並迅速加溫開始滅菌。以防微生物繁殖,將物質分解,導致酸敗。特別是高溫季節,更應該注意這一點。

  2、合理疊袋

  料袋進灶應疊放成一行一行,自下而上排放。行與行之間,袋與袋之間要留有一定間隙,使汽流能自下往上暢通,防止區域性“死角”,造成滅菌不徹底。

  3、控制溫度

  進袋完畢立即旺火猛攻。上汽後,要注意放氣,把冷空氣排盡。排氣後,使灶內溫度儘快上升到100℃,做到中途不停火,不加涼水,不降溫,持續滅菌,保持12~14小時。爾後將火埋住,燜24小時。滅菌過程中溫度不能忽高忽低,並要注意鍋中水位,勿燒乾鍋。

  ***四***接種

  無菌接種是猴頭菇栽培生產中最關鍵、技術性強的一項工作,可在接種室或接種箱進行,接種室操作程式如下:

  1、將滅菌後的袋送入接種室,用克黴靈殺菌劑進行噴霧消毒。當菌袋溫度降至室溫時才能接種。

  2、進入接種室前,工作人員要洗手,換消過毒的白大褂、帽子,換上拖鞋,帶上菌種進入接種室。

  3、接種前工作人員要用70%~75%的酒精棉球消毒雙手、消毒菌種瓶外壁,點燃酒精燈,通過火焰消毒接種工具,在酒精燈火焰上方開啟菌種瓶,除去老菌絲。開啟被接菌袋口,用接種工具將菌種迅速接入袋口內,然後封口。每瓶菌種可接30~35袋。

  ***五***發菌管理

  即菌絲體培養。菌袋進入培養室後,在適宜條件下,25天左右菌絲即可長滿袋。為了使其順利完成發菌,為高產優質打下堅實基礎,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管理:

  1、堆放菌袋

  根據自然氣溫確定菌袋入培養室後的堆放方式。氣溫高時一般單層橫排於架上,袋之間要有空隙,菌袋多時,也可取“井”字雙層排放。氣溫低時可雙層或多層排放。一定要根據氣溫的變化而靈活掌握。

  2、調節室溫

  菌袋初入培養室的1~4天,室溫應調到24℃~26℃,以使所接菌種,在最適環境中儘快吃料,定植生長,造成優勢,減少雜菌汙染。從第五天起,隨著菌絲生長,袋內溫度上升,比室溫高出2℃左右,為此應將室溫調至24℃以下。第十六天以後,新陳代謝旺盛時期,室溫以控制在20℃~23℃為宜。

  3、控制溼度

  發菌期***8~9月***,菌絲是依靠基內水分生產,不需要外界供水,所以室內空氣相對溼度能達60%即可。陰雨天溼度大時,應開窗通風。但發菌需保證黑暗條件,通風宜在夜間進行。室內空氣溼度大時,往往會使棉塞潮溼,導致雜菌滋生。

  4、查菌袋***菌瓶***

  菌袋入培養室後3~4天,一般不宜翻動。7天后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和有否汙染雜菌。一旦發現雜菌汙染菌袋立即清出,焚燒或深埋處理以防傳染。

  ***六***出菇管理

  菌袋經過20多天發菌培養,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即從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開始猴頭菇的生長髮育。此時應從如下方面加強管理:

  1、進菇棚開口

  常用的猴頭菌出菇棚,有室內與塑料大棚兩種。實踐證明,塑料大棚比室內菇房生態條件好,生長快,菇健壯,還可避免畸形菇。兩頭開口菌袋進菇棚立體排放堆高8~12層,注意為防止菌袋發熱,每兩層菌袋放一層竹竿,並對菌袋起固定作用。菌袋有套環拔掉棉塞,或將袋口鬆開,換上直徑4~5釐米的套環。一頭開口菌袋進菇棚對頭立體排放堆高8~12層,然後開口。菌瓶立體對頭排放堆高8~12層,開啟瓶塞。以增加通氣量,促進原基生長。

  2、調整溫度

  菌袋進菇棚後,溫度要調至14℃~20℃。在適宜溫度刺激下,原基很快形成,從原基形成到採收需10~12天。菇棚內溫度低於12℃,原基不易形成,已形成的猴頭菇容易發紅。溫度超過23℃,子實體生長髮育也緩慢,菌柄增長,菇體形成菜花狀畸形。溫度超過25℃,子實體會萎縮死亡。因此菇棚溫度調整至適宜14℃~20℃是猴頭菇栽培成敗的關鍵。

  3、保持菇棚溼度

  當菌袋進菇棚後,需要向菇棚空間、地面噴水,使菇棚相對溼度達到85%~90%,保持菌袋料面溼潤,保證原基形成,子實體正常生長髮育。如果菇棚溼度低於70%,原基不易形成,已分化的原基會停止生長;如果菇棚溼度高於95%,加上通風不良會造成雜菌滋生,子實體腐爛。

  4、通風

  當菌袋進菇棚後,注意菇棚通風換氣,保持菇棚空氣新鮮。通風少時,會出現畸形菇。通風多時應注意通風與保溼的關係,應先噴水後通風,保證菇棚內空氣的相對溼度在85%~90%,保持空氣新鮮,以利子實體正常生長髮育。

  5、光照

  保持一定光照,子實體形成生長髮育過程中,需要200~400勒克斯光照,菇棚光照太強菇體發黃品質下降,影響價格。光照太弱原基形成困難或形成畸形菇。

  6、採收

  猴頭菌出菇是通過上述管理調整,保證最佳條件,一般從原基形成到採收需10~12天,猴頭菇子實體成熟志:菇體色白,表面出現菌刺,在沒有彈射孢子前適時採收。適時採收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採收過遲,菌刺過長,孢子大量散發,子實體變得疏鬆,發黃,苦味濃,品質和食用價值均下降。

  7、補水保溼

  第一茬菇採收後,隨手將料面的殘菇、碎清理乾淨。停止噴水3~4天,注意通風使菌絲體獲得充分的新鮮空氣,隨後進行補水。注意溫度、溼度、通風、光照等方面的管理,可獲得三、四茬菇,生物學效率達80%~120%。


猜你感興趣:

1.猴頭菇怎麼栽培能高產

2.提高猴頭菇產量的種植要點有哪些

3.猴頭菇袋料栽培方法是怎樣的

4.猴頭菌怎麼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