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的種植方法是什麼

  白薯是很常見的旱地作物,也是很多人喜歡吃的食物之一,那你知道白薯是如何種植的?下面是小編為您分享了白薯的種植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白薯的種植方法

  一、選用良種。新品種增產效果特別顯著;老品種經過脫毒,當年能增產50%以上,第二年增產30%,第三年增產10%左右,以後脫毒效應基本消失。為保證地瓜高產,應每隔二、三年更換一次品種或進行脫毒,從農業科研部門選購新品種或脫毒品種,儘量不從集市上買不知品種名稱和特性的薯苗。

  二、深耕起壠。種植應選排水良好,地勢較高的沙性土壤。沙性土壤比粘性土壤產量高,而且表皮光潔、品質較好。平原地區一般壟距80釐米***地瓜栽後行距80釐米***,山區旱薄地可適當窄些,壟高30釐米。夏地瓜也要先起壠後栽種,先栽後起壠,增加了栽種深度,對產量影響較大。

  三、適時早栽壯苗。在適宜的條件下,栽插越早,產量越高。春薯在4月20日前後,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5℃時,每早栽一天,增產0.5—1%,夏薯越早越好,每早栽一天,增產1%以上。春薯要栽壯苗和高剪苗。栽插方法,一般 八道工序:開溝***刨垵***、澆水、按苗、撒農藥、封垵、噴灑除草劑、腹膜、放苗。栽春薯不提倡大水漫灌,地溫低、土壤板結,影響產量。

  四、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提高產量的中心環節。栽植密度要根據品種、地力、水肥條件、栽種時間四個因素確定。同一個品種,栽的越晚密度應該越大,高肥水地要稀,低肥水地要密,無水澆條件的山嶺旱地要比平原高肥水地增加密度20%以上。在平原地區,一般中短蔓品種,春薯畝栽3000株左右,夏薯3500株左右。

  五、科學管理

  1、查苗補苗,栽後3-5天進行,將死苗、病苗拔掉,補栽壯苗。

  2、澆水,地瓜是耐旱作物,一般年份不用澆水,在秧蔓封壟前如遇特殊乾旱,應順溝澆一次水。澆時不要使水漫過壠面。中後期如果不是特殊乾旱,一般不用澆水。

  3、化學除草,地瓜是旋花科植物,對除草劑很敏感,要在專家的指導下或親自試驗後使用。當前使用的芽前除草劑有:“金都爾”、“敵草胺”、“草必萎***地瓜專用***等,地表過幹,使用除草劑效果不好,要增加用水量。如果栽時沒用除草劑,中後期雜草過多,可用滅生性除草劑***百草枯***等定向噴霧除草,方法是:先將溝內的兩行薯秧分到另一行,隔一行分一行,然後定向噴霧,噴完後再將剩下的溝內分秧噴霧。噴藥必須選在無風的天氣。不要噴到薯秧上。如果田間雜草多數是單子葉草,可用“精克草能”、“蓋草能”、“閒鋤”等藥物,噴到薯葉上,不影響生長,七天後將剩下的闊葉雜草用人工拔除。

  六、適時收穫。根據地瓜用途及地理、天氣情況等因素,及時收創,留種的夏薯,應在“霜降”節前後收刨入窖,免受凍害,實現豐產豐收。

  白薯的功效作用

  白薯中多種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結合,有助於防止血液中膽固醇的形成,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白薯能夠提供大量的膠原和粘多糖物質,所以能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生。其次它包含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含量超過胡蘿蔔和某些水果。

  白薯中的澱粉和纖維素,在腸內能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糞便體積,預防便祕,起到了吃粗糧的功效,減少腸癌的發生。

  白薯屬鹼性食物,能中和酸性食物產生的過多的酸性物質,防止血液、體液酸化。

  白薯還能減少皮下脂肪,避免肥胖和預防膠原病的發生。

  白薯能夠提供大量的膠原和粘多糖物質,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生。

  過去有人認為地瓜吃了很甜,會容易發胖而不敢吃。恰恰相反,現代營養研究表明,白薯具有減肥功效,是健美輕身的良好食品。白薯屬於低熱量食品高容積食品,350~400克番薯產生的熱量僅相當於100克大米產生的熱量,白薯含水量遠高於大米的含水量,因此具有減肥功效。當然,它畢竟產生一定的熱量,不加控制的大吃也會導致肥胖。因此,食用時要將它代替部分主食,這樣就可以發揮減肥的功效了。

  地瓜種植方法

  1、選用良種。選擇耐肥、抗旱、結薯早,薯塊膨大快且持續時間長,同時高抗黑斑病和根腐病,產量潛力大,品質優,鮮吃食味性好,加工澱粉含量高。積極引進開發水果薯、飲料薯、藥用薯等特用型紅薯。

  2、培育壯苗。推廣薄膜覆蓋釀熱溫床育苗技術。釀熱物選擇豬、牛欄糞與麥秸、稻草等配合使用,放入苗床內20cm厚,再蓋5cm細土,然後將消過毒的種薯按大小分開排放,以頭壓尾,排放整齊,後澆足底水,用細土填滿種薯空隙;隨即覆膜,做到前期高溫催芽,中期平溫長苗,後期低溫煉苗,苗齡30左右進行剪苗或拔苗,採苗後2天適當追施稀水糞,並加蓋2—3cm營養土,以溫小苗生長。

  3、科學施肥。掌握“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底肥為主,追肥為輔”的施肥原則。試驗表明,畝產3000公斤鮮薯需施優質農家肥3000公斤,過磷酸鈣20~25公斤,硫酸鉀10~15公斤,碳酸氫銨25公斤作底肥,追肥則以氮素肥為主。根據長勢長相分期施用。一般栽後5~7天追施促苗肥,畝碳銨5~8公斤,30~40天后追壯株肥,畝碳銨80~100公斤;後期看苗追施促薯肥,畝施水糞10~15擔。提倡根外噴肥,畝用尿素0.5公斤,磷酸二氫鉀0.2公斤兌水30~40公斤在傍晚噴施。

  4、高壠密植。壠作種植能夠加厚土層,增大土壤受光面積,晝夜溫差大,擴大根系活動範圍,有利於根系的吸收、同化物質的積累和運轉。以及塊根迅速膨大提高產量。一般壟高30~40cm,每壟栽插兩行,夏秋薯畝栽5000株左右,採用斜插或平插,薯苗入土3~5cm,3個節,壓土要緊實,以提高成苗率。

  5、加強管理。紅薯栽好是基礎,管好是關鍵。掌握紅薯生長規律,做到促控結合,科學管理,其大田生長過程分三個時期:

  ①

  髮根分枝結薯期,從栽插到有效薯數基本穩定,春薯約需45天,夏秋薯在35天左右。是長根、分枝培育壯苗時期,要及時檢視、補苗、中耕鬆土,增溫保墒,除草。施用提苗肥,打頂促分枝。

  ②、蔓薯並長期,從結薯數基本穩定到莖葉生長達高峰,栽插後40~70天,是盛長莖葉,分枝薯塊膨大的時期。要看苗追施促薯肥,以鉀肥為主,配施適量氮肥,一般畝施草木灰100公斤或硫酸鉀6公斤,尿素5公斤;防止陡長,對莖葉旺長,葉色濃綠,葉柄過長,毛根和柴根過多的陡長苗,採取提蔓,方法是將薯蔓輕輕提起,後放回原地,同時結合中耕,打蔓尖等措施,降低田間溼度,改善通風條件,抑制莖葉生長,促進塊根膨大,切忌翻蔓,翻蔓易損傷基葉,降低養分製造能力,打亂葉片均勻分佈,減弱葉片光合效能,影響養分運轉與積累常造成減產。

  ③、薯塊盛長期,從莖葉生長高峰直到成熟基葉生長漸慢,葉色轉淡,繼而停止生長。生長中心轉為薯塊盛長。對葉片發黃早衰田塊,及時施用長蔓肥。一般的施糞水15-20擔,方法順壟頂裂縫澆灌。或用磷酸二氫鉀200克加尿素500克兌水40公斤根外噴施2次。同時要清溝排漬,防止爛薯。

  6.適時收穫。紅薯薯塊生長的臨界溫度為15℃。9℃以下就會造成凍害,宜在氣溫降至於15℃左右開始收穫。12℃左右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