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種植的方法是什麼

  楠竹竹類繁殖不同於樹木。其物種傳播和繁殖更新主要是通過地下莖的分生來實現。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楠竹種植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楠竹種植的方法

  1、造林地的選擇。根據楠竹的生態學特性要求,在楠竹分佈區域,一般應選擇海拔800米以下的山窩。山麓和山腰緩坡地段作為造林地。乾燥多風的山脊、山坡和易積水的平窪地,均不宜發展楠竹。竹區群眾有“鬆戴帽,杉樹腰,楠竹窩”之說。對土壤要求:

  ***1***地層深厚,達50釐米左右,肥沃、溼潤。

  ***2***排水和透氣效能良好。

  ***3***呈酸性,ph值4.5-7.0為宜。適宜土壤有,壤土、沙壤土***俗稱烏沙土***,輕粘土。鹼性土和鹽鹼土不宜栽楠竹。

  2、造林整地。整地是楠竹造林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和成林快慢。

  ***1***整地方式:有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三種。視具體地形,人力、財力而選擇。一般在平緩地段***坡度20°以下***造林應力爭全面整地。

  ***2***造林密度:楠竹造林密度一般為20-35株/畝。株行距可選擇6米×6米,6米×5米和4米×5米。也可視地形隨機布點。

  ***3***栽植穴規格:長1.5米——1.7米,寬0.8——1米,深0.5米左右。挖成長方形或隨圓形。

  3、造林季節:整地宜在夏季六、七月份進行。栽杆則宜於冬季和早春***即十二月至二月***,且宜早不宜遲。

  4、造林方式:楠竹主要有兩種造林方式:

  ***1***移竹造林。就是在竹林中選擇分枝低,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直徑3——6釐米,2——3年生的竹株作為母竹,連同竹鞭挖掘移栽。

  ***2***實生苗造林。挖取2——3年生的實生苗,每3——5株一叢,帶有竹鞭,多帶土,剪去頂梢及枝葉三分之一左右,進行栽植。

  楠竹栽培管理技術

  一、楠竹造林

  1、造林地的選擇。根據楠竹的生態學特性要求,在楠竹分佈區域,一般應選擇海拔800米以下的山窩。山麓和山腰緩坡地段作為造林地。乾燥多風的山脊、山坡和易積水的平窪地,均不宜發展楠竹。竹區群眾有“鬆戴帽,杉樹腰,楠竹窩”之說。對土壤要求:***1***地層深厚,達50釐米左右,肥沃、溼潤。***2***排水和透氣效能良好。***3***呈酸性,ph值4.5-7.0為宜。適宜土壤有,壤土、沙壤土***俗稱烏沙土***,輕粘土。鹼性土和鹽鹼土不宜栽楠竹。

  2、造林整地。整地是楠竹造林的重要環節,整地好壞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和成林快慢。

  ***1***整地方式:有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三種。視具體地形,人力、財力而選擇。一般在平緩地段***坡度20°以下***造林應力爭全面整地。

  ***2***造林密度:楠竹造林密度一般為20-35株/畝。株行距可選擇6米×6米,6米×5米和4米×5米。也可視地形隨機布點。

  ***3***栽植穴規格:長1.5米——1.7米,寬0.8——1米,深0.5米左右。挖成長方形或隨圓形。

  3、造林季節:整地宜在夏季六、七月份進行。栽杆則宜於冬季和早春***即十二月至二月***,且宜早不宜遲。

  4、造林方式:楠竹主要有兩種造林方式:

  ***1***移竹造林。就是在竹林中選擇分枝低,生長旺盛,無病蟲害,直徑3——6釐米,2——3年生的竹株作為母竹,連同竹鞭挖掘移栽。

  ***2***實生苗造林。挖取2——3年生的實生苗,每3——5株一叢,帶有竹鞭,多帶土,剪去頂梢及枝葉三分之一左右,進行栽植。

  二、楠竹林撫育管理

  ***一***新造林地撫育管理。

  楠竹栽植後,頭三、四年需要進行撫育管理。主要抓除草鬆土,適時施肥、護筍養竹。可以耕代撫、搞林宵間作。除草每年需進行兩次,第一次在五、六月份進行。第二次應在八、九月完成。撫育要達到消除草荒、鬆疏土壤的目的。

  咸寧市林科所1965年採用移竹造林方式,營造30畝楠竹林。造後堅持抓撫育管理。到1970年就鬱閉成林。目前,竹林已護展到60餘畝,畝平立竹達469株,平均眉圍32.2釐米。已成為咸寧市楠竹經營模式林。

  ***二***楠竹成林撫育管理:

  楠竹成林撫育管理:楠竹成林撫育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條:

  1、護筍養竹。護筍養竹是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產量的關鍵措施。做到不挖鞭筍和冬筍,保護春筍,及時疏退筍。鞭筍俗稱鞭梢,是楠竹地下系統構造者。挖掘鞭筍,不僅直接妨礙新鞭鞭延,而且帶來嗣年出筍量減少,成竹質量差。一般認為冬筍不能成竹,花紋鄉星星村群眾在1972年冬觀測3株冬筍證明,冬筍是春筍的前身,是竹筍生長髮育的一個階段,冬筍是能成竹的,因此,應嚴禁挖取冬筍。春筍出土後,林內應禁止放牧。在清明、穀雨出筍盛期,要及時疏除退筍。退筍明顯特徵是,早晨筍尖上無“露水”和殼上的毛枯萎。

  2、劈林。就是砍除竹林內的雜草灌木,並留置於林地腐爛為肥料。目的在於:

  ①減少林地養分和水分的消耗,增加林地肥力。

  ②消除病蟲害的寄生棲息場所,減少病蟲害發生。劈林應在6——7月進行。這時氣溫高,溼度大,雜草灌木幼嫩。易於腐爛。有條件的地方可在9月份再進行一次劈林,俗稱劈“白露林”。

  3、深翻墾複。用鋤頭在竹林內挖鬆土壤。目的在於鬆疏土壤,給竹鞭行龍創造條件,提高竹鞭孕筍量。

  ①墾複時間。以七、八月份為佳,谷稱“七月挖金,八月挖銀。”

  ②墾複深度:要求達到10——15釐米為宜。

  ③墾複要求:挖除林地柴兜、竹兜和石頭,以及死鞭和老鞭。但切忌傷害新壯鞭和筍芽。星星村試驗證明,墾複可提高新竹量20-30%。

  4、適時施肥。楠竹生長快,產量高,每年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為保讓楠竹林穩定、高產,必適時施肥,補充土壤養分不足。

  ①施肥時間。每年追施兩次。第一次在清明前一個月***即4月***施筍前肥。第二次是在9月從施崔芽肥。

  ②施肥量。第一次以化學肥為主。每畝施用尿素10公斤,或碳氨20公斤及適量磷肥。第二次以有機肥為主。每畝施用土渣肥20擔,或餅肥50-100公斤。

  ③施肥方法。有機肥應以溝肥為主。即沿水平等高線方向,按1米-1.5米的間距,開10×15釐米的施肥溝,將肥均勻施於溝內,並蓋土。化肥可穴施,或撒施,也可溝施。

  5、合理採伐。

  ①採伐原則:“存三去四不留六,四、五度竹見空留。”嚴格執行“五砍五不砍”,即“砍密不砍稀。砍劣不砍優,砍老竹不砍嫩竹,砍冬竹不砍春竹,砍林內竹不砍林緣竹。”保持合理的竹齡結構,一、二度竹佔50%,三度竹佔30%,四、五度竹佔20%。

  ②採伐季節。在楠竹生長季節,因生理代謝旺盛,伐竹會行起大量傷流。這不僅損傷了竹林“元氣”,而且嚴重影響出筍量和成竹質量。因此,楠竹應在冬季採伐,春夏季節應嚴禁砍竹。

  ③採伐量。合理的採伐量應依據竹林採伐後應保留的合理株數。一般情況下,採伐量應視當年新竹量確定,做到採伐量不超過生長量。一般竹林應保留200株/畝以上的立竹度。豐產林應達300—350株/畝。因楠竹林有大小年之分,採伐時,應砍竹葉發黃來年即將換葉的竹株,而不能砍伐竹葉茂密正在“孕筍‘的竹株。忌砍林緣竹。

  三、楠竹病蟲害防治

  ***一***楠竹害蟲

  1、竹蝗***cerer is riangsu tsai***。又名蝗蟲、蚱蜢、飛蝗、蚱雞子。常大面積危害,以成蟲、若蟲取食竹葉,致使竹林枯敗。防治方法:

  ①人工挖卵:可於11月份組織群眾至產卵多的地點挖卵塊。

  ②在跳蝻出土十天內,於早上露水未乾,用敵殺死噴撒。

  ③誘殺:用100斤尿加1斤敵殺死,攔勻,再用稻草浸透,在竹林中每畝放5——10堆誘殺。

  2、竹斑蛾***artona funeral is butler***,又名竹毛蟲。以幼蟲食葉危害。防治方法:

  ①消滅越冬蟲繭。冬季組織群眾在林內蒐集蟲繭消毀之。

  ②用蘇雲金桿菌,每亳升含2億孢子的濃度在竹林內噴灑。

  3、竹筍泉蠅***pegomya kiangsuensis fan***,以幼蟲蛀食竹筍,使內部腐爛,造成退筍。防治方法:

  ①挖除受害析退筍,殺死幼蟲。

  ②加強竹林撫育,消除棲息場所,保持林地衛生。

  ***二***、楠竹病害:

  1、竹水桔病。發病初,竹梢有部分葉子捲縮,變為枯黃,最後成灰白色脫落。接著小枝逐漸枯死,最後致使全株枯死。夏季枯死的竹子,節間有水,色黃而氣臭。目前沒有好的防治措施。只有加強竹林撫育管理。

  2、楠竹枯梢病。常發生在一年生新竹上,最初側枝葉色變色,而後葉片開始捲曲並漸次脫落。輕者竹梢枯死、重者全株枯死。在防治上,首先要清除病株,減小侵染源。對病株要及時燒燬,不能留作它用。基次是加強竹林撫育,保護林地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