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怎麼用除草劑_水稻田用除草劑的方法

  在種植水稻的時候合理使用除草劑可以促進水稻的生長,如何使用除草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水稻田用除草劑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水稻田使用除草劑的方法

  化學除草劑的共同特點是氣溫高時對雜草的殺傷力強,反之則弱。因此早稻大田施用除草劑宜在插秧後15天左右,中稻和晚稻宜在插秧後4~6天進行。

  正確的方法為:選擇晴天露水乾後,每畝用25%除草醚500~600克,或25%除草醚300克加五氯酚鈉500克,或50%殺草丹乳油250~300克,用溼潤細土15公斤拌勻,堆悶半天,然後均勻撒入稻田。

  1周內田間不要排水,保持水深3~6釐米。此法對稗草、牛毛草等效果較好,但對三稜草、鴨舌草、野慈菇等雜草無效。因此,針對這些雜草,可視情況每畝用70%二甲四氯75~100克,對水40公斤,在稻田水排幹後的第二天噴霧,噴藥後隔1天再灌水。

  插秧半月後,有些稻田易生長眼字菜***又叫竹葉草***等惡性雜草。當它長出3~5葉時,每畝用50%的撲草淨40~50克,加溼潤細土15公斤,撒施,保持3~6釐米水深7天,效果較好。也可用撲草淨40克加70%二甲四氯100克,拌溼潤細土15公斤,撒施。此法不僅能殺滅眼字草,同時也能殺滅日照飄佛草、節節草、鴨舌草、野慈菇、野荸薺苗等雜草。

  水稻田發生除草劑藥害的症狀:

  水稻秧苗象火燒過一樣,有的不能正常抽穗,有的不能結實。

  發生藥害的原因:稻田面積過大,導致施量不均,用竹箕等裝毒土,邊撒邊漏藥;拌藥太乾,藥土分離;稻田耕整不平或滲漏,致藥水淹沒秧苗或藥劑濃度加大;過早下田薅秧等。

  水稻除草劑藥害的補救措施:

  方法一、秧苗枯苗,多屬用藥量過大引起,應立即放出田內藥水;灌入清水沖洗。

  方法二、嚴重藥害每畝用生石灰或草木灰50~100公斤撒施,輕微藥害用1%的漂白粉液葉面噴霧。

  方法三、採用上述措施後,秧苗仍不能恢復生長的,可補栽;不能補栽的可每畝增施尿素5~7.5公斤。

  水稻田除草方法

  一、水稻插秧前雜草防除方法

  一般在插秧前3天將水田弄平後,每畝用12%惡草靈乳油0.08-0.1公斤,或每畝用5%惡草靈乳油0.15-0.2公斤,可以攙細土15公斤撒施,也可對水15公斤進行潑澆。此外,還可用50%哌草津乳油,每畝用量為0.15公斤,於插秧前2~3天參照惡草靈使用方法進行處理。惡草靈和哌草津可防除稗草、蔗草、眼子菜等,防除效率在90%以上。惡草靈和去草胺混合後使用,可擴大殺草譜,提高藥效,降低費用。可於插秧前2~3天,每畝用12%惡草靈0.1公斤加60%去草胺0.1公斤,製成毒土撒施或對水潑澆,能收到一次用藥徹底防除雜草的效果。

  二、水稻插秧後雜草的防除方法

  插秧後5-7天,也可用12%惡草靈0.1公斤加60%去草胺0.1公斤,或用25%惡草靈0.05公斤加60%去草胺0.1公斤,製成毒土撒施或對水潑澆。對於插秧後以稗草為主的田塊,每畝可用96%的禾大壯0.2公斤,於雜草2-3葉齡期施用。如果是以蔗草為主的田塊,每畝可用25%苯達鬆0.25公斤,或30%二甲四氯0.05公斤加25%苯達鬆0.15公斤,於水稻分櫱期使用,防除效果較好。對於眼子菜較多的田塊,每畝可用25%西草淨0.1公斤和96%禾大壯0.1公斤混合,在水稻分櫱期施用,效果十分明顯。

  注意事項:惡草靈和哌草津都是土壤處理劑,最好在水稻插秧前進行土壤封閉處理。使用水稻除草劑時,一定要注意防止除草劑藥害的發生,如果在插秧後施用,方法不得當或劑量較大時,會出現除草劑藥害,所以要嚴格掌握水稻田除草劑使用時期和使用劑量。

  水稻負泥蟲的防治方法

  水稻負泥蟲的危害:

  負泥蟲主要為害秧苗和稻田的禾苗。成蟲、幼蟲沿葉脈取食葉肉,在葉尖部分則食穿表皮。大發生年受害嚴重的禾苗全部變白,或造成禾苗生長黃弱,抽穗不齊,稻穀減產。除危害水稻外,受害作物還有粟、黍、小麥、大麥、玉米、蘆葦、糠稷、茭白。

  水稻負泥蟲的防治方法:

  方法一、結合積肥,冬春剷除雜草,殺死越冬成蟲。

  方法二、結合中耕,先用竹竿將幼蟲打落壓入土中。

  水稻負泥蟲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方法三、用20%菊馬乳油每畝50ml或30%高效三唑磷100-150ml或20%速滅丁35-40ml兌水 50kg 噴霧。

  水稻紋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紋枯病的危害:

  水稻紋枯病又稱雲紋病。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

  葉鞘染病 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後漸擴大呈橢圓形或雲紋形,中部呈灰綠或灰褐色,溼度低時中部呈淡黃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呈半透明狀,邊緣暗褐。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雲紋斑,常致葉片發黃枯死。

  葉片染病 病斑也呈雲紋狀,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汙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稈受害 症狀似葉片,後期呈黃褐色,易折。

  穗頸部受害 初為汙綠色,後變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穀較多,千粒重下降。溼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後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高溫條件下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粉黴層即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水稻紋枯病發病原因:

  早稻菌核是晚稻紋枯病的主要侵染源。菌核數量是引起發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萬粒以上菌核,遇適宜條件就可引發紋枯病流行。

  高溫高溼是水稻紋枯病發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氣溫18-34℃都可發生,以22-28℃最適。發病相對溼度70%-96%,90%以上最適。菌絲生長溫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8-32℃。相對溼度95%以上時,菌核就可萌發形成菌絲。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

  日光能抑制菌絲生長促進菌核的形成。水稻紋枯病適宜在高溫、高溼條件下發生和流行。生長前期雨日多、溼度大、氣溫偏低,病情擴充套件緩慢,中後期溼度大、氣溫高,病情迅速擴充套件,後期高溫乾燥抑制了病情。

  氣溫20℃以讓,相對溼度大於90%,紋枯病開始發生,氣溫在28-32℃,遇連續降雨,病害發展迅速。氣溫降至20℃以下,田間相對溼度小於85%,發病遲緩或停止發病。長期深灌,偏施、遲施氮肥,水稻鬱閉,徒長促進紋枯病發生和蔓延。


猜你感興趣:

1.水稻種植怎樣除草

2.水稻種植怎樣施肥料

3.水稻惡苗病怎樣處理

4.水稻田間化學除草的要點有哪些

5.大田畦栽竹蓀的要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