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水稻的方法是什麼

  水稻還是我們南方人每天必備的糧食,那麼水稻是如何種植的?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種植水稻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種植水稻的方法

  ***一***育秧階段 主攻目標培育適齡壯秧。 措施內容晒種、選種、浸種、催芽、精做秧板,適期適量播種,合理管水,追肥拔 草,防治病蟲。

  措施要求

  1、晒種 播種前將種子攤薄晒2一3天,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

  2、選種 鹽水、粘泥水或其它溶液進行比重選種,清除雜質和秕穀,雜交水稻可分半 壯谷和壯穀粒播種。選液濃度,秈稻和有芒粳稻用比重1.05一1.08左右,無芒粳稻用 1.08一1.10左右。前者以新鮮雞蛋露出水面有一分硬幣大小,後者要露出水面2分硬幣大 小為準。一般每100 斤水加泥30一40斤或鹽25一30斤。選種後種穀需用清水沖洗乾淨, 以免影響發芽率。

  3、浸種 浸種有利種穀均勻地吸足水分,當種穀吸收水量達到其種子重的30一40%左 右時,達飽和吸水量,米粒上的腹白和胚已清晰可見,其時最利於萌發,種穀吸水分的速 度與溫度有關,溫度低吸水速度慢,溫度高吸水速度快。一般早稻浸種3一4天,晚稻浸 種2一3天,外界溫度高要勤換水,早春溫度低也可用溫水浸種,以縮短浸種時間。如用 1%的石灰水浸種,不可將水面的石灰水膜搞破,以免影響殺菌效果,或用殺菌劑浸種。 用石灰水或殺菌劑浸種的種子應選淨後催芽,以免影響催芽整齊度。

  4、催芽 掌握種堆溼潤、高溫***35一40℃***破胸,適溫***30℃左右***長芽,根芽齊長, 芽長為種穀的一半,根長與種穀相等,整齊粗壯,雙季早稻播種時氣溫低,根與芽的長度 要長些,中稻氣溫高,根與芽的長度可短些,晚稻和後季稻,種穀只要破胸就可以。早、 中稻可採用地窖催芽,位置應選擇避風向陽,地勢高爽,排水方便的地方,開寬3尺、深 2.5尺、長10一12尺***每100 斤種穀3尺長***的地窖,窖底中間挖深、寬各3寸的排水溝通 到窖外,溝面架空,上鋪無病稻草和蘆蓆,窖頂以弓形竹架覆蓋塑料薄膜,種穀在45一 50℃的溫水中淘浴幾分鐘後上堆***堆高0.8一1尺***,破胸露白前保溫在35一40℃左右,露 白到齊芽,保溫25一30℃左右,保持溼潤,根與芽長度達到要求時,攤開晾芽後播種。 晚稻播種時,外界氣溫高,可把種穀裝人口袋***布、麻、蒲席等***白天置於流水中, 日浸夜露,2一3天后,破胸露白即可播種。

  5、精做秧板 秧田與大田面積的比例要根據季節、品種和不同葉齡移栽而定。適齡移 栽條件下,早稻為1:8一10,中稻為l:6一8,雜交水稻為1:10,晚稻和後季稻為1:4一 5,後季稻二段育秧,秧田、寄秧田和大田的面積比例為1:3:10左右。秧田要選擇土質 鬆軟肥沃,田平草少,避風向陽,排灌便利的田塊。要耕翻晒垡,施足腐熟基肥,耙平耙 細,秧板要幹整水平,上虛下實,軟硬適度。秧板寬4.5~5尺,溝寬6寸,周圍溝深 6寸。 6.適期適量播種 根據溫度、品種、茬口、栽插期及移栽時葉齡確定播種期、播種量, 分批播種。播種量大小還必須以移栽時,秧苗莖部光照充足,生長健壯為標準,移栽時葉 齡小,播量要大,移栽時葉齡大,播量要少。一般常年日平均溫度穩定通過12℃時即可開 始播種,在江蘇省沿江地區為4月10日左右。早稻和雙季早稻如用塑料薄膜育秧或室內溫 室育秧,可在3月底一4月初播種,秧齡35天左右,播量每畝200斤左右;露地育秧, 4月中旬開始播種,秧齡25一30天左右,播量每畝200一250斤左右,三熟早稻4月下旬 播種,秧齡25一30天左右,播量每畝200一250斤左右;中秈中粳***包括雜交稻***播種期 要考慮抽穗揚花時避免8月上旬的高溫,宜在8月中下旬抽穗,中秈稻約在4月底播種, 秧齡30天左右,播量每畝200斤左右,中粳稻秧齡35天左右,播量每畝150斤左右,雜 交水稻5月中下旬播種,秧齡25天左右,播量每畝25一30斤左右;單季晚稻5月中旬播 種,秧齡35一40天,播量每畝120斤左右,後季稻的播種期、秧齡和播種量主要根據“安 全齊穗期”和品種生育期的長短來決定。品種生育期長,要早播,播量少,秧齡長,品種 生育期短,要遲播,播量多,秧齡短。一般6月15日一6月下旬播種,秧齡25一45天左 右,播量每畝150一200斤左右,播量每畝約300一400斤左右。後季稻兩段育秧的秧田***第 一段***用晚粳或早熟晚粳品種,播期6月上中旬,秧齡25一30天,播量每畝約300斤左 右,寄秧田***第二段***寄秧田7月中旬左右,秧齡20一25天,1畝秧日的秧可栽寄秧田 3畝左右。播種時要按畦稱種,均勻落谷,播後及時塌谷,減少露子,早稻抓住“冷尾暖 頭”,搶晴播種。後季稻播種後防止暴雨沖刷。 室內無土育秧用種量每平方尺0.2一0.3斤左右,一般早稻品種在栽前15天左右播 種。

  7、科學管水 早、中稻播種後,保持秧板溼潤,土壤通氣性強,以利促進紮根立苗, 一般掌握晴天滿溝水,陰天半溝水,寒潮來臨前***二葉期前,日最低溫度在4一5℃以下, 三葉期後,在6一7℃以下***夜間灌露心葉水,清晨立即排幹水,二葉期後開始保持淺水層。 塑料薄膜育秧,一葉期前密封保溫,二葉期上水通風煉苗後再揭膜。後季稻半旱秧紮根期 也應保持溼潤,防止淺水層,高溫燙死秧苗,室內無土育秧,出苗現青期要求適溫35一 38℃,保持高度溼潤,從不完全葉在芽鞘中伸出時開始壓種,防止種穀芽與根抬起,不完 全葉到第一完全葉展開,溫度保持28一32℃,供水適量及時,達到葉尖吐水,根部不積水 為宜,以促進盤根,從第一葉到第二葉壯苗,溫度保持25℃左右,及時供水和噴施肥液, 經常檢查,防止轉綠不均勻。

  8、追肥拔草 播前一星期可撒施除草劑,每畝一般用25%除草醚0.5一0.8斤拌細土 撒均勻,並保持一星期左右薄水層,使之雜草萌發,提高藥效,出苗後要經常拔除稗草和 雜草,齊苗後施用苗肥,每畝稀人糞尿10一15擔潑澆或硫酸銨8一10斤撒施。一葉一心期 適量施用斷奶肥,每畝用硫酸銨20斤左右,以後看苗分次施用接力肥,移栽前2一4天左 右,根據秧齡,移栽時天氣,拔秧或鏟秧形式施好起身肥,用量硫酸銨每畝20一30斤左 右。後季稻秧田應控制用肥,以免瘋長。

  9、防治病蟲 要及時防治綿腐病,立枯病***青枯、黃矮***,稻瘟病,稻薊馬,稻螟蟲, 葉蟬。

  ***二***分櫱階段 主攻目標 足苗,早發,爭足穗 措施內容 平整大田,施足基肥。合理密植,適時移栽,淺水勤灌,及時追肥,中耕 除草,防治病蟲。

  措施要求

  1、平整大田 耕耙必須做到土層深、鬆、平、軟。為水稻根系創造一個水、肥、氣、 熱狀況良好的上層。 深耕必須根據土壤肥力,理化性狀和水分狀況等綜合考慮,一般深4一6寸為宜,耕 深增加還要增施有機肥料和速效肥料,精細整日,田面高低在半寸以內,以利淺水勤灌 和烤田,綠肥田地上部分不宜直接耕翻入土壤,而用作配製草塘泥,綠肥田耕翻時間既要 保證適時移栽,又要兼顧提高鮮草產量和質量。一般在移栽前10天左右耕翻,三麥***小 麥、大麥、元麥***,油菜田整田要盡力爭取耕翻晒垡,後季稻田,必須合理組織、畜力、 邊收邊施肥,邊耕耙,做到及時栽插。

  2、施足基肥 基肥不僅能改良土壤,促使土壤熟土層加厚,保肥保水,而且利於水稻 根系和分櫱生長。基肥要施足,肥料要腐熟,氮、磷、鉀的比例為2:1:2一4,一般用草塘 泥,農家肥等有機肥料作基肥,單季中、晚稻,要適當深施,前季稻和後季稻要適當淺施, 還要增施人畜肥和化肥等速效肥料,江蘇沿江地區大面積千斤以上高產田施肥總量需氮素 25一30斤,早稻基肥用量佔總施量的60一70%,晚稻基肥用量佔總施肥量的40一50%左 右,中稻則介於兩者之間。若用化肥作基肥,應在耕地時耕翻入土,以減少脫氮損失,延 長供肥時間,保證秧苗早生快發。缺磷的板漿白土和冷浸土,每畝增施過磷酸鈣30一60 斤。

  3、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必須保證獲得適宜的穗數和提高光能利用率為原則,並根據 茬口、品種特性、氣候、土質、施肥水平和秧齡長短確定栽插密度,早稻分櫱期短、分櫱 期氣溫低,密度宜高一些,一般每畝4一5萬穴,基本苗30一35萬左右,後季稻有效分櫱 期極短,每畝4一5萬穴,基本苗35一40萬左右;單季晚稻分櫱期氣溫高,有效分櫱期時間 較長,每畝3萬穴左右,基本苗以20萬左右為宜,中稻介於早、晚稻之間,每畝3一4萬 穴,基本苗以25萬左右為宜;中稻晚栽每畝4萬穴,基本苗25一30萬苗;單季雜交水稻, 一般每畝2一2.5萬穴左右,每穴2苗左右,基本苗每畝5一7萬左右。施肥水平高的栽插 苗數可適當少些;反之,多些。

  4、適時移栽 掌握季節,適時移栽,增加大田生長期,常年日平均溫度穩定在15℃以 上早秈稻即可移栽。如江蘇省沿江地區最早移栽始期約在5月上旬。後季稻的栽插期一般 應保證移栽本田後到幼穗分化還能抽出2片葉以上,再遲栽影響生殖生長。以江蘇省的雙 季稻為例,最遲栽插期不能遲於立秋。用兩段育秧栽期也不宜超過8月10日;中秈稻栽 插期不過6月15日;晚粳稻栽插期在6月20日前;中粳稻晚栽應在6月底7月初;單季 雜交水稻栽插期約在6月中旬。栽時要做到淺栽勻栽,栽插深度掌握在1寸左右,早稻氣 溫低,苗小淺一些,晚稻氣溫高,苗大深一些。淺插秧苗分櫱節位在1寸左右的土層內, 通氣良好,土溫較高,返青活棵快,分櫱早;栽插過深,分櫱節位在通氣不良,營養狀況 差、溫度低的土壤中,不僅返青活棵慢,分櫱遲,而且要在地下生節,生出“兩段根”或 “三段根”,影響分櫱發生。要實行淺栽,必須做到田平,水淺,採用“蟹鉗法”栽秧法。 每穴苗數要均勻,穴行距也要正確均一,並防止浮苗缺穴。

  5、淺水勤灌 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淺水勤灌,提高土壤溫度和通氣條件,促根長櫱, 每次灌水後,自然落幹,田面水層耗盡時再上第二次水,對於通氣不良,溫度不易上升的 冷性土,要爭取晴天排水落幹,通氣增溫,促進分櫱,對於大量施用未腐熟有機肥或低溫 患赤枯病的田要堅決排水烤田,排除硫化氫等有毒物質,以利通氣紮根;對於早春移栽的 雙季早稻,如遇低溫或晝夜溫差大時,應夜間短期上深水保溫。

  6、早施分櫱肥 分櫱肥要早施、足施。有效分櫱期越短,越要早施,如早稻和後季稻 有效分櫱期短,應掌握栽後就施,“一轟頭”的原則,以保證在栽後短期內莖櫱數達到預 期穗數,分櫱肥的用量應占追肥量的60一70%,一般施用硫酸銨每畝30斤左右或人畜糞 20一30擔,有效分櫱期長的中晚稻,分櫱肥可在栽後10天左右施用。施肥次數和用量要 根據苗情、地力而定,對於地力薄,基肥不足的弱苗要早施重施;肥田,基肥足的壯苗要 輕些,以便在有效分櫱期內總莖櫱數達到預期穗數,一般用量佔追肥量的50%左右,大約 每畝施用硫酸銨15一20斤。缺磷不發的僵苗,要配合施用磷鉀肥,保櫱肥以“捉黃塘” 為主。生產上把在有效分櫱期施用,用於分櫱增加的一次肥料稱為促櫱肥,而在無效分櫱 期施用,防止分櫱過分減少的一次肥料稱為保櫱肥。

  7、中耕除草 栽後10天左右,結合追肥進行中耕除草,耘稻要早,要棵棵耘到,才 能把草除淨,追肥中耕後待自然落幹再上水,以提高追肥中耕效果。 稗草,牛毛草和鴨舌草等雜草危害嚴重的田塊,栽後3一5天,秧苗返青,雜草萌發 時,可使用除草劑,如25%除草醚0.8一1斤拌細土30一40斤,於露水乾後撒施,施藥要 均勻,並保持一星期2寸左右的水層。

  8、防治病蟲 此期應當注意防治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稻螟蟲、黃矮病等病蟲害。

  ***三***長穗階段 主攻目標 葉片挺秀,根系發達,壯稈大稈大穗,穗多粒飽,結實率高。

  措施內容 適時烤田,淺水勤灌,施好穗肥,防治病蟲。

  1、適時適度烤田 適時烤田有抑制無效分櫱,促使根系生長,控制中上部葉片和莖稈 基部節間過度伸長,達到適期封行,提高光能利用,達到根強,壯稈,提高結實率的作用。 烤田的適期應根據群體總莖櫱數和個體發育程序兩個方面,即“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 的原則來確定,烤田應在倒四葉出現時,即是烤田適期。另外,全田總莖櫱數大約超過預 期成穗三分之一時***雙三熟制早稻50一55萬,單季中晚稻35一45萬,中粳晚栽45一50 萬,單季雜交水稻28一30萬,後季稻45一55萬***就應烤田。不管全田總莖櫱數到達的時 期和倒四葉的出現是否相同,只要莖櫱數達到或倒四葉露尖即應開始烤田,烤田最遲應在 倒三葉出現期。 烤田適度,要達到葉片挺直,葉色褪淡,白根出現,田中不陷腳,田邊細裂縫。田肥、 苗足或泥土爛,排水不良的低窪田要適當重烤、早烤分次烤,對於地力差,生長量不夠的 田,可以適當輕烤,對於滲漏性強的田,為避免肥力脫勁或斷水不發可不烤。為便於烤田, 田邊四周要挖田邊溝,田中間要挖十字溝。

  2、施好穗肥 穗肥包括促花肥和保花肥二種情況,在幼穗分化開始時***即葉齡餘數 3.5***施用氮肥,以增加穎花數,稱為促花肥,對於群體小,生長差,葉色偏淡,可適當 使用促花肥,群體發展適宜,生長健壯,葉色較深,一般不宜使用。在雌雄蕊分化後期, 即葉齡餘數為1.5一1.2施用,以防止穎花退化增加結實粒數,故稱為保花肥,此期追肥 以氮肥為主,結合磷、鉀肥更好,在高產栽培中應特別重視保花肥的施用,保花肥的施用 還應根據品種型別和當時長勢長相而定,中、晚稻要施得重些,早稻要施得少些,後季稻 謹慎使用,早熟早稻不用以免延遲抽穗。葉色偏深,長勢較旺的則可輕施或不施,葉色偏 淡,長勢較差的則可重施,保花肥的用量一般硫酸銨每畝15斤上下,施用過少了不能達到 保花增粒增重的效果,施用過多了,會增加抽穗期病蟲害的危害。保花肥施用不宜過早,以 免穎花分化過多,退化穎花也增加,空秕粒增加,同時,還會使節間伸長,中間葉片增長, 增加倒伏危害,不利於安全齊穗,另外還會促使無效分櫱增多,封行過早,田間鬱閉,光 線不足,基部葉片落黃,易遭紋枯病等危害,千粒重降低。

  3、防治病蟲 此期防治稻螟蟲、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紋枯病,白葉枯病和稻瘟病。

  水稻播種的時間

  一季稻要在清明前播種,二季稻在六月底七月初播種。

  水稻原產亞洲熱帶,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國科學家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粒***去殼後稱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有米飯、米粥、米餅、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可以作為飼料。我國水稻主產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屬於直接經濟作物。還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類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