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海象

  海象顧名思義,即海中的大象,它身體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它的飼養方法是怎樣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飼養海象的方法。

  海象的形態特徵

  身體呈圓筒形,粗壯而肥胖,是海洋中除了鯨類以外最大的動物,雄獸體長3.3~4.5米,體重1200~3000千克,雌獸較小,體長一般為2.9~3.3米,體重600~900千克。頭部扁平,吻端較鈍,上脣的周圍 長有一圈又長又硬的鋼髯,約有400多根,其中有血管和神經通過,觸覺十分靈敏。

  頸部有一對氣囊,使頭部能夠經常露在水面以上進行以呼吸。眼睛很小。沒有外耳殼。肉乎乎的四肢頗似魚鰭,所以稱為鰭腳。前肢較長,約佔體長的四分之一,5趾分得很開,後肢能向前方折曲,可以在陸地或冰上爬行或支撐身體。尾巴很短,隱藏在臀部後面的面板中。雄獸的睪丸位於腹腔內。

  海象有24枚或少於24枚牙齒,下門齒消失,前臼齒和臼齒的頂部平坦,適於敲開貝殼。最獨特的是一對白色的上犬齒十分發達,終生都在不停地生長,其根部著生於上頷,尖部從兩邊的嘴角垂直伸出嘴外,形成獠牙,很像陸生動物大象的門齒,並因此而得名。雄獸的長牙可達75~96釐米,重量為4~4.5千克。

  雌獸的牙稍短而細,長度一般不到50釐米。獠牙可以用於自衛和爭鬥,在泥沙中掘取蚌蛤、蝦蟹等食物,或在爬上冰塊時支撐身體,所以又有“象牙柺杖”之稱。在冰封的海下,獠牙還能用來鑿開冰洞,以便呼吸。

  海象的生活習性

  海象是群棲性的動物,在冰冷的海水中和陸地的冰塊上過著兩棲的生活,每群可從幾十只、數百隻到成千上萬只。

  為了恢復在海洋中長期遊動後的疲勞,在陸地上大多數時間是睡覺和休息,有時用獠牙與較短的後肢來搖搖晃晃地行走,顯得十分笨拙,滑稽可笑。

  但在海水中靠著流線型的身體、發達的肌肉以及強有力的鰭狀肢,則行動自如,非常機敏,用後肢推進,前肢轉彎,時速達24公里,可潛至70米以下的深度,能夠完成取食、求偶、交配等各種活動。

  視覺較差,但嗅覺與聽覺卻頗為敏銳。群體在睡覺時總會留下一隻放哨,發現有危險來臨時,便立即發出公牛似的吼聲,將同伴喚醒,或用獠牙碰醒身旁的其他個體,並依次傳遞臨危警報。

  如果群體較大,放哨的還常常在水裡遊動,不斷探出頭來監視周圍的情況。它的天敵主要是北極熊,常常捕食幼仔,但較少進攻身軀龐大的成體。另一個主要天敵是號稱“海中霸王”的虎鯨,如果相遇,海象只能急速地逃到陸地上,使不能登陸的虎鯨毫無辦法。

  海象的繁殖方法

  每隻雄獸都擁有眾多的雌獸,到了繁殖季節,就在海灘上建立自己的領地,最好的位置被最強壯的雄獸佔據,地位較低的只能在海灘的盡頭找上一個位置,有的只好被迫伏臥在海中的礁石上面。

  領地並沒有岩石等物作為地形標誌,而且受雄獸所佔有的雌獸數量的多少而伸縮變化。當其他雄獸闖入時,便會發生激烈的爭鬥,互相用獠牙和強有力的脖子進行攻擊,直到分出勝負,所以雄獸身上常常傷痕累累。繁殖群組成以後,就不再發生大的變化。雄獸求偶時常在水中翻滾,發出~陣陣奇妙而和諧的聲音,與鯨類喧鬧的訊號聲很相似。

  雌獸每3年產一胎,妊娠期為11~13個月,每胎只產1仔。幼仔於4~6月產於海灘上,初生時體長為1~1.2米,體重為40~50千克,體表有稀疏的黃褐色短毛,但皮下脂肪層不厚。

  海象乳中的脂肪成分高達45%,但糖分極少,哺乳期長達18~24個月。雌獸與幼仔的眷戀性很強,若幼仔遇到危險,雌獸就會前往營救,甚至去攻擊船隻,或與凶猛的北極熊搏鬥。如果幼仔受傷,雌獸就用前肢抱住,放到安全的地方。

  斷乳後的幼仔也並不馬上離去,而要跟雌獸再生活一段時間,這主要是由於幼仔的獠牙還未長到足夠長度,無法像成體那樣進行捕食。

  2年以後,當幼仔的體長超過2.5米,體重達到500千克時,才離開雌獸,開始獨立生活。雌獸也便又有機會開始下一次的繁殖。雄獸的性成熟年齡為6~8歲,但雌獸5歲即可產仔。壽命為30~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