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飼養海象魚

  海象魚現在已經成為人們飼養的魚類之一了,那麼它要怎麼飼養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飼養海象魚的飼養方法。

 

  海象魚的飼養方法

  海象魚的外形特徵

  海象魚成體長度可超過2.5米,重量超過100公斤。

  海象魚體形巨大,長形,稍側扁。頭部骨骼由遊離的板狀骨組成。口大,無須。無下頜骨,舌上有堅固發達的牙齒。鰾四周富有血管,內表呈蜂窩狀,常有特殊的鰓上器。鱗片大且硬,呈嵌鑲狀。

  背鰭和臀鰭位於體的後部,互為相對。胸鰭位低。腹鰭位腹部之後。尾鰭圓形。體灰綠色,背部顏色深,腹部較淡,尾鰭及體後部紅色。

  海象魚屬於殘存的古生淡水魚類,據推測最早出現於一億年前,由於舌中有長出硬骨牙齒,此類的魚被稱為骨舌魚。

  海象魚的生長繁殖

  海象魚像鮭一樣在淺灘產卵。1-5月為產卵期,約16萬個卵分數次產下。卵約5天就可孵化。此時雄魚的尾部變成紅色,保護卵及照顧剛剛孵化的幼魚是雄魚的責任。

  幼魚的頭是黑色的,雄魚的頭也是黑色的,所以幼魚常圍繞著雄魚的頭周圍而不願離去。雌魚也在周圍遊以追趕可能的敵人。4-5歲性成熟,養殖的海象魚壽命15-20歲。

  海象魚的分佈範圍

  海象魚分佈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如巴西、哥倫比亞、祕魯、委內瑞拉和蓋亞那。也被引進至東亞部海象魚分地區。

  海象魚的生活環境

  主要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中。巴西人熟知的pirarucu ,它棲息在天然的瀉湖和亞馬遜河流水流緩慢的河段裡,是南美大陸最大的淡水魚。

  海象魚的生活習性

  海象魚生活在世界上最原始的熱帶叢林水域中,主要以小魚為食,但偶爾也捕食蛇、龜、青蛙和昆蟲、甚至美麗的海象魚也會捕食小鱷魚。由於天氣酷熱,流速緩慢的河水含氧量降低,海象魚需要不時浮上水面吞嚥空氣來呼吸。在旱季,它也能靠在泥沙裡鑽洞來自保。海象魚具有強大的蠻力,利用尾巴作為武器,可以輕易擊倒成年的男性,並擊碎骨骼造成大量內傷。

  海象魚的飼養方法

  海象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餵動物性餌料,以投喂活動的小魚最佳。動物內臟,易傷害海象魚消化系統,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飼料多選用對蝦飼料***浮性***。

  提醒一點的是:魚和人一樣需要各種養份,不可以投喂一種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選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

  海象魚適應的水溫介於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適應22~31℃的溫度。不過海象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

  海象魚的飼養要點

  海象魚也為龍魚的一種,在科目上屬於巨骨舌魚,在地域上屬於美洲龍魚,在龍魚各品種當中,也屬於體型龐大者。野外生長的銀龍魚***詳情介紹***最大尺寸也就是體長一米,但是海象魚是長可達5公尺,最重可達200公斤,在淡水魚中,也實屬“重量級”人物。

  海象魚體型比其它龍魚要長很多,呈現的是梭形,身體前部平扁,中段粗壯,而後部則較扁。它的頭部尤其與其它龍魚不同,非常的長,甚至要超過體長的一半,吻部呈現劍狀,前端狹而扁,基部則闊且肥厚。吻須短小,特點的是位於腹面。眼睛也較小。

  頭部表面覆有梅花斑狀的神經細胞。鰓孔大,特別的是海象魚體表光滑沒有閃閃發亮的鱗片,它雖然不像金龍魚紅龍魚那般色彩鮮豔,鱗光閃閃,但是因其特別之處,也讓它擁有不可比擬的觀賞價值。海象魚的尾鱗上有8個稜形的鱗板,往後延伸直至尾鰭上葉。背鰭的起點有腹鰭之後,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它的尾鰭呈現歪形,上葉較為發達,且有一列棘狀鱗。頭、背部及尾鰭均呈現的是青灰色,而腹部則為白色。

  養海象魚,首先要根據它的體型特點、生活習性,準備一個適合海象魚健康生長的水族箱。

  海象魚一般在18-22個月時就會充分發色,2年的時間就會在各方面發展成熟。就從體型方面來說,家中1.5米的魚缸最多隻能養到海象魚長到1米左右。海象魚生長迅速,外國雜質建議養海象魚的水族箱是長4.5米,寬1.5米,高1.5米。因此,海象魚只能放養在大水族箱中,海象魚放養至魚缸中的時候,要保證有足夠的飼養空間魚開闊的活動範圍。如果缸體的水位較低時,一定要在缸的頂部做好保護措施,以防其蹦出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從生活習性來說,海象魚是熱帶魚,喜歡弱酸性水質,對水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適宜的水溫是介於24度和29度之間。但是從大家這些年來的養殖經驗來看,只要海象魚適應的好,水溫可以適度擴大到22度和31度之間。作為龍魚的近親,海象魚要求水溫的穩定性,不可急劇變化。

  海象魚這種巨骨舌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餵動物性餌料,以投喂活動的小魚最佳。動物內臟,易妨害消化系統,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飼料多選用對蝦飼料***浮性***。提醒一點的是:魚和人一樣需要各種養分,不可以投喂一種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選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

  海象魚的飼養前景

  海象魚屬於殘存的古代淡水魚類之一,據推測最早出現於一億年前,由於舌中硬骨有長出牙齒,此類的魚被稱為骨舌魚。而其主要以嘴的上半部與舌頭的開合來捕捉獵物,以魚和昆蟲為主食,善於跳躍,曾有人看過它躍出水面,捕食停在樹枝上的小鳥。

  海象魚的頭部有許多感覺管,而魚鰾具有和肺相同的功能,有時會將頭部伸到水面上呼吸。鱗片很大,隨著成長,身體後半部的鱗片邊緣會由尾部開始逐漸變為鮮紅色,一直到尾部全體及背、腹部等處,故當地人稱其為「魯拉鼻克」 ,意思是紅色的魚。

  每年4、5月為海象魚主要的產卵期,會在沙質河床築巢,巢寬約50公分,深約15公分。雄魚會保護卵及剛孵化的幼魚,雌魚則不會離開雄魚太遠。而幼魚會被親魚頭部所分泌的費洛蒙吸引而聚集在親魚頭部附近,可隨時受到保護。

  海象魚是當地重要的食用魚,風乾或鹽漬,被人稱作是淡水鱈魚。由於近年來當地居民種植的農作物受聖嬰現象的影響而歉收,轉而捕捉海象魚當作食物或換取金錢,導致此魚的數量大幅減少而面臨生存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