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養魚知識大全_池塘養魚小攻略

  池塘養殖是淡水養殖的主力軍,而魚病的防治工作則是搞好池塘養魚的重要措施之一。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池塘養魚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池塘養魚知識:混養和密養

  在同一池塘裡混養和合理密養習性不同、食性各異或同一種類而規格不同的魚種,是中國池塘養魚技術的核心。鰱、鱅生活在水體上層,草魚、團頭魴生活在水體中、下層,青魚、鯪魚、鯉、鯽、非鯽等生活在水體底層。

  將這些不同種類的魚混養在同一池塘中時,不但可增加池塘單位面積的放養量,而且由於各種魚類所需的餌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種餌料資源,產生互利關係,又防止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和改善池塘生產條件。

 

  將同一種類不同規格的魚進行混養,可在生產食用魚的同時生產大規格魚種,從而減少培育魚種的池塘,擴大了食用魚的飼養面積。在合理的密度範圍內,只要水溫適宜、水質良好、混養魚類的比例和放養魚種的規格適當、餌料質優充足、飼養管理細緻,就會提高產量。

  池塘養魚知識:飼養管理

  1、合理的放養模式

  配合飼料池塘養魚,一般以吃食性魚類為主。搭配濾食性魚類,以充分利用水體及水體內生物餌料,同時又可調節水質,搭配比例為吃食性魚類佔80%,濾食性魚類佔20%。鰱、鱅魚比例一般為4~5:1。

  值得注意的是草魚搶食較凶,鯽魚膽子較小,一般以鯉魚或鯽魚為主養塘不搭配草魚,以鯽魚為主養塘不搭配草魚、鯉魚。主養吃食性魚類馴化搶食後再投放鰱、鱅魚。

  投放量應視池塘條件、管理條件,預期達到的產量、規格及投放規格而定。

  2、積極防病

  魚生活於水中,發病後不像陸生動物容易被發現,同時給藥比較困難,在日常生產中給藥只外用——潑灑和內服——加在飼料內。當魚體發病嚴重時不攝食,也就不能進行內服藥治療,因此在生產中防病極其重要,防重於治,應防治結合。

  1***清塘消毒

  A:清塘:冬季幹塘時,清除池內過厚淤泥,幹塘日晒,並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藥物清塘,殺滅塘內蟲類、蟲卵和病原生物。

  B:消毒:分水體消毒和魚體消毒

  魚體消毒:魚種入塘前進行藥浴消毒。

  在養殖過程中,還可定期在食物周圍懸掛藥簍***袋***,使食場周圍區域性水體達到一定的藥物濃度,當魚進入食場吃食時進行藥浴消毒。

  水體消毒:也就是外用藥物防病消毒,用於預防魚類細菌性及體表寄生蟲疾病。常用藥物生石灰20毫克/升、漂白粉1毫克/升、海因類0.2~0.3毫克/升、硫酸銅與硫酸亞鐵合劑***5:2***0.7毫克/升、敵百蟲0.3~0.5毫克/升等。

  2***定期使用微生態製劑

  使用微生態製劑前後5-7天不能使用外用消毒的物。微生態製劑使淤泥有機質迅速氧化分解,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3***科學使用增氧機

  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1-2小時,使池底含有害物質的底層水曝氣,將池塘上層富氧水帶入底層,加速底層有機物氧化分解減少水體內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減少夜間的底層化學耗氧。

  3、巡塘

  堅持早、中、晚巡塘,觀察魚類攝食、活動情況,判斷魚類健康狀況。觀察水體、水質、水色變化。

  4、施肥

  底肥以有機肥為主,追肥以化肥為主。每半月左右追肥一次。氮肥用尿素等,磷肥用過磷酸鈣,每次用量5~10千克/畝,溶解後全池潑灑。配合顆粒飼料主養吃食性魚類的塘一般氮肥不易缺,因此追肥以磷肥為主,以補充水體中的磷的不足。

  使用磷肥時應注意:在晴天上午充分溶解後潑灑,以便使浮游植物及時利用,同時應避免在使用生石灰前後、池水混濁時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施肥目的:為浮游植物提供充分營養,促使其生長繁殖。調節水質,保持“肥、嫩、活、爽”,為鰱魚提供餌料,保持池水較高的產氧能力。

  池塘養魚知識:魚病初步判斷

  1、突然大量死亡——氣泡病、中毒、泛池。

  2、逐漸死亡——根據症狀,藉助鏡檢判斷。

  池塘養魚知識:幾種常見病

  1、淡水魚類細菌性出血病

  又稱細菌性敗血病和暴發性出血病。

  病原菌:①魯克氏耶爾森氏菌,適宜繁殖水溫10~20℃;②嗜水氣單胞菌;③河弧菌生物變種,後兩種適宜繁殖水溫20~30℃,因此該病流行季節長,該病原菌在水中能存活兩個月,在底泥中存活一年以上。

  症狀:患病早期病魚口腔、頜部、鰓蓋、眼眶、鰭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病情嚴重時,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肛門紅腫、腸道充血。

  預防:1、徹底清塘,清除過多淤泥,用生石灰、漂白粉藥物清塘;

  2、每半月用生石灰20毫克/升、漂白粉1~2毫克/升,或二溴海因0.3毫克/升全池潑灑;

  治療: 第一天 硫酸銅、硫酸亞鐵5:2 合劑0.7毫克/升全池潑灑;

  第二天 強氯精0.4毫克/升或海因類0.3毫克/升全池潑灑.同時,魚血康寧拌料內服***每100千克料拌藥200克***,連用五至七天.

  2、爛鰓病

  爛鰓病分為細菌感染引發爛鰓病和因寄生蟲寄生後繼發細菌感染引發爛鰓病。該病在水溫15~30範圍內隨水溫升高,發病率隨之提高.

  防治:第一天,首先用殺蟲劑殺蟲;

  第二天,二氧化氯0.2~0.3毫克/升或二溴海因0.3毫克/升全池潑灑,同時內服恩諾沙星,每公斤魚體重用藥20~50毫克拌料,連用5~7天,嚴重時隔日外用消毒再潑灑一次.

  3、腸類病

  水溫18℃以上流行,25~30℃時可形成流行高峰.

  症狀:外觀肛門紅腫、腹部膨大、輕壓肛門流出黃色液體、腹內積水,剖解腸壁充血,腸道內有膿狀物、腸內無食、腸壁彈性差。

  防治:外用藥:1、生石灰濃度20毫克/升全池潑灑;

  2、二氧化氯濃度0.3毫克/升全池潑灑;

  3、二溴海因濃度0.3毫克/升全池潑灑。

  內服藥:1、氟苯尼考30~50毫克/升魚體重,第一天加倍,連用4~6天;

  2、恩諾莎星20~30毫克/升魚體重,連用5~7天。

  4、指環蟲病

  指環蟲以其錨鉤及其邊緣小鉤鉤住寄生的鰓組織,不斷地在鰓上作尺蠖蟲式的運動而破壞鰓絲的表皮細胞。刺激鰓絲細胞分泌過多的粘液,妨礙魚的呼吸,並能使魚產生貧血現象。病魚呼吸困難,遊動遲緩,常成群在水面上浮出,魚鰓發白和浮腫,鰓蓋難以閉合。

  防治:1.全池潑灑晶體敵百蟲0.2毫克/升;

  2.晶體敵百蟲和麵鹼***碳酸鈉***合劑***1:0.6***全池潑灑0.2毫克/升;

  3.全池潑灑溴氰菊脂或阿維菌素殺蟲藥物;

  4.依維菌素拌料內服:50毫克/公斤魚.天,外用0.4~2毫克/升全池潑灑。

  5、粘孢子蟲病

  孢子蟲種類上千種,寄生在魚種的不同器官組織,如體表、鰓、腦顱腔、內臟組織等。孢子蟲外包有幾丁質的殼,因此殺滅比較困難。寄生於體表、鰓上時肉眼可見許多米粒大小的孢囊。

  防治:1、徹底清塘,清除淤泥,用石灰氮***氰氨化鈣***清塘,每畝用量100千克,或達150毫克/升濃度,以殺滅蟲卵、孢子;

  2、左旋咪唑內服,每天4~8毫克/公斤魚,連用2~3天;

  3、選用晶體敵百蟲1毫克/升全池潑灑。同時,每公斤魚再用鹽酸氯苯胍和磺胺嘧啶各100毫克內服,第二天減半,連用4天;或以鹽酸環氯胍拌料內服,每天400毫克/公斤魚,連用3~6天。

  4、主要成分為中草藥的商品內服藥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