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昆蟲養殖方法

  對於食用昆蟲,你知道有哪些?而對於它的養殖方法,你又知道哪些?下面小編就和介紹以下幾種。

  :家蠅

  外觀特徵

  體長約8-12mm。體色為單純灰黑色,沒有其他明顯的斑紋或色彩;複眼紅褐色。第四縱脈角型彎曲,胸背有四條縱紋。全身有細毛覆蓋。六足,一對薄而輕的翅膀。一對很小的觸角。

  生活環境

  本種是分佈最普遍的家蠅類。幼蟲的孿生地以垃圾場和雞糞堆為主,因此在養雞場或使用雞糞當堆肥的農場、果園附近,常會有非常龐大的族群,算是極嚴重的環境衛生害蟲。

  養殖特點

  ***1***生活週期短 家蠅的生活週期短,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每隔14—18天完成一個世代。蠅蛆從卵發育到成蟲,一般只需10—11天,由卵到成蛆,只需4—5天。比飼養其他昆蟲週期要短得多。

  ***2***繁殖能力強,生產效率高家蠅的繁殖能力十分驚人,據孫剛等報道,480只種蠅***幼蟲重0.69克***16天產出幼蟲總重1 086.7克,增加1 575倍;如果生產空間和試驗條件允許,再歷經16天,可產出1 711.6千克幼蟲;若持續增殖3個世代,可達2695.8噸,與初始種群相比,增加了近40億倍。這意味著一旦給予家蠅合適的生存條件,它們繁殖的數量將十分可觀。昆蟲作為低等動物,在生態系統的能量轉化中,雖然同化效率只是哺乳動物的一半左右,但它的生產效率卻是哺乳動物的15-40倍,是迄今為止用其他方法生產動物蛋白所無法比擬的。如果豬、牛出生後也以這樣的速度增長,5天后體重就分別達到325千克、7500千克。

  ***3***食性雜而嗜食畜糞家蠅幾乎能在各種型別的有機腐一蘭竺殖物質中生存,米糠、麥麩、豆渣、酒糟等農副產品下腳料和工業廢渣等均可用於蠅蛆養殖。特別是蠅蛆極嗜食豬糞、牛糞、雞糞、鴨糞等畜糞,一個畜禽養殖場配上一個蠅蛆養殖場,等於又建立了一個昆蟲蛋白飼料廠。養過蠅蛆的畜糞,既無臭味又肥沃疏鬆,是優質的有機肥料。蠅蛆處理糞便的能力是蚯蚓的10倍,這一特殊的轉化功能,是其他昆蟲所望塵莫及的。利用畜糞養殖蠅蛆,價格低廉,生產成本低,而且化廢瞬為寶,變害為利,具有較深遠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意義。

  ***4***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家蠅經常出沒於骯髒之地,置身於不計其數的病菌之中,卻能安然無恙,不會被這些病原物感染,這源於其優異的免疫功能。科學家研究發現,家蠅體內能產生多種抗病菌和抗病毒的有效物質。在1982年召開的國造際生命科學討論會上,東京大學名取俊二教授發表了一篇頗為盆轟動的報告,他們從家蠅的分泌物中提取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道作用的“抗菌活性蛋白”,這種蛋白具有極強的殺菌和抗病毒能力,只要萬分之一的濃度,就可將各種細菌和病毒置於死地。同時還發現一種抗癌活性蛋白,對癌細胞有很強的抑制作用。1993年中國農業大學張文吉教授等從家蠅幼蟲飼料的殘渣中提取出對棉花枯萎病、立枯病、蘋果軟斑病等病菌有抑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質。另外家蠅不得病的原因還在於家蠅的CI器既能伸縮,又能摺疊,取食時邊吃邊吐邊排洩,這樣吃進肚裡的病菌還未來得及“安家”和繁殖後代,就早早地被拋棄了。

  ***5***蠅蛆生產簡單易行家蠅養殖易於人工控制,可在室內進行工廠化生產。蠅蛆適宜於高密度養殖***1只蠅僅需8一10釐米3的空間***,一個50釐米X 50釐米X 50釐米的蠅籠,可飼養1—1.2萬隻成蠅。國內蠅蛆規模化、工廠化生產技術及蠅蛆生化系列產品的製備工藝已漸成熟。

  :黃粉蟲

  形態特徵

  黃粉蟲一生***指一個生長週期***,分為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黃粉蟲在25℃時,經3-5天即可孵化,溫度降低則延遲孵化。幼蟲化蛹後要及時與幼蟲分開,因為蛹不會活動,有被蟲咬的可能。分開後要把蛹放在通風、溫度、乾燥的環境中,在20℃以上時,經過一星期基本上能變成黑色甲殼蟲。

  卵

  乳白色,很小,長約1-2毫米,直徑為0.5毫米, 呈橢圓形。卵外面有卵殼,比較薄,起保護作用,卵液為白色乳狀粘液。卵分為:卵殼、卵核、卵黃、原生質。

  幼蟲

  黃色有光澤,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呈圓筒形。有十三節。各節連線處有黃褐色環紋。腹面淡黃色。依此而命名為黃粉蟲。 頭胸所佔蟲體的比例較短,約為身體的1 /5。身體直,面板堅,中間較粗。腹部末端一節較小。頭縫呈U字形,咀扁平。尾突尖,向上彎曲。

  蛹

  幼蟲長到50天后,長約2-3釐米,開始化蛹。蛹頭大尾小,頭部基本模樣,兩足***薄翅***向下緊貼胸部。蛹的兩側呈鋸齒狀,稜角。蛹初為白色半透明,體較軟,漸變褐色後變硬。

  成蟲

  蛹在25℃以上經過一星期後蛻皮為成蟲。成蟲剛剛蛻皮出來為乳白色,甲殼很薄,十來個小時後變為黃褐色,黑褐色,有光澤,呈橢圓形,長約14毫米,寬約6毫米,甲殼變得又厚又硬,這時完全成熟了。經過交配產卵進行第二代繁殖。蟲體分為頭、胸、 腹三部分。成蟲頭部比幼蟲頭部多長出一對觸鬚,並且是幼蟲面的五倍長。足三對,一對長在前胸部,二對長在腹部,足長比幼蟲長8至10倍。每個足尖二個鉤爪,足趾上有毛剌。背部翅膀上有豎紋若干條。成蟲雖然有一對漂亮的翅膀,但只能作短距離飛行, 翅膀一方面保護身軀,另一方面還有助於爬行。

  生活習性

  黃粉蟲生性好動,晝夜都有活動現象。一般發生3-4代,世代重疊,無越冬現象,冬季仍能正常發育。適宜的繁殖溫度為20-30℃,在20-25℃下,卵期7-8天,幼蟲期122天,蛹期8天, 從卵發育至成蟲約需133天;在28-30℃下卵期3-6天,幼蟲期100天,蛹期6天,卵發育至成蟲只需110天。溼度對其繁殖影響也很大,相對溼度以60-70 %為適宜,過高溼度達90%時,幼蟲生長到2-3齡即大部分死亡,低於50 %時,產卵量大量減少。成蟲羽化率達90%以上,性別比1:1,喜群居,性喜暗光,黃昏後活動較盛。羽化後的經3天交尾產卵,夜間產卵在飼料上面,每條雌蟲可產卵約200餘粒,常數十粒粘在一起,表面粘有食料碎屑物,卵殼薄而軟,雌蟲壽命1-3個月不等,產卵一半月後,產卵量下降,可以淘汰。7-8月卵期要1周,幼蟲有1-10個齡期,約4-6 天脫皮1次,歷經60-80天,喜群集,在13℃以上開始取食活動。

  飼養環境

  溫暖、通風、乾燥、避光、清潔、無化學汙染。

  適宜生長密度

  ***1 ***成蟲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在5000 — 8000 只。

  *** 2 ***幼蟲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在2 萬隻左右***約5 千克***。

  *** 3 ***蛹身體嬌嫩,以單層平攤無重疊擠壓為宜。

  *** 4 ***種蟲飼養密度每平方米在2000—3000 條為宜。

  *** 5 ***夏季高溫飼養密度要小一些,冬季密度可稍大

  適宜生長溼度

  飼料含水量15 % ,大氣溼度70%左右。若飼料含水量超過18%或空氣溼度大於85 % ,黃粉蟲發育減慢並容易患病。

  適宜生長溫度

  對於成蟲和幼蟲來說,—4 ℃ 是其生存低限,低於6 ℃ 進人冬眠狀態,12 ℃ 是發育起點,30—33 ℃ 是其生存適宜溫度,在此溫度下生長健壯,成活率高。生長最快溫度是35 ℃ ,但長期處於此溫度容易發病。高於37 ℃ 生長速度減慢,39℃ 是其致死溫度。對於蛹來說,最怕高溫,30 ℃ 以上就可能使其窒息死亡。因此,在夏季尤其要注意通風降溫,減小密度,防止太陽暴晒。

  養殖技術

  成蟲期

  蛹羽化成蟲的過程大約3-7天,頭、胸、足、翅先羽出,腹、尾後羽出。因為是同步挑蛹羽化,所以幾天內可全部完成羽化,剛羽化的成蟲很稚嫩,不大活動,約5天后體色變深,鞘翅變硬。雄雌成蟲群集交尾時一般都在暗處,交尾時間較長,產卵時雌蟲尾部插在篩孔中產出,這個時期最好不要隨意攪動。發現篩盤底部附著一層卵粒時,就可以換盤。這時將成蟲篩卵後放在盛有飼料的另一盤中,撥出死蟲。5-7天換一次卵盤。成蟲存活期在50天左右,產卵期的成蟲需要大量的營養和水分,所以必須及時新增麥麩子和菜,也可增加點魚粉。若營養不足,成蟲間會互相咬殺,造成損失。

  養蟲車間

  卵期

  成蟲產卵在盛有飼料的木盤中,將換下盛卵的木盤上架,即可自然孵化出幼蟲,要注意觀察,不宜翻動,防止損傷卵粒或傷害正在孵化中的幼蟲。當飼料表層出現幼蟲皮時,1齡蟲已經誕生了。

  幼蟲期

  卵孵化到幼蟲,化蛹前這段時間稱為幼蟲期,而各齡幼蟲都是中國林蛙最好飼料。

  成蟲產卵的盤,孵化7-9天后,待蟲體蛻皮體長達0.5釐米以上時,再新增麥麩子和鮮菜。每個木盤中放幼蟲1公斤,密度不宜過大,防止因飼料不足,蟲體活動擠壓而相互咬殺,要隨著幼蟲的逐漸長大,及時分盤。

  麥麩子是幼蟲的主要飼料,同時也是棲身之地。因此飼料要保持自然溫度。在正常情況下,當溫度較高時,幼蟲多在飼料表層活動,溫度較低時,則鑽進下層棲身。木盤中飼料的厚度在5釐米以內,當飼料逐漸減少時,再用篩子篩掉蟲糞,新增新飼料。1-2齡幼蟲篩糞,要選用60目篩網,防止幼蟲從篩孔漏掉。要先準備好盛放新飼料的木盤,邊篩邊將篩好的淨幼蟲放入木盤上架。

  黃粉蟲幼蟲生長要突破外皮***脫皮***,經過一次次蛻皮才能長大。幼蟲期要蛻7次皮,每蛻一次皮,蟲體長大,幼蟲長1齡。平均9天蛻一次皮。幼蟲蛻皮時,表皮先從胸背縫裂開,頭、胸、足部,然後腹、尾漸漸蛻出。幼蟲蛻皮一般都在飼料表層,蛻皮後又鑽進飼料中,剛蛻皮的幼蟲是乳白色,表皮細嫩。

  黃粉蟲幼蟲如何管理

  剛孵出的黃粉蟲幼蟲長約3毫米,乳白色。1天后,體色變黃。體13節,呈圓柱形,頭部位於體節的前端。口器扁平,咀嚼式,能啃食較硬食物。第2一4節為胸部,長有3對足,第5一12節為腹部,第13節下部有肛門,尖部有兩錐形短尾。

  幼蟲同幼蠍一樣,有蛻皮特性。其生長髮育是經蛻皮進行的,約1個星期蛻1次皮。在溫、溼度適宜的情況下,幼蟲蛻皮順利,很少有死亡現象。剛孵出的幼蟲為1齡蟲,蛻第1次皮後變為2齡幼蟲。剛蛻皮的幼蟲全身為乳白色,隨後逐漸變黃。經60天7次蛻皮後,變為老熟幼蟲。老熟幼蟲長2.5一3釐米,接著就開始變蛹。其生長期為85一130天,平均120天。此期要加強管理,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管理方法是:

  ***1***當肉眼能看清幼蟲體形時,要進行加溫、增溼,促使其生長髮育。升溫可採取加大密度方法。增溼是定時***每天6-8次***向飼養盒灑水。但量要小,不能出現明水。在飼料中加大水分也能增溼。

  ***2***給幼蟲投喂營養豐富的一、三、五號飼料,並給予大量青飼料。

  ***3***大小幼蟲最好分開飼養,以免出現殘食現象。

  ***4***此期適宜溫度為25一32℃,溼度60%-75%,麩皮溼度10%-15%。

  蛹期

  幼蟲在飼料表層化蛹。在化蛹前幼蟲爬到飼料表層,靜臥後蟲體慢慢伸縮,在蛻最後一次皮過程中完成化蛹。化蛹可在幾秒鐘之內結束。剛化成的蛹為白黃色,蛹體稍長,腹節蠕動,逐漸蛹體縮短,變成暗黃色。

  幼蟲個體間均有差異,表現在化蛹時間的先後,個體能力的強弱。剛化成蛹與幼蟲混在一個木盤中生活蛹容易被幼蟲在胸、腹部咬傷,吃掉內臟而成為空殼;有的蛹在化蛹過程中受病毒感染,化蛹後成為死蛹,這需要經常檢查,發現這種情況可用0.310-6漂白粉溶液噴霧空間,以消毒滅菌。同時將死蛹及時挑出處理掉。挑蛹時將在2天內化的蛹放在盛有飼料的同一篩盤中,堅持同步繁殖,集中羽化為成蟲。

  :飛蝗

  基本特徵

  成蟲的體長,雄蟲為32.4~48.1毫米,雌蟲為38.6~52.8毫米;體色常為綠或黃褐色,可因型別、性別和羽化後時間長短,以及環境不同而有所變異。觸角絲狀;具1對複眼和3個單眼,咀嚼式口器,後足明顯較長,善跳躍。前翅透明狹長,具有光澤和暗色斑紋;後翅透明,靜止時折起,為前翅覆蓋。腹部第 1節背板兩側具鼓膜器。腹部末端雄蟲下生殖板短錐形,雌蟲為1對產卵瓣。

  相關繁殖

  1、在正常情況下,成蟲羽化後平均 7天左右即可交配,雌蟲一生可交配20~25次,交配後4~7天即可產卵在土下,深度約為4~6釐米。卵產下時分泌粘液膠著卵粒形成卵塊。每頭雌蟲一般可產卵囊4~5塊,最多達12塊,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一生所產卵粒總數平均為300~400粒。產卵時對地形、方位、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質有一定的選擇性,絕大多數產在較堅實的土內。最適產卵的土壤含水量為10~20%,當土壤含水量低於 5%或高於25%時,產卵數量顯著降低。表土氯離子含量0.2~1.2%為產卵繁殖的適宜地區,含鹽量 0.5%以下的地區產卵最多,產卵地的最低含鹽量臨界為0.3%,當表土含鹽量高於1.2%時則無卵的分佈。也能進行孤雌生殖,孵化的幼蝻為雌性,生長髮育正常,羽化後仍可交配產卵。這是飛蝗種群數量極低時進行自我調節的重要繁殖特性。

  2、孵化。在天氣適宜時,白天均可孵化,陰天較少,雨天更少,但小雨後的晴天孵化比較整齊。在湖、河水位波及地區所產的蝗卵有隨水位下退而陸續孵化的現象,甚至可推遲1個月之久。在植被稀疏、地形高起、向陽地帶的蝗卵發育快,孵化也較早。

  3、取食。在黃淮平原的自然情況下,自日出後半小時即開始取食,16~17時為取食高峰,日落後取食漸少。溫度低於15℃或高於38℃時,取食顯著下降或停止取食。其生長速度、成活率及生殖力因食物不同而有差異,以取食紅草、稗草、爬根草,及高粱、小麥者最強。一般情況下,成蟲期的食量約為蝻期的3~7倍。在飢餓或被迫情況下,也取食大豆、油菜、向日葵、棉等。但對甘薯、馬鈴薯、麻類及田菁等均不取食。這對改造飛蝗發生地的植被、切斷其食料植物來源、控制發生數量與面積有重要參考價值。

  4、群聚、擴散、遷移。是東亞飛蝗適應環境的行為特性,也是調節種群數量與空間分佈的方法。可據以進行蝗情測報和採取防治措施。黃淮地區開始群聚的地表溫度在23℃上下,28~37℃為最適群居溫度。低於15℃或高於40℃均無群聚現象,陰雨、風天也不群聚。2~3齡蝗蝻點片聚集時進行挑治最為適宜。擴散與遷移的能力隨蝗蝻齡期的增大而加強,並受食物、地形、外界及其他因素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影響。正常天氣條件下,成蟲羽化後 5~10天官即發育成熟。多在晴天傍晚飛翔活動。飛翔時,蟲體溫度升高,能在相當時間內維持一定的飛翔強度作遠距離遷飛。降落後即進行交配、產卵,成為降落地區飛蝗猖獗發生的蟲源。因此防止蝗蝻及成蟲的擴散與遷移,對控制它的為害極為重要。


猜你感興趣:

1.食用昆蟲飼養的方法是什麼

2.螳螂的飼養方法

3.螳螂的飼養技術

4.怎樣飼養九龍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