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創業需要注意什麼

  是否你真的一個人創業,問問自己真的適合單幹麼?適合和別人合夥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選擇自主創業要因人而異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在一年的時間裡我的包子鋪開了6家分店,4家加盟店,回想起來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就是我成功的祕訣。”張燕青說。

  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這個新聞,在當今的社會已然不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一如往常的畢業季,社會新聞所曝光出來的多半是一些自主創業有所作為的青年才俊。新聞報道中總會以各種雞湯形式的宣傳方式為他們錦上添花,但在筆者認為這是對現代高校畢業生在面對擇業選擇時的另一種變相誤導。如今的社會青年人普遍的存在著一種焦躁心態與缺乏自主性容易跟風隨大潮,面對社會丟擲的誘餌與嚮導很容易就會迷失了自己,從而樹立不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固然是好,在一方面可以減輕社會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還能為更多的人提供就業崗位。從社會層面上來看他們的價值可以被直觀的凸顯,但自主創業真的適合大多數的畢業待崗青年?我看未必。

  如案例一:周梓瑜,2006年西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後在省城開始了自主創業,當年8月他在蘭州靜寧路開了一家“休閒吧”,主要以經營特色小吃為主,同時為年輕人提供一個休閒和娛樂的場所。剛開始的時候經營狀況還不錯,後來由於管理、經營和資金等問題,“休閒吧”在開業一個月之後無奈地關了門。

  案例二:2006年8月,小王花5000元註冊了一家網路公司,在南關什字某寫字樓租了100平方米的地盤開始了他的自主創業生涯,緊接著招兵買馬,設定了技術部、市場部、財務部等部門。正在他想風風火火地幹一場時,問題出來了,由於機構設定繁雜,而且每個月得負擔3200元的房租,加之公司剛起步沒什麼知名度,時常接不到訂單,公司往往入不敷出,員工的工資也無法兌現。

  大學生自主創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選擇自主創業。創始人或發起人在組建團隊時,基本都是先把身邊的幾個好哥兒們叫過來,大概闡述一下自己的創業想法,把前景描繪的天花亂墜,似乎一年後就能把蘋果趕超了、把三星也顛覆了,當心潮澎湃之時,就著一腔熱血開始幹了,但他們考慮事情太過簡單化,所以失敗大多數是一開始就已經註定的了。再者說大學生自主創業面臨著太多的社會問題,如社會經驗嚴重不足,資金鍊短缺,單憑一腔熱血終難成事。當然,成功的案例不是沒有,但真的能曝光出來的卻寥寥無幾。

  筆者不是為了打擊當下畢業大學生們的自主創業熱情,只是在為更多的人提個醒,在選擇自主創業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慮自身因素要學會因人而異,不能盲從跟風。投資有風險,切莫因一時衝動而選擇自主創業,唯有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出路。人生也不僅僅只有自主創業這一條路可以走向成功,美麗的青春時光也並非人人都消費得起。

  年輕人為什麼要自主創業

  1、給我一個創業的理由!

  當然,還有一半以上的創業者認為,因為要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其實,在增加收入的同時,未必真的生活水平就提升了。絕大部分創業者舍家棄子地一心撲在自己的事業上,兩三年來很少回家,孩子連爸爸都不會叫了——這種情況,是在創業初期,尤其是奔三並已成交的男性創業者中,最為常見。還有就是30~40歲的創業家,親自關係不良,導致孩子和家人出現了一定的心理障礙和問題。

  這往往是最容易被創業者忽略的“生活水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儘管有了豪宅、買了小車,再也不是房奴、車奴了,然而也許,回到豪宅了,卻空空蕩蕩的;願意和你一起兜風的親密愛人,早已離你而去了——其實,你原本的初衷,就是為了你心愛的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好生活有了,但人已不在......

  還有30%的人,選擇了“緊跟社會發展趨勢”。但其中有些人認為身邊的同齡人都在創業,自己也就尋個機會,也創業試試。但好面子,會說“我順應了時代,與時俱進了一回”。這種隨大流式的創業,大部分往往不能堅持到最後,中途夭折的專案非常多。因為這並不能組成全部的創業源動力,並不能足以支撐創業過程中的充滿巨大壓力的精神世界。

  表示“創業是為了積累經驗”的人,佔比也不少,超過了20%。據統計,創業未成功者要比創業成功者,自我收穫感更為強烈,這個比率要高出後者17%。還有不到10%的被訪者,認為創業是為了就業。這個邏輯還很有趣。有一些年輕的CEO或企業總裁,談起他們畢業生找工作的經歷,有76%的人,都表示,當時就是使出渾身解數,就沒有找到合適的,甚至多次被企業拒之門外。最終才決定是要自立門戶。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在校的時候,會有一些專案機會,表現突出、經驗豐富或是具備了一些創業條件,在畢業後就會考慮想一直做下去。

  小結:其實,創業的理由往往就是這麼單純的,並不是非得經過所謂專業的市場調研、大規模的行業競品分析、商業模式論證......都說創業家是偏執狂,這不無道理。其實,創業就是你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一種方式和途徑而已。

  2、2015年創業圈看中的趨勢

  當你痛定思痛決定要脫產創業的時候,或者是你兼職創業,成為一個很好的專案合夥人時。你就需要去評估它的發展方向和未來趨勢,這樣才能幫助你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很多人認為,在2015年,不再是在一個圈裡創業紮根耕作,就一定能有好收成的。有20%的人依然會選擇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領域,但這比2013和2014年比率都要低,而且選擇非網際網路領域的創業者已經縮減到8%。同時,絕大部分人,認為單一虛擬的網路世界基本已經沒什麼創業點了,而線下現實生活很多領域已經成熟,又會是受到很多硬體軟體和使用者情況的限制。只有將跨領域的結合,才是良好的投資創業角度。在這其中,更多的人61%選擇了O2O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商模式。

  其實O2O概念,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了,已有四五年的歷史了,但是人們對它的認知,是逐漸開始清晰和接受的。O2O電商,不像是雲端計算、職業社交、大資料那麼難以想象和捕捉痛點,而是非常視覺化和有實效價值的。

  對傳統電商、遊戲的青睞程度,也較2013和2014年大幅降低,和日常生活生產高度相關的領域,比如網際網路金融與移動支付,線上醫療、新能源、智慧家居,都成為熱門關鍵詞。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水平提升,而產品功能趨同的情況下,那麼對於消費服務的高需求,有了明顯的增長,也就是說:中國人越來越願意為“服務”埋單,而且會認為“服務”要比“產品”本身,更容易成為值得購買的理由。

  創業的過程中,我們究竟是否真正需要合夥人?

  創業真的需要合夥人嗎?假如在一個月前,我肯定會斬釘截鐵的告訴你:必須的。但是當我經過太多的事情以後。我發現其實這是一個極為矛盾的話題。

  在創業前期我們究竟為什麼需要一個合夥人?

  1. 因為前期經費有限,如果將專案外包,需要花費一筆不菲的外包費用。所以這個時候大部分創業者都想耍小聰明,那就是找一個免費不花錢任勞任怨的技術幫你開發產品。這貌似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是創業者卻往往忽略了很多細節問題。比如假如你對你的專案極為認可,幾年過後專案估值將達到億元以上,而你就為了節省幾千幾萬的開發費用而出讓了50%的股權。簡單的說就是為了幾萬的開發費用放棄自己夢想當中的幾千萬利益。另外一種可能,假如你對專案本身就不夠自信,所以才找技術合夥人免費做事,這樣好讓自己降低成本風險。那我想問你:在專案都還沒開始之前,你就對專案沒有自信,不認為它將是未來的霸業。你還創業幹嘛?回家種地可以嗎?你還拉著別人去創業幹嘛?坑人啊?

  2.需要夥伴,夥伴能讓您在心靈上得到寄託和依賴。人們往往需要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支援,還有心靈上的寄託。阿坤曾在IDC公司上班,研究分析了近10萬的中小站長。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

  大量的中小站長在做網站之前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做部落格的認為自己的部落格肯定會成為網路關注的焦點;做導航的認為自己就是下一個hao123;做地方論壇的口裡嚷嚷著等他做起來了,每個年的廣告費肯定輕鬆上百萬。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不平凡,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將會成功。可結果卻驚人的平凡和一致:1個月後他們開始覺得做網站特別枯燥,需要維護、更新、推廣;2個月後他們開始變得愛管不管的狀態; 3個月後他們開始徹底放棄自己的網站。 其實這故事暴露了非常多的問題:當一個人在創業前期,他的大腦不是足夠清醒的。他過多地幻想未來,導致他看不清當下。並且創業是一件非常孤獨、枯燥、艱辛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學會孤獨,並且從孤獨中找到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微妙的東西。例如阿坤在做一個專案,靜靜的夜晚我總是一個人忙到2點多。但是每當我完成一點的時候,我會覺得非常開心。因為我覺得我腦海裡面的東西正在逐步變成現實,我離夢想越來越近了。這種精神上的快樂是非常微妙的

  回到我們的話題上來,假如您覺得創業需要夥伴,僅僅是為了在心靈上所有支撐,好讓自己不會輕易放棄,那我想說:創業就像西天取經,他需要經歷種種磨難。而學會孤獨,心靈強大就是路上的必修課。假如你這一點都做不到,而去奢望你的合夥人給你心靈寄託,那不管你能不能成功,我覺得至少你還不夠強大。

  3.人多了,容易被看好。在創投圈,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投資是投人,專案其次。呵呵。我想說這是多麼高大上的一句話啊。創業者開始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創業團隊,各種阿里、騰訊、百度等名企員工,各種斯坦福、劍橋等高學歷外加海龜。某天使機構在專案要求上更是強制規定創業人數2人以上。其實我覺得:大部分的創業idea肯定是先出自一個的大腦,不可能會有兩個正好認識的人正好都有一個同樣的idea吧,也就是說我們要為了你這個2人以上的創業人數要求。把這個idea告訴別人,並且還一定要找一個人一起創業。請問這還是創業嗎? 假如我們僅僅是為了獲得天使投資,讓別人感覺更加靠譜,而去尋找自己的合夥人。那我想說:假如你那麼在乎別人的看法,那你就不應該選擇創業。因為你忘記了嗎?忘記我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大部分人的不看好?忘記我們剛開始創業時候的各種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