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講啦周國平語錄

  周國平講的題目是《幸福的哲學》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關於,希望你喜歡。

  大全:

  1*** 我一輩子幸福感最強烈的時候,是什麼時候?主要是兩段時光。一段是談戀愛的時候。

  2*** 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暗戀一個女生,她坐在我後面三四排的樣子。上課的時候我就老是回頭去看她,後來慢慢地我就想讓她知道我在看她,老去盯著她看,她也知道了。只要我回頭看她,她就臉紅了。我現在還記得她的樣子,圓臉,經常穿一件綠色的衣服,那時候腦子裡面老是在打腹稿,寫情書,怎麼樣給她寫情書。初三的時候,她坐在我旁邊,那時候我就特別幸福。

  3*** 然後我十七歲進了北京大學,那個真正是進入了青春期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漂亮的姑娘,頓時覺得這個世界美好極了,人生美好極了。那個時候我寫了很多很多詩,都是愛情詩,但是沒有物件的。或者說看見一個可愛的女孩,就來寫一首,其實我不認識她。她盯我一眼,我心跳半天,回去寫一首詩。

  4*** 愛情確實是人生幸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兩個人相愛,不管愛了多久,可能後來分手了,但是你們在一起相愛的那段時間,都是美好的。如果說最後分手了,你們不要互相埋怨,都要感恩,感謝對方給了你一段美好的日子。現在很多人往往是怨,互相埋怨,我覺得沒有必要。那有的人就說了,他說當然愛是美好的,但是他對我不是愛,他是騙了我。那我說,你也不要埋怨,你應該怎麼樣?你應該蔑視他,他不值得你愛,也不值得你怨。怨也是一種很重的感情,你要節省感情,不要浪費在他身上。

  5*** 什麼是愛?愛就是在人世間尋找一個最親的親人。一個好的婚姻能夠經受住漫長歲月的考驗,那就不但是美好的幸運的,而且是偉大的,這是人生的偉大成就,能夠得到這麼偉大成就的人是很少的。

  6*** 這是一段時間。那麼還有一段時光就是養孩子,自己當了父親。有時候她媽媽看見我拿著奶瓶在那裡給孩子餵奶,非常陶醉的樣子,她就說:“你不要以為你在給孩子餵奶,這個奶水就是從你身上出來的。”我當時就回了她一句:“我說我真的感覺我整個變成了一個大奶瓶了。”但是畢竟不一樣,她是真正用自己的身體在那裡給孩子哺乳,我看的真是羨慕得不得了。

  周國平簡介:

  1945年出生在上海市市區

  1950年在上海市紫金小學讀書

  1956年在上海市成都中學讀初中

  1959年在上海市上海中學讀高中

  1962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

  1968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湖南軍隊農場勞動一年半,分配到廣西資源縣工作,任縣委宣傳部理論幹事和縣委黨校教員

  197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讀碩士研究生課程

  1981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至今,開始時受聘為助理研究員

  198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在職讀博士研究生課程,畢業後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8年受聘為副研究員

  1994年受聘為研究員

  2009年受聘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

  他的作品《周國平文集》第二卷中《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選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品摘錄人的高貴在於靈魂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他的意思是說,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致人於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顆能思想的靈魂。我們當然不能否認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貴卻在於他有靈魂生活。作為肉身的人,人並無高低貴賤之分。唯有作為靈魂的人,由於內心世界的巨大差異,人才分出了高貴和平庸,乃至高貴和卑鄙。兩千多年前,羅馬軍隊攻進了希臘的一座城市,他們發現一個老人正蹲在沙地上專心研究一個圖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軍隊的劍下,當劍朝他劈來時,他只說了一句話:“不要踩壞我的圓!”在他看來,他畫在地上的那個圖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寶貴的。更早的時候,征服了歐亞大陸的亞歷山大大帝視察希臘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陽的哲學家第歐根尼,便問他:“我能替你做些什麼?”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在他看來,面對他在陽光下的沉思,亞歷山大大帝的赫赫戰功顯得無足輕重,這兩則傳為千古美談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臘優秀人物對於靈魂生活的珍愛,他們愛思想勝於愛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靈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顯赫的權勢更加高貴。

  珍惜內在的精神財富甚於外在的物質財富,這是古往今來一切賢哲的共同特點。英國作家王爾德到美國旅行,入境時,海關官員問他有什麼東西要報關,他回答:“除了我的才華,什麼也沒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但他擁有不能用錢來估量的藝術才華。正是這位驕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訴我們:“世間再沒有比人的靈魂更寶貴的東西,任何東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人活在世上,除吃睡之外,不外乎做事情和與人交往,它們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做事情,包括為謀生需要而做的,即所謂本職業務,也包括出於興趣、愛好、志向、野心、使命感等等而做的,即所謂事業。與人交往,包括同事、鄰里、朋友關係以及一般所謂的公共關係,也包括由性和血緣所聯結的愛情、婚姻、家庭等關係。這兩者都是人的看得見的行為,並且都有一個是否成功的問題,而其成功與否也都是看得見的。如果你在這兩方面都順利,譬如說,一方面事業興旺,功成名就,另一方面婚姻美滿,朋友眾多,就可以說你在社會上是成功的,甚至可以說你的生活是幸福的。在別人眼裡,你便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幸運兒。如果相反,你在自己和別人心目中就都會是一個倒黴蛋。這麼說來,做事和交人的成功似乎應該是衡量生活質量的主要標準了。

  然而,在看得見的行為之外,還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依我之見。那是比做事和交人更重要的,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做人。當然,實際上做人並不是做事和交人之外的一個獨立的行為,而是蘊涵在兩者之中的,是透過做事和交人體現出來的一種總體的生活態度。

  就做人與做事的關係來說,做人主要並不表現於做的什麼事和做了多少事,例如是做學問還是做生意,學問或者生意做得多大,而是表現在做事的方式和態度上。一個人無論做學問還是做生意,無論做得大還是做得小。他做人都可能做得很好,也都可能做得很壞,關鍵就看他是怎麼做事的。學界有些人很貶薄別人下海經商,而因為自己仍在做學問就擺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氣勢。其實呢,無論商人還是學者中都有君子,也都有小人,實在不可一概而論。有些所謂的學者,在學術上沒有自己真正的追求和建樹,一味趕時髦,搶風頭.惟利是圖,骨子裡比一般商人更是一個幣儈。

  從一個人如何與人交往,尤能見出他的做人。這倒不在於人緣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種人際關係是否和睦。人緣好可能是因為性格隨和,也可能是因為做人圓滑,本身不能說明問題。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一個“信”字,我認為是對的。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行徑,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的朋友。“與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時之私慾,卻是做人的大失敗。

  做事和交人是否順利,包括地位、財產、名聲方面的遭際,也包括愛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遭際,往往受制於外在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支配,所以不應該成為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當然不應該把非自己所能支配的東西當作人生的主要目標。一個人真正能支配的惟有對這一切外存遭際的態度,簡言之,就是如何做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我確實認為,做人比事業和愛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場和情場上多麼春風得意,如果你做人失敗了,你的人生就在總體上失敗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佔據什麼位置,和誰一起過日子,而是你自已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面對苦難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所謂苦難,是指那種造成了巨大痛苦的事件和境遇。它包括個人不能抗拒的天災人禍,例如遭遇亂世或災荒,患危及生命的重病乃至絕症,摯愛的親人死亡。也包括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挫折,例如失戀,婚姻破裂,事業失敗。有些人即使在這兩方面運氣都好,未嘗吃大苦,卻也無法避免那個一切人遲早要承受的苦難——死亡。因此,如何面對苦難,便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重大人生課題。

  我們總是想,今天如此,明天也會如此,生活將照常進行下去。

  然而,事實上遲早會有意外事件發生,打斷我們業已習慣的生活,總有一天我們的列車會突然翻出軌道。

  “天有不測風雲”——不測風雲乃天之本性,“人有旦夕禍福”——旦夕禍福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人不可心存僥倖,把自己獨獨看作例外。

  人生在世,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苦難,世上並無絕對的幸運兒。所以,不論誰想從苦難中獲得啟迪,該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機會和材料的。世態炎涼,好運不過爾爾。那種一交好運就得意忘形的淺薄者,我很懷疑苦難能否使他們變得深刻一些。

  我一向聲稱一個人無須歷盡苦難就可以體悟人生的悲涼,現在我知道,苦難者的體悟畢竟是有著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人生的本質決非享樂,而是苦難,是要在無情宇宙的一個小小角落裡奏響生命的凱歌。

  一種西方的哲學教導我們趨樂避苦。一種東方的宗教教導我們擺脫苦與樂的輪迴。可是,真正熱愛人生的人把痛苦和快樂一齊接受下來。

  幸福的反面是災禍,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織著幸福,但災禍絕無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無聊。可是,當我們從一個災禍中脫身出來的時候,我們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其實,“大難不死”即福,何需乎後福?

  苦難的價值

  人們往往把苦難看作人生中純粹消極的、應該完全否定的東西。當然,苦難不同於主動的冒險,冒險有一種挑戰的快感,而我們忍受苦難總是迫不得已的。但是,作為人生的消極面的苦難,它在人生中的意義也是完全消極的嗎?

  苦難與幸福是相反的東西,但它們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都直接和靈魂有關,並且都牽涉到對生命意義的評價。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靈魂是沉睡著的,一旦我們感到幸福或遭到苦難時,它便醒來了。如果說幸福是靈魂的巨大愉悅,這愉悅源自對生命的美好意義的強烈感受,那麼,苦難之為苦難,正在於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義僅是靈魂的物件,對它無論是肯定還是懷疑、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是靈魂在出場。外部的事件再悲慘,如果它沒有震撼靈魂,也成為一個精神事件,就稱不上是苦難。一種東西能夠把靈魂震醒,使之處於雖然痛苦卻富有生機的緊張狀態,應當說必具有某種精神價值。

  無人能完全支配自己在世間的遭遇,其中充滿著偶然性,因為偶然性的不同,運氣分出好壞。有的人運氣特別好,有的人運氣特別壞,大多數人則介於其間,不太好也不太壞。誰都不願意運氣特別壞,但是,運氣特別好,太容易地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是否就一定好?恐怕未必。他們得到的東西是看得見的,但也許因此失去了雖然看不見卻更寶貴的東西。天下幸運兒大抵淺薄,便是證明。我所說的幸運兒與成功者是兩回事。真正的成功者必定經歷過苦難、挫折和逆境,決不是隻靠運氣好。

  運氣好與幸福也是兩回事。一個人唯有經歷過磨難,對人生有了深刻的體驗,靈魂才會變得豐富,而這正是幸福的最重要源泉。如此看來,我們一生中既有運氣好的時候,也有運氣壞的時候,恰恰是最利於幸福的情形。現實中的幸福,應是幸運與不幸按適當比例的結合。

  在設計一個完美的人生方案時,人們不妨海闊天空地遐想。可是,倘若你是一個智者,你就會知道,最美妙的好運也不該排除苦難,最耀眼的絢爛也要歸於平淡。原來,完美是以不完美為材料的,圓滿是必須包含缺憾的。最後你發現,上帝為每個人設計的方案無須更改,重要的是能夠體悟其中的意蘊。

  快感和痛感是肉體感覺,快樂和痛苦是心理現象,而幸福和苦難則僅僅屬於靈魂。幸福是靈魂的嘆息和歌唱,苦難是靈魂的呻吟和抗議,在兩者中凸現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或正或負的強烈體驗。

  幸福是生命意義得到實現的鮮明感覺。一個人在苦難中也可以感覺到生命意義的實現乃至最高的實現,因此苦難與幸福未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人們在苦難中感覺到的卻是生命意義的受挫。我相信,即使是這樣,只要沒有被苦難徹底擊敗,苦難仍會深化一個人對於生命意義的認識。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多數時候,我們生活在外部世界上,忙於瑣碎的日常生活,忙於工作、交際和娛樂,難得有時間想一想自己,也難得有時間想一想人生。可是,當我們遭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我們忙碌的身子一下子停了下來。災難打斷了我們所習慣的生活,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迫使我們與外界事物拉開了一個距離,回到了自己。只要我們善於利用這個機會,肯于思考,就會對人生獲得一種新的眼光。一個歷盡坎坷而仍然熱愛人生的人,他胸中一定藏著許多從痛苦中提煉的珍寶。

  閱讀的價值

  我這一輩子讀書有三個特點,第一個是“不務正業”。意思是沒有受自己專業的限制,什麼書都看。大學學的是哲學系,看的多是文學書。我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人規定你必須幹什麼。上哲學系,完全是偶然的,沒有必要受那個限制。一個人最重要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覺得實際上像文科,文史哲真的不分家,沒有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之間沒有那麼嚴格的界限。他什麼書都看,不受專業的限制。這一點直到後來在社科院從事哲學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正業,什麼都幹。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你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比較平庸的作品上面。我覺得一個人讀什麼樣的書,其實跟自己的精神成長的關係非常大,可以說你吸取了什麼樣的營養,你的精神就會長成什麼樣的狀態。古希臘有一個哲學家,他說過有人很奇怪,明明喜歡哲學,但是不去讀哲學家的著作,反而去讀旁邊介紹哲學的著作。這就像有一個人愛上女主人,可是他怕麻煩,就向女僕求婚,這很可笑。

  第三點,儘管我是讀經典,但是我“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這是我的第三個特點。真正要搞一個課題,必須是很認真的弄清楚它的原意是什麼。但對一般的閱讀來說,沒有必要***摳含義是什麼,如果讀的過程中不感興趣,你可以跳過去,慢慢的,不求甚解,隨著積累,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讀那些書非常愉快,可以把它當閒書一樣讀。我想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為我所用,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排除做學問很實際的目的,讀書就是我在吸取營養,把自己豐富起來。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麼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人性

  1.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2.華滋華斯說:“孩子是大人的父親。”我這樣來論證這個命題——

  孩子長於天賦、好奇心、直覺,大人長於閱歷、知識、理性,因為天賦是閱歷的父親,好奇心是知識的父親,直覺是理性的父親,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親。

  這個命題除了表明我們應該向孩子學習之外,還可做另一種解釋: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他的童年狀況也是他的成年狀況的父親,因此,早期的精神發育在人生中具有關鍵作用。

  3.人是情感動物,也是理智動物,二者不可缺一。

  在人類一切事業中,情感都是原動力,而理智則有時是制動器,有時是執行者。或者說,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則做出取捨,進行加工。世上決不存在單憑理智就能夠成就的事業。

  所以,無論哪一領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種強烈情感的人。區別只在於,由於理智加工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對那作為原材料的情感,我們從其產品上或者容易認出,或者不容易認出罷了。

  4.情感和理智是一對合作夥伴,如同一切合作夥伴一樣,它們之間可能發生衝突。有幾種不同情況:

  其一,兩者都弱,衝突也就弱,其表現是平庸。

  其二,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情感強烈而理智薄弱,或理智發達而情感貧乏。在這兩種情形下,衝突都不會嚴重,因為一方穩佔支配地位。這樣的人可能一事無成,也可能成為傑出的偏才。

  其三,兩者皆強,因而衝突異常激烈。然而,倘若深邃的理智終於能駕御磅礴的情感,從最激烈的衝突中便能產生最偉大的成就。這就是大天才的情形。

  5.一個人對於人性有了足夠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一切個人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

  6.絕大多數人的生命潛能有太多未被發現和運用。由於環境的逼迫、利益的驅使或自身的懶惰,人們往往過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條窄縫當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讓潛能中極小一部分從那裡釋放,絕大部分遭到了棄置。人們是怎樣輕慢地虧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7.不論電腦怎樣升級,我只是用它來寫作,它的許多功能均未被開發。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

  8.驕傲與謙卑未必是反義詞。

  有高貴的驕傲,便是面對他人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不卑不亢,也有高貴的謙卑,便是不因自己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傲視他人,它們是相通的。

  同樣,有低賤的驕傲,便是憑藉自己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趾高氣揚,也有低賤的謙卑,便是面對他人的權勢、財富或任何長處奴顏婢膝,它們也是相通的。

  真正的對立存在於高貴與低賤之間。

  9.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10.也許,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核心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核心的堅固。

  11.人性意義上的偉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贏得一切民族的人的尊敬。

  耶穌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往往不受歡迎,而在家鄉之外卻受到尊敬。”套用他的話,我們可以說,只在自己的家鄉受到推崇、而在家鄉之外不受歡迎的榜樣是不夠格的榜樣。

  12.在任何專制體制下,都必定盛行嚴酷的道德法庭,其職責便是以道德的名義把人性當作罪惡來審判。事實上,用這樣的尺度衡量,每個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潛在的罪人。可是,也許正因為如此,道德審判反而更能夠激起瘋狂的熱情。

  據我揣摩,人們的心理可能是這樣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於是嫉妒之情便化裝成正義的憤怒猛烈噴發了,當然啦,決不能讓那個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場;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類似的事,那麼,堅決向法庭認同,與罪人劃清界線,就成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彷彿譴責的調門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

  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處,人與人之間必定充滿殘酷的鬥爭,人性必定扭曲,愛必定遭到扼殺。

 

  善良·豐富·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