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的習俗

  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是稱為過年,每一天都有它們的習俗。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說法,稱為“小年朝”,有很多的禁忌。那麼,大年初三習俗是什麼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1、一: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2、二: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3、三:穀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4、四:小年朝

  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相傳,正月初三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裡,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5、五:赤狗日

  年初三又稱赤狗日,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則有凶事。所以老一輩的居民,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外出,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於身上,以化解口舌。

  6、六:安睡遲起

  經歷了除夕和初一的熱鬧不免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早睡遲起,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須早點熄燈睡覺,好好調理身體,以備新年裡精神抖擻。

  7、七:不外出拜年

  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們不會外出拜年,以此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

  8、八:掃帚日

  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稱之為“掃帚日”,因為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掃院落的時候,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要從外往裡掃,這表示聚財的意思。

  9、九:回孃家

  “過完年,回孃家”是春節的傳統習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孃家”的時間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東煙臺、萊蕪、聊城等地,卻是初三、初四才“回孃家”。

  大年初三吃什麼

  1、年初三吃合子

  合子是中華麵食中的一種,是中國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區流行的一種麵食。它是一種薄皮的小餡餅,屬於餡餅類,圓形,兩層薄皮內只有一層餡,需用餅鐺烙制。面,要和得比較軟,皮兒薄如紙且有彈性。餡,單層,比較常見的是韭菜、茴香、雞蛋、豬肉,以韭菜+雞蛋、茴香+豬肉、韭菜+豬肉的組合最常見和最受歡迎。模樣有的與包子、餃子、餡餅相近,其餡料與餃子、餡餅幾乎相同。

  2、年初三吃菜包飯

  “菜包飯”是定安特有的過年美食,每年的大年初三,家家戶戶都會備上一頓“菜包飯”。包的不是白米飯,是金銀財寶,預示新的一年財源廣進。據介紹,“菜包飯”不是簡單地用菜把飯包起來就好了,大蒜、豆角、蝦米、韭菜、生菜都是菜包飯必備的,把白米飯倒進鍋裡,和韭菜、大蒜、豆角等一起炒好。然後,鋪好生菜,放在手心,接著添上早已炒好的飯,雙手併攏,將生菜葉捲起來,讓熱飯將生菜燙熟,就可以吃了。

  大年初三的禁忌

  1、大年初三忌點燈

  這日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過去過年要連續三天家裡燈火通明,即從年三十開始,一直到大年初二,聯絡三天,將家裡所有的燈全部開啟,寓意人丁興旺。但是,到了大年初三,除了正常照明的燈亮外,其餘的燈就不用燈火通明瞭。

  2、大年初三忌摔壞東西

  年下不許摔壞東西,摔了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這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3、大年初三忌罵孩子

  不能說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區萬一小孩說溜了嘴,大人會馬上跟著說:“孩童之言,百無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就會說“打發打發”***發財之意***。

  4、大年初三忌打掃

  過年前要拜“灶王爺”,送走後“灶王爺”,年三十夜以前要打掃完畢,叫“掃揚塵”,有除舊迎新的意思,到過年那幾天則忌打掃。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將垃圾掃出門外或往外倒汙水,恐將家中的財氣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