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風景畫繪畫的技巧

  我們周邊有無數財富,我們必須把這些財富化為己有,為我們所用併為整個世界所用。本文主要講解風景畫作畫技巧分享,具體資訊請看以下內容。

  風景畫作畫技巧:

  風景畫,特別水彩風景寫生,應首先畫天空,因為天空的色彩與雲霧,是瞬間萬變的,有的還須用記憶才能捕捉住,若稍一遲疑,就會時過境遷,只好望天興嘆了。又因為天空的色彩,直接反映在景物上,是構成畫面色彩基調的重要組成因素之一,如早、晚的霞光和碧藍的天空色彩對景物色調的影響是多麼強烈與不同。再是因景物中參差不齊的樹枝等畫上去後,再去補天空,那就費力不討好了。

  再由於天地交界處便是遠景,遠景較虛,色彩與天空相近,正適宜於在畫天的色彩將幹末干時畫遠景,易取得協調與深遠感。

  當然,如果景物較整體,天空色彩影響不大,又急須搶抓景物的明暗節奏與時光色彩,那麼先畫景物後畫天也無妨。這就要靈活掌握。

  1、由遠到近,分部進行法

  水彩風景畫,多從遠到近、從淺到深、從虛到實進行渲染、描繪,這樣容易掌握乾溼與色彩和明暗層次,色階的銜接過渡較自己然、柔和,對初學者也更便於掌握。不過,須注意掌握時間,否則前後時間差太大,色調與明暗就來統一,容易失調。特別早晚的景,日出日沒,首先要定下明與暗色光對比和位置,不然就難於準確表現特定的效果。 這種分部進行法,不能看一點畫一點,須有整體觀念,切勿孤立地摳區域性,要儘量縮短“時光色彩”的差距,並加強色彩記憶,以便於補充與調整。

  2、由近及遠,層次推移法

  在有些特殊情況下,如時間極為勿促,或早晚橙紅色的陽光照射在險峻的絕壁與古剎上,出現一種神祕而絕妙的色彩與構圖,那當然即應揮筆捉住這瞬間即逝的景象,首先定下光感與色彩在景物上的位置、對比強度及冷暖關係,而後調整形體,再從中景到遠景、天空,這樣反推移完成。很明顯,這方法帶有強烈的速寫性,也須有一定繪畫基礎之後,才掌握得住。而這種或其他隨心所欲的方法、對搶鏡頭、抓色彩,是勢所必行的,否則按步就班地畫過來,偶現的景觀就早已景象全非了。

  3、全面鋪開,統籌兼顧法

  這種畫法,是先求“共性”,後求形象,要求有很強的整體觀念和預見能力;在進行中,看起來畫面有些零亂,實則步驟性是最強、最科學,是須有一定能力和經驗才能掌握的。 所謂先求“共性”,就是由淺到深地先抓基本調子***包括由淺到深的明暗關係與色彩傾向***,即首先用淺色鋪出受光面的最亮部分,留出高光,然後用最具有畫面調子傾向的淺色由亮到暗,即由高光、亮部、次亮部、次暗部、暗部、最暗,再由淺到深,即次暗、次亮、亮部。又如色彩由淡黃、中黃、桔黃、桔紅、大紅、紫紅、青蓮……這樣迴圈推移,直到取得統一而豐富,表現出協調而有節奏的色彩與明暗關係為止。這樣,畫面的大體關係就基本完成了。

  所謂後求形象,是避免一開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具體的形體結構細部上而沖淡了對色彩的觀察與感受,這首先要求集中精力把最突出的色彩感受,用最果斷的筆法全面鋪開,把握瞬間的微妙色彩效果後,然後才在這色調與節奏的統一下,具體地刻劃出主要景物的形體結構與形象特徵,最後再經調整而完成。這種畫法要求有一定的基礎和畫前須胸有成竹,又要有靈活機動的順應與駕馭色彩變化的能力,和預見到畫面深入的效果與難度。否則,在畫途中散神失態,丟掉了主宰和信心,就可能半途而廢。

  風景畫的技法要點:

  空間距離的表現方法是根據形體的透視原理和空氣色彩的透視變化,表現景物之間的遠近層次關係。首先要處理好畫面的透視關係。畫者對基本的透視原理要掌握,如平行透視、成角透視等變化規律要懂得運用,學會處理視平線和景物的關係;其次要理解運用色彩透視規律。概括來說距離越近,色彩的純度越高,明暗對比越強,冷暖對比越明確 ,且前面的色彩比遠處的色彩要暖。此外空氣層也有一定的色素,越遠的景物,越失去它本來的面目,而與天空的色調接近,成為一片淡藍色。還可以利用主次、濃淡和虛實加強空間感,在表現手法上有意識地將主要與次要、虛與實結合起來處理。前面的、主要的景物可畫得實、濃一些,反之要虛、淡。這樣不但表現出畫面的情趣,也增強了空間感。空間層次的表現,關鍵在於處理好近、中、遠三個層次的景物。我們要學會面對複雜的景物,有意識地進行組織,將景物加以歸納,運用透視、色彩知識及各種處理手法,如水彩畫特有的乾溼畫法及技法表現中的虛實關係,力求層次分明。

  以上就是網對風景畫作畫技巧分享的簡單介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