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期兒童容易缺乏什麼元素

  學齡期的兒童是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兒童也容易缺乏各種元素。其中,就有鈣鐵鋅硒等常見元素。那麼,學齡期兒童容易缺乏哪些元素?缺乏這些元素的危害有什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學齡期兒童容易缺乏元素

  學齡期易缺乏的營養素有鐵、鈣、鋅和某些維生素。

  1、鐵:鐵缺乏輕者可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重者會使兒童發生缺鐵性貧血。

  2、鈣:兒童缺鈣的早期症狀有:盜汗、夜驚、出牙和換牙延遲、牙質發育不良、抗齲齒能力下降。如果體內的鈣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則會進一步出現厭食、便祕、煩躁不安、肌肉抽搐等症狀。

  最新的研究表明20%以上在1歲到3歲之間的幼兒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鐵,尤其在體重過大的孩子當中比較常見。鐵有助於體內紅細胞攜帶更多的氧傳遞到身體各部位細胞中,同時補鐵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非常關鍵,長期的鐵缺乏容易引起認知和行為上的問題。此外,體內鐵的缺乏同樣會增大孩子鉛中毒的危險。

  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以後,母體內帶來的鐵就會消耗完,所以應該及時補鐵。

  傳統的觀念認為在嬰兒開始吃輔食的時候一開始不加肉類,從補鐵的角度來說,這是不正確的,在嬰兒開始新增輔食以後不久,可以加一些牛肉湯或者肌肉湯給他吃。相對植物中的鐵,肉類中的鐵更容易吸收,通過素食補鐵的同時多攝入維生素C對鐵吸收比較有幫助。

  3、鋅:鋅缺乏較常見的表現有:生長髮育落後、身材矮小、體重不增;抵抗力差、反覆感冒或腹瀉;複發性口腔潰瘍等。

  4、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缺乏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的孩子表現為牙齦易出血,身體面板出現淤斑,易患感冒。

  一方面維生素不能代替蔬菜,因為蔬菜中的各種維生素是按一定比例存在的天然成份,是多種維生素的集合體;而維生素製劑多數是人工合成的,兩者在性質上會有所差別。而蔬菜中還含有一些雖然對人體的作用與維生素類似的天然物質,如葉綠素;此外蔬菜中含有礦物質、微量元素、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等非維生素類營養成份。所以相比較而言,蔬菜對人體健康的作用更全面。因此,想用維生素製劑代替蔬菜幾乎是不可能的。

  缺乏營養危害

  1、如果長期忽略早餐,孩子的腦袋會縮小,即使後來恢復健康飲食,營養充足,但是萎縮的頭腦已無法恢復成長,因此他們會變笨。” 而美國專家也對學生進行了一項研究,學生到學校後,一些人吃早飯,另外一些不吃,結果發現沒吃早飯的學生,對數字的反應能力較差,吃早飯的孩子,對數字的敏感度更高。尤其在第一堂是數學課的時候,吃早飯的孩子表現比沒吃早飯的孩子好得多。

  2、研究人員指出,由老師向孩子傳達吃早飯的必要性最直接有效。亞歷山大醫院和新加坡保健促進局通過向教師灌輸這方面的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這一研究的負責人還指出了父母對孩子飲食習慣的影響:“父母應培養跟孩子一起用餐的習慣,至少早飯或晚飯一起吃,既能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也能促進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同時,蔬菜不能代替維生素製劑。不是所有的蔬菜都富含某種單一的維生素,如果是缺乏此種維生素的人,單憑每天的飲食是很難滿足身體的需要。此外,水果蔬菜中的某些維生素,會隨著我們的食品加工而大量的流失。以維生素C為例,並不是所有的水果蔬菜中都富含維生素C,因此除非你精心選擇綠色、紅色、紫色的這種蔬菜和水果,否則就很難滿足每天需要的100毫克維生素C。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所以在洗菜時,很容易丟失;維生素C怕高溫,烹調時溫度過高或加熱時間過長,會被大量破壞;所以除依賴食物之外,適量攝入維生素的製劑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20%以上在1歲到3歲之間的幼兒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鐵,尤其在體重過大的孩子當中比較常見。鐵有助於體內紅細胞攜帶更多的氧傳遞到身體各部位細胞中,同時補鐵對孩子的大腦發育非常關鍵,長期的鐵缺乏容易引起認知和行為上的問題。此外,體內鐵的缺乏同樣會增大孩子鉛中毒的危險。

  嬰兒在出生後6個月以後,母體內帶來的鐵就會消耗完,所以應該及時補鐵。

  傳統的觀念認為在嬰兒開始吃輔食的時候一開始不加肉類,從補鐵的角度來說,這是不正確的,在嬰兒開始新增輔食以後不久,可以加一些牛肉湯或者肌肉湯給他吃。相對植物中的鐵,肉類中的鐵更容易吸收,通過素食補鐵的同時多攝入維生素C對鐵吸收比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