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夏至要吃麵的由來習俗

  夏至要吃麵,是南北地區都有的習俗,但是凡事都有一個緣由,夏至吃麵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至要吃麵的由來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夏至吃麵的由來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吃麵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麵等,而北方則是打滷麵和炸醬麵。

  夏至吃麵是有說法的,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麵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此時民間新麥方出,人們以麵食敬神。夏至吃麵食這一食俗也流傳至今。

  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麵也有嘗新的意思。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夏至前後是麥子豐收、新麵粉上市的時候,新鮮麵粉裡的營養成分較高。過去,人們在這個時候多吃麵,一方面是慶祝豐收,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新麵粉做成口感很好的麵條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成分。

  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本草拾遺》說“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醫林纂要》說它“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溼氣和暑氣。

  此外,夏季受涼後往往會出現鼻塞惡寒、頭痛身重等症狀,煮一碗熱面,加些蔥白及胡椒,趁熱品嚐,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還有一個細節需要注意,面要吃,湯的營養更不要忘記。因為面在水煮過程中有很多B族維生素溶解在湯裡,所以大家吃麵的時候別忘多喝些湯。

  所以,夏至為什麼要吃麵的答案,一是為了取一個好彩頭,另外,也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含義。

  夏至吃麵的好處

  麵條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足夠的能量,而且在煮的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水,100克麵條煮熟後會變成400克左右,因此能產生較強的飽腹感。此外,麵條能夠刺激人的思維活動,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需要一種碳水化合物佔50%的食品,麵條就是人的大腦所需要的食品。硬質小麥含有B族維生素,它們對腦細胞有刺激作用。

  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夏至吃麵的8個好處:

  1、麵條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質,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主要來源,含有維持神經平衡的必需維生素B1、B2、B3、B8和B9,同時,還有鈣、鐵、磷、鎂、鉀和銅等人體必需的物質,因此吃麵條能使人長壽,故有“長壽麵”之說。

  2、吃麵條能使人更加清醒,注意力集中,因為它能緩慢地、有規律地向大腦輸送葡萄糖。

  3、麵條是運動員的最佳食品,它能為運動員肌肉的工作提供必需的葡萄糖。

  4、不會引導起肥胖。吃麵條不會增加體重,已列入減肥食譜。

  5、有抑制食慾的特點,因為麵條在胃中的消化比較慢,使長時間有飽脹感,不易飢餓。

  6、能夠分解脂肪,因為麵條不含脂肪,可使胰島素保持在正常、穩定的水平,進而保持血糖的長期穩定。

  7、麵條不含膽固醇,適合高膽固醇患者食用。

  8、麵條是用硬小麥和全麥麵粉製作的,纖維素含量很高,與用去麩小麥製作的白麵包不同,精製麵粉缺乏很多營養,因此麵條比麵包的營養價值高。

  夏至這天,除食麵食外,我國有的地方要食涼粉、涼皮,有些地區還要喝涼茶,吃荔枝、吃茶葉蛋,一些地方還有食狗肉的習慣。

  夏至的由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月7日***或8日***結束。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長,且越往北晝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