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版股票風險分析

  創業板不同於主機板,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一方面具有高成長性,但同時在很多方面又帶有不確定性。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創業板過度投機風險大

  創業板獨自高估值,應屬投機甚至操縱泡沫。我們可以看看美國高科技、新經濟股票的表現,3月3日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平均市盈率24.8倍,在美上市中概股***多為網路等新經濟概念***的平均市盈率為40倍左右,確實美股新經濟行業的估值比一般傳統工業股的估值稍微高一些、但並沒有太大差異,而我國創業板與主機板估值水平卻已有5倍差距。

  2014年度創業板421家公司合計實現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22.71%,有觀點認為創業板的成長性優於主機板,筆者覺得這其中要考慮併購重組的資產並表因素。2013、2014期間創業板上市公司重大併購重組案例較多,比如2014年證監會併購重組委共稽核通過了上交所31家上市公司、深交所154家上市公司相關併購重組申請,分別同比上年增長-3.13%和185.19%,創業板同比增長更達190.91%。由於創業板上市公司重大重組比例較多,重大重組資產所產生的利潤佔原來的利潤比例較大;不過,資產重組的同時,往往上市公司股本規模也增加了,若股本規模增速大於淨利潤增速,那麼每股收益甚至會減少。一句話,成長性決不能單獨看淨利潤是否增長、還要看股本規模變化情況。

  什麼是真正的高成長?我們可以看一看納斯達克。15年前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就突破了5000點,現在納斯達克又重新回到5000點附近,當初的市盈率高達150多倍,現在的平均市盈率卻只有25倍,這才是高成長。如果市場指數和市盈率扶搖直上,指數在“成長”,但真正的經營業績未必高成長。

  去年11月22日央行降息後,隨著巨量新增資金尤其是投資者的融資盤進場,大盤藍籌股打了一個翻身仗。出於對融資風險的警惕,監管部門先後對融資融券業務開展兩輪檢查,融資盤較多的藍籌股飽受打擊,隨後市場風格切入小盤股投機模式,創業板、中小板隨之大漲。但其實,融資風險並未消除,滬深兩市總的融資盤並未明顯減少、甚至有些微增加,只是內部格局有了重大變化,大盤藍籌股融資盤開始下降,但小盤題材投機股融資盤開始增加,這或許給市場帶來更大的風險隱患。

  對創業板過度投機,有關部門理應採取應對措施,如果不對此及時做出反應,就可能給投資者帶來這麼一種印象:小盤股可以隨便炒,但大盤藍籌股卻不可輕舉妄動。市場有這樣一種觀點,管理層希望A股市場出現長牛、好讓大批新股上市、推出註冊制,由此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為扭轉經濟下滑態勢助力,因此管理層不希望股市一下就漲到位、希望出現慢牛局面,藍籌股體量大、藍籌股持續暴漲將可能提前讓牛市早早結束,管理層可能會控制藍籌股上漲。筆者認為,這種觀點該休矣,是長牛或短牛、是快牛或是慢牛,應由市場自主演繹,管理層的職責的就是加強監管執法,打擊市場違法違規。

  投資者不分青紅皁白盲目追炒創業板,一律對創業板股票高估值,就會把其寵壞、慣壞,上市公司隨意從資本市場大把圈錢,還可能導致自願低效運用甚至糟蹋浪費,因此從投資者這個角度講,也要秉持投資觀念,不盲目追炒投機,從而對上市公司形成一定硬約束。如果放縱市場投機,那麼今後隨著註冊制的執行,中小盤股的數量逐漸增加,中小盤股物以稀為貴的局面就將一去而不復返,沒有價值支撐的小盤股泡沫必將破裂,部分投資者必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創業板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創業板不同於主機板,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一方面具有高成長性,但同時在很多方面又帶有不確定性。創業板中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非常偉大的公司,但也一定會有公司會倒閉。

  現在,各方面最為關注的是上市首日的爆炒問題。的確,由於中國股市的“炒新”傳統,不少股票在剛上市後就被爆炒,其中往往又有一些“炒新”的資金在裡面興風作浪,操縱股價,誘導普通投資者高位接盤,以至後來蒙受很大的損失。有關方面曾經有個統計,今年以來有60%以上的新股,上市3個月之內的價格都要低於上市首日的價格,這也就是說上市當天買新股,輸面是相當大的。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現在有關方面對新股上市當天的行情十分關注,採取各種措施防止出現爆炒。

  不過,在筆者看來,創業板最大的風險,並不在於首日被炒高,而是公司沒有持續的成長性。上市當天高位買進,當然是很大的風險。現在以平均55倍市盈率發行的創業板新股,如果被爆炒的話,風險無疑會更大,或許很長時間都難以解套。但是,是否避開了上市首日,就沒有風險了呢?

  在一般情況下,多數投資者買股票被套牢,還是在股票的日常交易中,並非上市首日不買就可以迴避風險。進一步說,如果所買的股票是優質的,其業績能夠不斷上升,那麼即便買入時價格高了一點,還是有機會解套的。中小板的蘇寧電器***002024,股吧***,上市初也曾經讓一些投資者套住,但隨著公司的快速發展,股價也節節上漲,最早介入的投資者成為最大的贏家。反之,哪怕是在公司上市以後,甚至是在股票跌破發行價以後再買進,但如果公司沒有成長性,甚至業績不斷倒退,導致經營失敗,那麼這些投資者也還是會遭遇到很大的損失。這次,創業板規則中規定了如果公司出現淨資產為負,以及會計師出具否定性的財務審計報告,那麼股票就要直接退市。這就充分揭示了創業板的最大風險所在:公司經營不佳。

  顯然,在投資創業板過程中,買錯股票是很危險的。因此,投資者不但要留意上市首日的風險,更要關注企業的經營狀況,對此作出準確的分析。如果對公司搞不清楚,很輕率地買入股票,這就很麻煩。因為如果是買主機板市場上的藍籌股,哪怕被套,但畢竟業績穩定,每年多少還有一些紅利分配,不至於血本無歸。但是在創業板上,公司經營的不確定性大,可能有的會出現大問題,甚至上市不久就退市,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投資的整體失敗。海外一些創業板之所以不那麼成功,其中的一個很大原因就上市公司質量差,導致創業板投資風險過大。

  當然,首批上市交易的28家創業板公司,總體業績不錯,這是有關部門好中選優的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其未來經營中的一部分風險。但儘管如此,它們的不確定性畢竟還是比較高的,再加上發行價又高,能否具備高成長性,就成為投資的最大風險所在,這是人們一定要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