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星徵文材料

  隨著社會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展現在社會發展中。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更多的展現在創新和創業發展的基礎上。在這個創業社會裡,很多故事在激勵著我們走出去創業。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潮農李學友微博賣菜,成最潮的農民

  新潮農民微博賣菜的創業故事

  在很多人的眼裡,微博只是那些企業家、作家、娛樂圈、上班族和自由職業者等“知識分子”玩的新潮社交工具,你怎麼也不會想到,其實農民玩起微博,比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要瘋狂的多。今天要介紹的一個農民創業者,叫李學友,在新浪微博上,他有一加V的認證號,叫“潮農李學友”,李學友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勤勞、樸實、憨厚、單純。讓誰也沒想到的是,幾年前網際網路的時髦玩意兒—微博,竟然改變了這位鄉村農民的平凡生活,讓他擁有了自己的“粉絲”,被稱為“最潮的農民”,並因此上了報紙和電視……農民李學友成了“名人”。但是42歲他總愛操著一口濃重的四川腔,靦腆地說:“沒啥子沒啥子,種地的嘛!”

  粉絲通過微博“訂菜”

  2008年,李學友才剛剛學會用電腦玩“鬥地主”,在他看來,“電腦很好耍”,僅此而已。2009年,李學友學會了在網上看新聞、上“農民論壇”,他通過“看不見摸不著的網路”認識了做環保農耕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志願者,得到了學習種植生態蔬菜的機會。

  種了很多年地的李學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農藥的蔬菜可以更值錢兒”,也第一次見到了神奇的“太陽能捕蟲器”。在志願者的幫助下,2010年,李學友開通了自己的微博,他看著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自己卻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一年下來,自己的微博只有1名粉絲。

  2011年的春天,李學友決定在微博上“說說自己種菜的事”。他開始寫下——“油菜長得好肥。”“我的青筍冒薹了。”“蘿蔔纓子好若人喜歡。”……

  讓李學友始料未及的是,這些看似粗糙的隻言片語竟引來了無數粉絲的圍觀,很多粉絲要求,“拍個照片看看?”“菜賣不賣啊?能不能送到家裡來嚐嚐?”“能微博訂菜不?” 。突如其來的關注讓李學友異常興奮,他學會了用手機拍照,併發到微博上。他決定用微博打廣告,把他所在的環保農耕小組的菜通過微博賣出去。但是,怎麼賣呢?李學友發了一張表格到微博上,將蔬菜圖片、價格、派送範圍明確出來,“求購!”

  但是,圍觀的多,詢問的多,看熱鬧的多,就是掏錢買的沒有。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絲成為了李學友的首位客戶。粉絲通過微博“訂菜”:“油菜安逸哦,來個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嚐個兩斤。”

  從此,李學友的粉絲越來越多,直至今日,已經有4000人,更為難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絲髮展成為了他的顧客,其餘的都是潛在客服。

  微博講述種菜故事

  李學友決定,從此每天都發三五條微博,講述自己的種菜故事,傳送最新鮮的蔬菜照片,吸引粉絲們的關注。並且,李學友給自己加了“V”,將每週一和每週四定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訂單”,親自為成都市區和郫縣的30多家客戶“送菜到家”。

  雖然生意有所轉好,但李學友坦言,“微博只是一種銷售辦法,很新鮮,很好耍,”並沒有給他帶來理想豐厚的收益。“現在有固定顧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來的,雖然不像頭兩年在虧損,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餘。”再加上種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學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為一個橋樑,讓客戶信任我們,然後,通過季度訂菜、年度訂菜的方式預付菜款,讓收入更穩定,風險更小些。”

  李學友算了一筆賬,他平均每個月往成都城區送8次菜,30位顧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個顧客,每個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還有近一半是我們組其他農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價錢,我的純收入有300元,減去運費還剩200元,每個月就是1600元。”

  雖然,李學友經常因為接受媒體採訪而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樂此不疲,他也在打著小算盤。“你們也給我做廣告了嘛,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買我們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戶多買點,小散戶還是不行,買的少,送起來麻煩,還不夠跑路的成本。”

  二:

  三個80後投資500元微信賣水果創業,一年後月分紅3萬

  朋友圈水果微商創業

  一年前,在北京的張洞天再一次和風投公司談崩。有點洩氣的他考慮再三,決定趁著心裡的火還沒滅,重新創業。

  哈爾濱小老闆劉偉,做調料生意6年,年收入10萬元。可日子就像每天的貨單一樣單調,這不是他想要的。

  李偉媽媽在哈達經營水果精品批發很多年,李偉每天幫著搬水果、收錢,但他覺得這生意是爹媽的,不屬於他。2014年3月,張洞天回到哈市,和高中同學李偉,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劉偉相約小飯館。

  3個“不安分”的“80後”越聊越投機,酒是次要的,關鍵想研究個專案。

  幾杯過後,他們感嘆,人們的生活習慣變了,以往是“菜市場、破零錢、挨個挑”,現在是“躺在床上、手機付賬、開門收貨”的時代。微信朋友圈賣啥的都有,大到別墅路虎、小到拉麵牙膏,但水果好像還是個空白。

  李偉家有貨源,張洞天懂營銷,劉偉懂物流。“當時藉著酒勁,我說,之前做過調查,包裝加上少許水果的進貨費,啟動資金1500就夠用,咱明早醒酒就幹。”張洞天說。

  小酒局聊出大商機,仨小夥掏出兜裡所有錢說幹就幹。仨人一摸兜,一人出500塊,湊1500元啟動資金幹起哈市首家水果配送微商,專賣精品水果。每天拍下搭配好的水果發到朋友圈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微商靠口碑,一個客戶在朋友圈“晒單”,就在無形中為我們推廣

  李偉媽進口水果批發生意做了20多年,這個市場她看得太透。不論體量還是思路,這仨小子的“創新”就是小打小鬧。她奚落兒子:“家裡生意早晚是你的,折騰什麼勁兒!”

  聽人勸吃飽飯,就不出來創業了。三人商議,微店名字要時尚,就叫“爛水果”,意思是“爛水果自己吃,好水果給顧客”。1500元大部分用在“置裝費”上,仨人挑品相好的塑料袋、托盤、刀叉、溼巾,一套“標配”下來,就剩300多元。

  開局不利。“爛水果”上線一週每日零單,他們開始嘗試改變。兩個美國紅佳麗蘋果搭配兩盒草莓、一斤美國無籽紅提、一個血絲李、一盒藍莓共120元,轉發送澳芒一個……別人賣水果成斤賣,他們搭配成套餐“混合”賣,朋友圈轉發還送禮物,再配上專人設計的紙箱,更顯高大上。他們的目標客戶,定位熱衷網購的年輕白領階層和年輕家庭,這些人願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客戶可隨時微信下單,選擇套餐品種數量,坐等鮮果送上門。

  微商靠口碑,“客人覺得不好吃,我們包退換。顧客不在家請人代收,錢可以下次再補……”張洞天說。”改造後的“爛水果”很快在朋友圈裡傳開。

  開店一年客戶近2萬,每月分紅近3萬元,買了4輛麵包車

  創業初期再小的成本也要節約。送貨全靠三位老闆的六條腿。劉偉是三兄弟中相對健壯的,三箱水果40多斤,端起來眼睛都擋住了,從哈達端到地鐵口,徒步一站地多。本來他做調味料買賣,月收入小一萬,他不會捨不得一元錢坐公交,但現在,一元錢也是成本。

  一位客人住在松浦觀江國際,李偉倒了三趟公交車,下車發現這裡是手機導航盲區,走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交貨地點;一天中,最多爬過6次7樓……

  隨著口碑越做越好,他們的訂單逐漸增多。2014年4月,送貨不得不用拖車,6月末買了第一輛麵包車,11月第二輛,到12月末總共買了4輛麵包車,聘用4名司機。

  微信個人使用者的好友上限是5000個,2015年年初,哥仨註冊了第4個“爛水果”微信賬號。現在,他們微信客戶近2萬,高峰時每天訂單150個;水果生意在第一個旺季,月流水達上百萬;分紅從最初每月只保證三人1000多元,到銷售旺季,每人每月分紅近3萬元。“從來沒想過微信水果生意能做得這麼大。”劉偉說,哥仨正考慮向哈市周邊區、縣發展,讓大家都能嚐個鮮兒。

  【微信創業感悟】

  順大勢。藉助“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改造的大勢,順勢而為。實體店面,百平米以上,年租金至少在10—20萬元,還需支付水電等費用。做微商,沒有這些支出,大大降低了創業風險,減少了創業成本。

  行動力。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說:“許多人都想創業,但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三個人有想法了之後,馬上就去做,成了哈爾濱第一個水果配送微商,佔了先機。

  差異化。選準目標客戶,搞差異化經營。三個人專做進口水果配送,目標就是年輕白領階層,這部分人熱衷網際網路購物,願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

  找對人。與有特長能團結的人結伴創業。李偉家有水果貨源,張洞天有網路營銷的特長,劉偉熟悉物流,三人互補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