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高中生_讀《邊城》有感範文9篇***3***

  美從悲來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邊城》的結尾,作者並未直接點明翠翠最後會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讀者回味,大體上講,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前的邊城是美好的,翠翠與祖父在臨溪的白塔下渡船,無拘無束的生活,而儺送則與他的大哥在端午節上捉鴨子,他們過著如童話般美好的生活。

  可一切,都隨著時間而變化,祖父去世,大老也離開了人間,正是這種種因素,導致翠翠與儺送無法真正生活在一起,可也正是這一切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才能更加震撼人心,這難道不是悲劇中的美嗎?

  而儺送去流浪卻也正是情理之中,是因為他與大老相比較導致大老南下,間接導致大老死亡,他對於大老是愧疚的,他確實十分喜歡翠翠,可這也同時是他的內心十分糾結,惟有出去,離開這裡,才有可能洗刷這份愧疚,如若不離開,兩人反而會因為大佬而無法真正幸福,作者並未點明結尾,儺送是否會回來,留下一個謎,使人遐想,“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不正是悲劇中的美嗎?

  翠翠的愛是超越世俗的,不求於名利,可這如此接近於自然的愛,卻無法真正收穫結果,她是十分喜歡二老的,可她並未去爭取,她所做的只是等待,他的祖父為她爭取,可鬧出了誤會,間接導致祖父的死亡,可這也更加堅定她自己“等”的決心,無人再會幫她,她的“等”也不知等來的是“幸福”或是“孤獨”,這純真、自然的愛令人悲傷,卻也令世俗中的人震驚,原來還有這麼美的愛!這不是悲中的美嗎?

  每一個故事都有結尾,而對於《邊城》,或許以悲結尾,才會更好吧,令人驚歎於美好,更驚歎於美好的破碎,悲劇的美,才令人更加深刻。

  《邊城》讀後感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著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著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裡。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著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著,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著,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裡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著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裡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範文800字

  作為一個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女子,我特別嚮往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最近拜讀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大師筆下那個小小的邊城水鄉讓我迷戀不已。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愛情,可是愛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緻。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艱辛的。大師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讀完全文,我就開始嚮往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還有那升起在舊村莊上的青炊煙。

  這一切,構成一幅年代久遠的畫,在我的想象裡千遍萬遍地被描摹。在那片遊離世外的土地上,時間彷彿是靜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歌聲悠揚清亮,老爺爺慈祥又寬厚,船伕們浪漫又豪爽,就連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著詩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褻瀆。大師用他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卻也讓我們產生對生命的悲憫,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嚮往《邊城》裡那些淳樸善良的鄉親們。翠翠和祖父去看龍舟比賽,當地的龍頭大哥順順送他們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們過河不收渡船錢。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圍的鄉親都來幫忙。他們雖然生活很清苦,卻能夠互相幫助,像一家人一樣生活在那個偏僻的小鎮。

  相比之下,我們每天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人與人之間人情淡漠,有時候,甚至鄰居之間都互不相識。這不得不讓人遺憾。

  我希望,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每一個人都有寧靜的理想,人與人之間沒有私心,愛護著我們生存的環境,彼此互幫互助,共同建造一個家一樣的世界。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像《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關於《邊城》的讀書心得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裡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著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著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裡行間飄散著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著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