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實驗題方法與易錯點分析

  中考化學來來去去就是那幾個題型,只要把易錯點搞定了分數就能提上去,那麼對應的策略你想了解嗎?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中考化學易錯點分析

  易錯點一:走進化學實驗

  易錯點:

  滴管的使用、液體的傾倒、酒精燈的使用、藥品的取用與加熱,同學們在操作時往往顧及不全,導致操作時失誤較多。

  【例1】小明同學用調節好的托盤天平稱量10.5g氯化鈉固體,在稱量過程中,發現指標稍微向分度盤中線的左側偏斜,為了使天平平衡,此時他應該

  *** ***

  A.減少藥品

  B.新增砝碼

  C.移動遊碼

  D.調節天平平衡螺母

  【解析】天平、量筒的使用及誤差分析是學生的易錯題。對天平有兩個主要操作,一是稱量末知質量的藥品,一般是調節平衡後,通過加減砝碼或移動遊碼來調節天平平衡;二是稱量固定質量的藥品,一般是天平調節平衡後,在天平右盤加上所需的砝碼,將遊碼移動到固定位置後,通過加減藥品來調節天平的平衡。本題是要稱量10.5g氯化鈉固體,是稱量固定質量的藥品,新增砝碼和移動遊碼所稱的質量就不是10.5g了,所以B、D是錯誤的;平衡螺母的調節是在稱量前調節的,稱量過程中不能移動,故D錯。

  易錯點二:質量守恆定律

  易錯點:

  在對質量守恆定律應用時,常出現以下錯誤:對質量守恆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常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守恆定律的應用範圍是化學反應,有些同學卻用來解釋一些物理變化;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應用質量守恆定律解釋時,認為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因此,在對質量守恆定律的應用時,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不能片面強調某一點。

  【例2】下列對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因為“質量守恆”,所以煤燃燒後產生的煤渣質量一定和反應前煤的質量相等

  B.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後,生成物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

  C.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後,質量等於200g,這符合質量守恆定律

  D.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了10水

  正確答案:D

  易錯點三:原子的結構

  易錯點:

  原子結構中各粒子之間的關係不明確。

  原子是由原子核、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在原子中存在如下關係: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每個原子只有一個原子核,並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例3】下列關於原子結構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構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質子

  B.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

  C.核電荷數一定等於質子數或核外電子數

  D.任何原子中的質子數都等於中子數

  易錯透視:對知識把握不準,不能確定原子的構成而錯選A;沒有想到有的氫原子沒有中子而漏選B;原子、離子知識相混淆,認為核外電子數得失了,沒有看清該題是關於原子的結構而錯選C;認為原子中質子數一定等於中子數等於而漏選D.

  解析:原子核中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氫原子的原子核內就沒有中子,只有質子,即構成原子核必不可少的粒子是質子,故A正確,B錯誤;在同一原子中,核電荷數一定等於質子數或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於中子數,故C正確,D不正確。

  易錯點四:元素

  易錯點:

  元素概念的理解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即元素的種類是由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決定,不同種元素核電荷數不同,核內質子數也不同。

  【例4】下列關於元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同種原子的統稱叫元素

  B.同種元素的原子結構和質量完全相同

  C.元素的種類取決於該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數

  D.不同種元素的根本區別是核內質子數不同

  【解析】錯因會診錯選A是因為對同種元素與同類元素不能區分;對元素概念的涵義不明確而錯選B;因在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核電荷數,沒有想到核外電子不穩定,在化學變化中是可變的而錯選C.

  易錯點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易錯點:

  在“CO2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試液變為紅色的反應中,很多同學不明白其中的反應過程,誤認為是CO2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例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二氧化碳氣體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

  B.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氣體一定是CO2氣體

  C.充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蓋好玻璃片後應正放在桌面上

  D.乾冰就是二氧化碳

  【解析】錯因會診錯選A是因為只從現象,而沒有考慮到石蕊變色的本質;因二氧化碳氣體既不燃燒也不支援燃燒故認為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而錯選B;錯選D是因為只想到二冰就是二氧化碳。

  A錯的原因是:二氧化碳跟水反應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B錯的原因是:認為只有二氧化碳氣體能滅火;D只有固體二氧化碳才能叫乾冰,液態或氣態的二氧化碳都不能叫乾冰,所以只能說乾冰是固體二氧化碳;C中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的大,符合題意。

  易錯點六:二氧化碳製取的研究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中的一種重要物質,一直是考查的重點,同學們在學習中易對二氧化碳的製法產生一些錯誤的認識,現對同學們在學習中產生的誤區進行剖析。

  實驗室製取氣體的思路與方法

  實驗室製備氣體應從發生裝置、收集裝置、氣體貯存三個方面考慮。

  1.製取氣體的原理:

  實驗室製取氣體選擇藥品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則;①科學性,必須能通過化學反應制取所需氣體。②反應條件不能太苛刻,反應速度要適中,便於實驗室操作,且也比較容易收集。③價格要便宜

  2.製取氣體的裝置:

  根據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所需的條件選擇氣體的發生裝置。如:***1***藥品狀態為固-固,且反應需要加熱的,可選擇實驗室用加熱高錳酸鉀製氧氣的方法制取。***2***藥品狀態為固-液,且反應在常溫下進行的,可選擇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制取。

  易錯點七:化學式與化合價

  易錯點:化合價

  化合價是物質構成化學的重點內容,它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分化點。很多學生在標寫化合價、根據化合價求化學式以及求化合物中加點元素化合價時出現各式各樣的錯誤。現對同學們在出現的易錯題進行分析,以供同學們學習之用。

  【例6】為了防止傳染病疫情發生,必須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地區進行環境消毒,下列有關常用的消毒劑及對應的化學用語表示正確的是*** ***

  A.Cl2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

  B.氧化鈣中鈣元素的化合價為Ca2+

  C.過氧化氫***H2O2***中,氧元素為-1價

  D.漂白精有效成份次氯酸鈉***NaClO***中,氯元素為-1價

  易錯點八:化學實驗現象要牢記

  易錯點:

  同學們常將描述現象與得出的結論相混淆。在觀察現象時往往只考慮變化後的現象,不考慮變化時的現象和變化前的現象,描述現象時往往以結論代替現象。現象是能看到、能感覺到的,而生成的物質是什麼,是看不到的。

  【例7】下列對於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的描述錯誤的是*** ***

  A.燃燒時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燒時產生黑煙,放出熱量

  C.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明亮

  D.吹滅後有一股白煙冒出

  [錯因會診]對現象和結論不能區分亂猜答案而錯選B、C、D.

  【解析】“蠟燭燃燒,放熱,生成可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有水霧”,這是描述蠟燭燃燒時的現象。若改為“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則為實驗結論。結論往往由現象推出,二者不可混淆。

  易錯點九: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1.化學方程式不正確就進行計算了,主要是配平時出現的一些錯誤,避免出錯的方法是寫好化學方程式後,一定要養成檢查的習慣。

  2.相對分子質量總和計算不正確,化學式前的化學計量數沒有代入計算。

  3.把含雜質物質的質量或體積直接應用在化學方程式計算上,避免出錯應牢記化學方程式計算是純物質的質量計算,因此計算時應根據質量分數和雜質的量求出純淨物的質量,把體積乘以密度換算成質量,才能進行計算。

  4.審題不清、不會分析實驗資料和圖形、計算格式不準確、單位錯誤等等,避免出錯的方法平時加強訓練,嚴格按解題格式進行,要學會審題、學會對實驗資料的處理和分析,看懂圖形所表示的含義。

  易錯點十: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

  易錯點:

  煤的乾餾就是將煤置於隔絕空氣的密閉煉焦爐內加熱,隨著溫度的升高,煤中有機物逐漸分解,得到氣態的焦爐氣、液態的煤焦油和固態的焦炭,揮發性的產物中有許多重要化學品並獲得重要應用。石油的分餾就是利用原油液體混合物中各種組分的沸點不同這一性質,使沸點低的先氣化,沸點高的後氣化,這樣經過連續加熱和冷凝,可以把石油分成不同沸點蒸餾產物。因此煤的乾餾過程屬於物理變化,而石油的分餾屬於化學變化。

  【例8】下列變化是化學變化的有*** ***

  A.石油蒸餾

  B.煤乾餾

  C.乾冰昇華

  D.煤燃燒

  【解析】錯因會診對石油蒸餾的實質不明白,從而誤認為石油蒸餾是物理變化;錯選C是對乾冰昇華的過程不瞭解而造成的。

  解析石油蒸餾是利用石油中各物質的沸點不同的分離,是物理變化;乾冰昇華是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吸收熱量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是物理變化;煤乾餾是煤在隔絕空氣條件下分解生成了其他物質,屬於化學變化。

  實驗題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

  學習方法:

  1、重視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老師講授化學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課本大多數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都是通過實驗求得和論證的。通過實驗有助於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

  2、認真觀察和思考老師的課堂演示實驗。

  因為化學實驗都是通過現象反映其本質的,只有正確地觀察和分析才能來驗證和探索有關問題,從而達到實驗目的。

  3、不要袖手旁觀。

  實驗中要勤于思考、多問、多想分析實驗發生的現象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獨立實驗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4、掌握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並能解答一些實驗問題。要做到理解基本操作原理,要能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正確的操作順序並能根據實驗裝置圖,解答實驗所提出的問題。

  解題技巧:

  首先,思考問題的順序

  1、圍繞主要問題思考。例如:選擇適當的實驗路線、方法;所用藥品、儀器簡單易得;實驗過程快速、安全;實驗現象明顯。

  2、思考有關物質的製備、淨化、吸收和存放等有關問題。例如:製取在空氣中易水解的物質***如AL2S3、ALCL3、MG3N2等***及易受潮的物質時,往往在裝置末端再接一個乾燥裝置,以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

  3、思考實驗的種類及如何合理地組裝儀器,並將實驗與課本實驗比較、聯絡。例如:涉及到氣體的製取和處理時,實驗的操作程式及裝置的連線順序大體可概括為:氣體發生→除雜質→乾燥→主體實驗→尾氣處理。

  其次,儀器連線的順序

  1、所用儀器是否恰當,所給儀器是全用還是選用。

  2、儀器是否齊全。例如:制有毒氣體及涉及有毒氣體的實驗是否有尾氣的吸收裝置。

  3、安裝順序是否合理。例如:是否遵循“自上而下,從左到右”;氣體淨化裝置中不應先乾燥,後又經過水溶液洗氣。

  4、儀器間連線順序是否正確。例如:洗氣時“進氣管長,出氣管短”;乾燥管除雜質時“大進小出”等。

  最後,實驗操作的順序

  1、連線儀器。按“氣體發生→除雜質→乾燥→主體實驗→尾氣處理”的順序連線好實驗儀器。

  2、檢查氣密性。在整套儀器連線完畢後,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後裝入藥品。檢查氣密性的方法要依裝置而定。

  3、裝藥品進行實驗操作。

  例題:在實驗室裡製氧氣時常用氯酸鉀作原料,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根據催化劑的含義,二氧化錳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不發生改變。試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二氧化錳在氯酸鉀分解前後的質量不變,並說明實驗程式和主要操作步驟。

  解析:要證明二氧化錳在氯酸鉀分解前後質量不變,就必須測定兩個質量,一個是加到反應器中的二氧化錳的質量,另一個是反應後剩餘固體中的二氧化錳的質量。

  加到反應器中的MnO2的質量可以在加入前測得,而反應後的質量,必須從反應後剩餘固體中將MnO2分離出來才能測得。因此,整個實驗便以如何解決MnO2的分離為實驗目的。

  根據學過的知識,MnO2不溶於水,而KCL溶於水,由此可應用溶解過濾的方法將它們分離開。

  ***1***用天平稱量w1g KCLO3和w2g MnO2,混合均勻,放入大試管中;

  ***2***組裝成製氧氣的裝置,加熱,至不再有氣體放出為止;

  ***3***待大試管冷卻後將剩餘固體取出放入一小燒杯中,加水攪拌使KCL溶解;

  ***4***取一張濾紙對摺後剪去多餘部分,稱量其質量為w3;

  ***5***用該濾紙做成過濾器,過濾***3***製成的液體,全部過濾完後,再用清水洗滌不溶物;

  ***6***取下濾紙,小心乾燥後稱量,濾紙連同濾紙上濾出的不溶物的質量共為w4;

  ***7***將濾液蒸乾稱量其質量為w5;

  ***8***將收集到的氧氣換算成質量為w6;

  ***9***比較各質量之間的關係,若w5+w6=w1,w4-w3=w2,則證明氯酸鉀分解前後MnO2的質量沒有改變。

  注意:本題是較簡單的實驗設計,但也需要全面考慮。通過只要證明w4-w3=w2即認為任務完成,但由於沒有驗證溶質和濾渣的性質,有必要從質量守恆的角度證明濾渣確實為MnO2。事實上可能有誤差,即可能是w4-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