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中學物理解題技巧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同時更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很多同學都感到學好物理特別難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物理難,化學繁,數學作業做不完。"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物理學習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一、理清概念 切勿混淆

  物理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用詞上很有講究。初學時,一定要將這些概念弄清,不然便會給將來的解題埋下隱患。

  例如:f=μN這一公式只適用於滑動摩擦力或最大靜摩擦力,對純粹的靜摩擦力並不適用;勻加速直線運動所匯出的一些比例式,必須在初速為零的條件下才能運用;在答題時要適時地對“牛頓第三定律”加以引用等等。這些細節在解題時都要加以注意。

  另外,對諸如 “第2s初”、“第2s末”、“第2s內”、“2s內”這類看似相近卻意義不同的詞語,務必要徹底搞清,做題時也要睜大眼睛看清楚,否則就會屢屢犯錯。

  還必須注意的是,對某些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深刻,不能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否則便會給將來的解題埋下隱患。下面給出一例:

  例1:一根質量為m、長度為L的均勻木料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料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現用水平力F推木料,當木料推出桌面的部分長為L/3時,桌面對它的摩擦力f的大小為多少?

  分析與解答:對本題常有同學認為,因為有L/3長度木料在桌外,所以木料對桌面的壓力變為原來的2/3,即N=2/3mg,從而摩擦力f=μN=2/3μmg。這就犯了嚴重的概念性錯誤。其實,既然木料***包括伸出桌面的那L/3木料***作為一個整體存在,它處在豎直方向上受力平衡的狀態,就必定有N=mg,即摩擦力f=μmg。

  簡評:最簡單的問題,若對所引用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就會找不到正確的解題方向。

  二、熟記公式 靈活運用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能迅速而簡便地解題,沒有爛熟於心的公式自然是辦不到的。打個比方:如果把各種各樣的題目比作一幢幢不同的高樓,那麼一條條的公式就好比是磚塊。造樓、即解題的方法自然成千上萬,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本質無非就是將一塊快的磚堆砌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熟記公式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最最基本的。

  那麼,僅僅將公式背出便萬事大吉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裡找出最佳的解題方法,還要學會靈活地運用公式。且看下面一個例子:

  例2: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加速度為2m/s2,第1s內的位移是2m,求第3s內的位移。

  解法一 由s=v0t=1/2at2可知:

  v0=s/t-1/2at=2/1-1/2×2×1=1m/s

  即有 sⅢ=s3-s2=v0t3+1/2at32-***v0t2+1/2at22***

  =1×3+1/2×2×32-***1×2+1/2×2×22***=6m

  解法二 運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中的計算加速度公式求解,即

  a=***sⅢ-sⅠ***/2T2,

  即得 sⅢ=2aT2+s1=2×2×12+2=6m

  比較可得,解法二較解法一來得簡便,主要是選擇了更為恰當的公式。這在實際應用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見,如何靈活地運用公式對解題的速度大有影響。而我以為,提高此類技巧的主要方法還是得做一些針對性較強的題目。熟能生巧,只有這樣,才能在解題時加快速度。

  三、分類討論 勿忘檢驗

  “分類討論”和“檢驗”在物理學習中是比較重要的思想方法。如何全面地考慮問題,在解題時做到既不遺漏答案,又能準確地把不合實際的答案刪去,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技能。

  例3:A、B兩質點的質量分別為mA=3kg、mB=2kg,A質點靜止,B質點有向右的初速v0=10m/s***如右圖***。A、B分別受恆力FA及FB作用,FA及FB的大小均為6N,發向與v0在同一直線上。則經過多少時間t後,A、B兩質點的位移相等?

  分析:本題中的FA、FB的大小雖然已經確定了,但其方向並未完全確定,因此要進行全面的討論,不能想當然地認為FA、FB與v0的方向是一致的。這樣就會漏解。本題可先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兩個質點的加速度,再根據位移公式求出它們的位移,最後分別討論FA、FB與v0同向反向的四種情況,逐一求得其解。

  解:略。

  例4:氣球連同下掛的重物質量一共24kg,由地面開始以0.5m/s的速度勻速上升6分鐘後,氣球下掛的質量4kg的重物從氣球上脫落。求重物脫落後4s末與8s末時,

  ***1*** 氣球離地面的高度

  ***2*** 重物與氣球的距離

  分析與解答:本題有兩個研究物件,全題可分為三個階段來討論:第一階段是重物與氣球一起勻速上升6min,第二階段是重物脫離氣球后柞豎直上拋運動,第三階段是重物脫離氣球后氣球獲得恆定加速度,做初速不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上升***。這裡特別要注意地是,重物脫離氣球瞬間,重物與氣球都具有0.5m/s的加速度。

  ***1***設氣球質量為M,重物質量為m,重物脫離氣球后氣球獲得的加速度為a。根據題意,應有 mg=Ma

  即有 a=m/M×g=4/20×10=2m/s2

  設前6min,物體與氣球一共上升的高度為h,則有

  h= v0t0=0.5×60×6=180m

  設重物脫離氣球后的4s末、8s末,氣球分別又上升的高度分別為h1與h2

  h1= v0t1+1/2at12=0.5×4+1/2×2×42=18m

  h2= v0t2+1/2at22=0.5×8+1/2×2×82=68m

  則4s末,氣球離地面的高度

  H1=h+ h1=180+18=198m

  8s末,氣球離地面的高度

  H2= h+ h2=180+68=248m

  ***2***離氣球后的4s末、8s末,重物離開脫離氣球處的高度分別為h1’、h2’,有

  h1’= v0t1-1/2gt12=0.5×4-1/2×10×42=-78m

  h2’= v0t2-1/2gt22=0.5×8-1/2×10×82=-316m

  上兩式中,以重物脫離氣球時的初速度v0為正方向***豎直向上***,故h’<0表示重物的位置在脫離氣球時位置的正下方。︱h1’︱h=180m,則說明在8s末以前,重物就已落回地面。因此,4s末重物與氣球的距離

  H1’= h1+︱h1’︱=18+78=96m

  8s末重物與氣球的距離

  H2’ = h2+h=68+180=248m

  本題若對h2’不加以檢驗,就會得出

  H2’= h2+︱h2’︱=68+316=384m

  ***即落到地面以下136m***的荒謬結論。可見,對習題的答案,一定要根據題意進行檢驗,切不可抱有解出“答案”就算數的態度。在實際工作中,對結論的認真檢驗,應是必不可少的極其重要的一步,這一習慣應在學生時代就養成。

  四、善於歸納 總結經驗

  歸納、總結,是對知識的一種整理,極為重要,決非有些同學所認為的浪費時間。在我看來,這主要可從三方面著手:

  1***典型例題

  對典型例題的整理有利於在碰到類似題目時更快捷的解答,而這並不是投機取巧。或許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在這學期以來的眾多測驗考試中,有不少題目都似曾相識,解法也幾乎相同。可見,這類題目的出現率很高,確有必要加以整理。如下面幾題,就很眼熟:

  例5:一物體自由下落,不計空氣阻力,落地前1秒內通過的位移是全程的16/25,則物體是從多高處落下的?

  例6:水滴從屋簷滴下,經過1.8米的窗子時用了0.2秒。求屋簷離窗子上端的距離。

  例7:用兩根繩系一重物,如右圖所示。若繩OA與天花板夾角θ保持不變,當用手拉住繩OB,使繩OB由水平逆時針轉向豎直過程中,OB繩所受拉力將如何變化?

  例8:有3牛、5牛和7牛三個共點力,它們的合力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是多少牛?

  例9:如左圖所示,幾個不同傾角的光滑斜面,有共同的底邊a,頂點在同一豎直面上。若使一物體***可看成質點***從不同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下滑,則所用時間最短的斜面,其傾角為*** ***

  ***A***300 ***B***450 ***C***600 ***D***750

  0:某人在地面最多能舉起質量為60kg的槓鈴,現在運動的升降機裡他最多卻能舉起質量是80kg的槓鈴,問升降機在做什麼運動?其加速度大小如何?若他最多隻能舉起48kg的槓鈴,情況又如何?

  例11:質量為2千克的物體,受到4個力的作用而靜止。撤去其中兩個力後,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1米/秒2,方向正東。則這兩個力的合力是幾牛?方向如何?

  ……

  諸如此類的題目還有很多。我想,若能對這類題目的一般解法瞭如指掌,那麼,在解此類題目時不僅不會出錯,還能大大加快速度,何樂而不為呢?

  2***解題方法

  在具體解某道題目時,往往都會有一種指導性的思想方法。如力學中的整體分析、區域性分析、兩者結合等,都屬於巧取研究物件的幾種方法。又如上文提到的分類討論、檢驗,也屬解題方法。但適用面廣,更為常用。

  在我看來,在總結時將各種解題方法列出,認真體會並熟練掌握,對解題定會大有裨益,不妨一試。

  3***注意事項

  這一點因人而異,可把重點放在“錯題集”或是概念的理解上,主要是對自己的薄弱環節“補補課”,整理出一些自己容易犯錯的知識點,進行加工。但需要加以提醒的是,沒有必要在考試前去攻一些複雜的難題,太費時間,效果也不明顯。我覺得,等到時間充裕時再對這類題目細細斟酌,效果會更好些。

  以上便是我對解物理題目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