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睡前的成語故事

  成語中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很多成語中都蘊含著一個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聖人”。然而孔子認為:“餘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問:‘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知禮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後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很多,憑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問題很簡單,以他的地位或學問應該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並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於服氣了。

  安居樂業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髮、白鬍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為“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為他耳朵特別大,所以名“耳”。老子的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諸侯爭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

  《道德經》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道德經》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計,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她更多的是為大國,比如《道德經》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然後接下來有好幾張都是為大國。《道德經》不僅談小國、更多的是談大國。小國、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老子是這樣給“小國寡民”提供的方案: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國家首先要珍視人民,這樣有人民不是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是被武裝起來去打仗,這樣子的話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因為沒有人要遠走他鄉去避難,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生產到多到沒有地方要陳放它。因為沒人用它去打仗與消耗它。讓百姓恢復天真善良的純樸本性。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風俗,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生戰爭與摩擦。

  安步當車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叫顏黜的人。齊宣王在召他進宮的時候。顏黜走到殿前的階梯時,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往前走了。宣王見了很奇怪,就說:“顏黜,過來吧!”顏黜聽到後,不僅一動未動反而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他的大臣對顏黜嚷到:“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怎麼可以讓大王過去呢?”顏黜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齊宣王很生氣的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黜馬上接著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黜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下過這樣兩道命令:‘誰敢在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為萬戶侯。'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裡,我保證您有肉吃,有車乘,衣著華麗。”

  顏黜卻辭謝說:“玉,原來產于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顏黜說完,就告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