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學匯入新課的方法總結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提高高中生物教學質量,如何匯入新課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物教學匯入新課的方法

  1.通過複習舊知識的方式匯入新課。

  從舊知識匯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匯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絡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願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通過複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匯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匯入新課。

  採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樑。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匯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 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麼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麼物質?這種匯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蔔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並說明兩個蘿蔔條為什麼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 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匯入新課,啟發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通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匯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複幾次後,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小學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麼呢?稍停後,接著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週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匯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後,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後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大家都靜坐在教室裡,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麼不會疲勞呢?……從而匯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採取什麼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著問:“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5.用生物學史或生物學家的故事匯入新課。

  生物科學史知識是中學生物教學內容之一。教學中,適當介紹一些生物學史或科學家的傳聞逸事,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特別是在講述一些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或現象時,最宜採用這種方法。如在學習“細胞”一節之前,先簡介細胞的發現史: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發現軟木是由許多蜂巢狀的“小室”構成的,他給這個“小室”起名叫做“細胞”。從此,“細胞”一詞便誕生了。其實這個“小室”是死去的軟木細胞的細胞壁,只是細胞的一部分。那麼,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是怎樣的結構呢?這就是今天要講的問題,於是引入新課。

  6. 用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發問形式,是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節的設定和安排都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只要認真研究教材,通過提問同樣可以匯入新課。如在講到“組織和器官”時,我先提問學生:“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麼?”接著問:“微小的細胞是怎樣構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植物體的呢?”學生處於積極思維狀態。片刻後,我告訴學生:由細胞構成植物體,先要形成組織,進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構成植物體。那麼,細胞又是怎樣構成組織和器官的呢?進而轉入新課。

  7.利用“動動腦”匯入新課。

  新教材中,每節課的後面,都設有與過去教材中的複習題類似的“動動腦”這個欄目,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緊扣教材,與日常生活聯絡密切的問題,只要學生積極思維,一般均能口頭答出來。儘管這是課後的習題,但有的題目也可在上新課前提出來作為創設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從而為這節課的成功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如講到“莖的結構”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學本節課文後“動動腦”中的第一題“在暴風雨中,有時大樹會被連根拔起,而樹幹卻很難被拆斷,這是什麼原因?”學生比較熟悉這種現象,但要明確回答出來,必須在學完“莖的結構”之後,學生思索一會後,不少人回答“這是因為樹幹粗大而堅硬”,我接著說:“樹幹的莖為什麼堅硬,而小草的莖又為什麼柔軟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得從“莖的結構”中去找,由此匯入新課。

  8.利用插圖匯入新課。

  新教材中,從總體設計到具體內容的安排都體現了新穎活潑、圖文並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圖,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圖若干幅,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這些圖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簡明化的圖形匯入新課,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學習也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例如,在講到“花的結構”這部分時,因時令已進入深秋,鮮花少,不宜運用實物教學,而這部分的知識又很重要,怎麼辦?我選擇了課本封面的“金茶花”圖匯入新課。一上課,我對著這幅圖問:你們知道這兩朵花的結構嗎?學生每節生物課都接觸到這幅圖,卻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現在又提出這個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我乘勢指出:這節課我們就一同來學習“花的結構”方面的知識。

  9. 利用創設情境的方法匯入新課,激發學生情感。

  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愉快的情緒。學生一進入情境,就會與畫面,老師的語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起來必然有興趣。教師利用圖畫、音樂、幻燈、電視、錄音等手段作為導言,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情境,激發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如在講“生存鬥爭”一節時,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島的春天”彩圖等,然後再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是蛇島的春天,滿山春色,鳥語花香,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但是,你們沒想到吧?在這百花盛開的密林裡卻存在著殘酷的鬥爭。”然後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地分析這裡的動植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揭示出蛇島上存在的鬥爭現象。或者放一段動物世界錄影作為導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10.利用類比匯入新課。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生活在生態系統中,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絡的,同一類群中的生物往往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之處,通過類比,重現“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聯想,就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在講授植物類群中的蕨類植物時,就可以採用與苔鮮植物類比的方法進行,苔鮮有莖葉的分化,但沒有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蕨類植物的莖葉有機械組織和輸導組織,苔鮮植物沒有真根而蕨類植物有真根等。這樣通過聯想類比使學生獲取新知識,比平鋪直敘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此外,還可以通過典故、諺語、仿生學、廣告詞等知識匯入新課。總之,靈活多樣的導課方法,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所不可缺少的。至於選擇何種方法,應根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可接受性來確定。採用的方法要恰當、貼切,並能體現教材的科學性和思想性。不能一味迎合學生的好奇心心理,而脫離教學要求。我想,只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生物課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