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作文萬能素材集錦

  高考作文如何準確地界定與把握命題者的正確意圖和話題本身的意義指向,又如何在文章中準確地呈現出來,將大體決定全文的成敗。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高考語文作文萬能素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

  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胡適被稱為“胡博士”,他一生共獲得35個榮譽博士頭銜,中外罕見。胡適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可以做一總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真做事,嚴肅做人。”蔣介石評價胡適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這是頗值得玩味的。胡適先生著述豐厚,在哲學、文化研究成果方面值得後人研究、借鑑的東西很多,他的墓誌銘由臺灣著名學者毛子水撰文,具體如下:“這個為學術和文化的進步,為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為民族的尊榮,為人類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殫精勞神以致身死的人,現在在這裡安息了!我們相信形骸終要化滅,陵谷也會變易,但現在墓中這位哲人所給予世界的光明,將永遠存在。”

  2010年,在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之際,北大設立了“胡適人文講座”,以此歡迎胡適先生“回家”,但是,以胡適名義冠名的講座,能在多大程度上承續他的人文情懷,傳播他的自由理念,並契合時代精神,從而真正請回胡適一代人所代表的精神、氣質和操守,尚需觀察。

  多維解讀

  1.寬容的價值

  胡適代表的正是“五四”海納百川、相容幷包且帶有一點兒浪漫色彩的人文精神,足見在思想世界中,自由、人權、民主這些概念是不分地域的;在人性的領域中,寬容和尊重這些價值也是穿越時空的,它們共同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信賴、幫助和感念,從而設定了人類文明的高度道德規範。

  2.有人味的社會

  “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造就有人味的社會”是胡適一生的民主訴求,也是“美麗中國”應有的人文內涵。法國哲人伏爾泰說得最好,“你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贊成,但是我要拼命力爭你有說這話的權利。”這是多麼有人味的容忍態度!自己要爭自由,同時還得承認別人也應該享受同等的自由,這便是容忍。容忍,既是個人品德,也是政治德行。人與人之間的寬容,是有人味的體現;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寬容,則是社會文明的標誌。胡適的時代已遠,胡適的墓木已拱,但自由、民主與科學這些理想的內涵意義與落實途徑,始終有待思索實踐。

  【適用話題】

  寬容、自由、迴歸、別樣的輝煌、有人味的社會……

  二

  馮友蘭——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制

  1939年前後,陳立夫以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身份三度訓令西南聯大必須遵守教育部新規定,聯大教務會議決定致函抗辯。抗辯函的執筆者即馮友蘭先生,馮教授說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視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厭其詳,但准此以往則大學將直等於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竊有未喻。” 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雄文,為學者立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境界,而馮友蘭的這篇雄文,則被後人贊為銘刻了一所大學“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制”的光榮品質。其另一雄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被公認為最能彰顯西南聯大的精神及其特殊歷史意義。碑文有言:“聯合大學以其相容幷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 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學術自由精神在當今學術界卻日漸消逝了。

  然而,在20世紀的學者中,受到見諸文字批判最多的也是馮友蘭;談起20世紀的中國哲學,唯一繞不過去的人還是馮友蘭。一個事實是,外國人因有馮友蘭而知中國哲學。李慎之曾經評價說,馮友蘭是一位可超而不可越的人。只有站在他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就如坎坷動盪的近代中國的命運一樣,馮友蘭的一生,坎坷與矛盾並生,苦難與責任共存。馮友蘭開始寫《中國哲學史新編》時已80多歲,年老多病,“耳目喪其聰明,為書幾不成字”,150多萬字的著作,一字一句,全由老人口述,助手筆錄而成。他的最後15年,一切都圍繞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寫作中間多次生病住院,他甚至說,“現在治病,是因為書未寫完。等書寫完了,再生病就不必治了”。馮友蘭是拼著性命在寫這本他人生最後的大書。果然書成後4個月,他安然而去。

  ●多維解讀

  1.人生的作業

  古代先哲莊子曾經發出過“人生如白駒過隙”的感嘆,形容人生短暫。但是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則因人而異。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完成好人生的作業至關重要。馮友蘭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後15年,一切都圍繞著《中國哲學史新編》的寫作,拼著性命寫這本他人生最後的大書,實現了人生價值,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終極作業,含笑九泉。

  2. 學術自由和精神自由

  學術自由是學者治學精神自由的一種表現,提倡學者治學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者要以懷疑的精神建立學術批評的民間立場,要敢於對行政干預說“不”。面對國民政府的三度訓令,馮友蘭慷慨陳詞,執筆抗辯,其抗辯雄文被後人贊為銘刻了一所大學“力爭學術自由,反抗思想統制”的光榮品質,為學術自由樹立了典範。

  【適用話題】

  典範、精神自由、學術自由、老當益壯、站在巨人的肩上、活著的意義、人生的作業、要勇於說“不”……

  三

  梅汝璈——“孤寂”的大法官

  梅汝璈這位晚年“孤寂”的大法官,曾書寫過現代中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東京審判。 1946年3月19日,受命擔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的梅汝璈博士離開上海,遠赴東京。梅博士曾慷慨激昂地表示:“如今系法治時代,必須先審後斬。否則,我真要先斬他幾個,方雪我心頭之恨……對這些戰犯必予嚴懲,非如此,不能稍慰千百萬冤死的同胞。我既受國人之託,定將勉力依法行事,斷不使戰爭元凶逃脫法網!”梅汝璈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在這場歷時達兩年半之久、人類司法史上罕見的大規模審判中,受審的28名日本甲級戰犯受到了應有的懲處。這位慷慨激昂於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大法官,曾經的一席話至今在我們耳邊徘徊不去:“我不是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賬上。但是,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多維解讀

  1.正義之劍

  法理之劍舞“遠東”,梅汝璈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他代表中國人民參與的東京軍事法庭審判,不僅為中國人民贏得了正義,也對發展和維護國際的正常秩序起到了歷史性的作用。在中日釣魚島爭端愈演愈烈之時,我們需要另一把法理之劍再舞“遠東”。

  2.銘記歷史

  列寧說過,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那場如同硝煙一般逝去的歷史審判,讓中國人有了揚眉吐氣的機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梅大法官之言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適用話題】

  責任、諾言、正義、忘記與銘記、回望身後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