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文言文中常見固定結構

  文言文是語文的重點考查內容,你知道語文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見的固定結構嗎?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以為”、“以……為”

  文言中的“以為”,可以作為一個雙音節詞,和現代漢語的動詞“以為”、“認為”相當。如: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石塊來探求命名為“鐘山”的原因,還自以為得到了它的實情。

  然而,在更多的場合,“以為”卻是“以……為……”的緊縮,常見的有如下兩種情況。

  第一,在“……以為……”、“以……為……”句式中,“以”是介詞,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為”的狀語,此時的“……以為……”、“以……為……”相當於“用……做……”或“把……當作……”。如:

  2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老虎看見驢子,是個龐大的傢伙,把它當作神怪。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一定要把長安君當作人質,才肯出兵。

  4夫以銅為鑑,可正衣冠。***《新唐書·魏徵傳》***——把銅板當作鏡子,可使衣冠端莊。

  5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到了太子丹,用派荊軻行刺作為計策,這才招致禍患啊。

  第二,在“……以***之***為……”、“以……為……”句式中,“以”是動詞,“認為”的意思:“……為……”是主謂片語,作“以”的賓語。這種句式,相當於“認為***覺得***……怎麼樣”或“認為***覺得***……是……”。如:

  6***滿座賓客***以為妙絕。***《口技》***——***滿座的賓客***認為它***口技***奇妙極了。***按:“以為妙絕”,即“以***之***為妙絕”,原句省略“以”的賓語“之”。***

  :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問,是“有何”的倒裝。“何”是動詞“有”的前置賓語,“之”是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何……之有”可譯為“有什麼……呢”或

  “有什麼……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傳》***——這好比是把肉投給飢餓的老虎一樣,有什麼功效呢?

  2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於鄢》***——姜氏有什麼滿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宋國有什麼罪過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何……之有”式有時變化,壓縮為“何有”,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往往是對前文所敘述的內容,表示“有什麼……”的意思。如:

  5除君之惡,唯力是視,蒲人、狄人,餘何有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掉君王的敵人,瞧著力量去辦,我有什麼捨不得***殺***呢?

  有時,在“何……之有”的壓縮式“何有”的前邊加“於”字,或在後邊加“於”字,形成“於……何有”或“何有於……”的形式,這兩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基本相同,都可以用“對於……來說,又有什麼……呢?”的格式來對譯。如:

  6王曰:“六國之後君,吾不能封也。遠世之王,於我何有?”***《孔叢子》***——***陳***王說:“六國的後代,我是不能封他們為諸侯的。那些遠世的國君,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7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子貢通達事理,對於治理政事有什麼難處呢?

  8勞之不圖,報於何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沒有想盡什麼勞力,對報答來說,又有什麼呢?

  9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述而》***——孔子說:“口裡不說而心裡記住它,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對於我來說,又有什麼呢?”

  :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含有探問***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詞,可譯為“也”:“乎”字是疑問語氣詞,可譯作“嗎”。“乎”字與前面的“不亦”呼應,構成反問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現代漢語“不也……嗎”或“豈不也是……嗎”對譯。如: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孔子說:“學到了知識,再按一定的時間溫習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道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外內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五蠹》***——***他們***在國內外呼應配合幹壞事,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去對付強大的敵人,不也是很危險嗎?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遊》***——而彭祖是今天獨以長壽聞名於世,眾人要比彭祖,不也感到悲哀嗎?

  4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子魚論戰》***——***利用敵人在地形上***受困的機會向他們發動進攻,豈不是很好嗎?

  5若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淝水之戰》***——如果秦軍從淝水岸邊稍向後撤,使晉軍得以渡過淝水與秦軍決一勝負,這豈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