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識點彙總

  生物選擇題考察大家對基礎知識的紮實程度,所以總會有一些易混淆的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易混淆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1.類脂與脂類

  脂類:包括脂肪、固醇和類脂,因此脂類概念範圍大。

  類脂:脂類的一種,其概念的範圍小。

  2.纖維素、維生素與生物素

  纖維素: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為一般動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維生素: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人和動物缺乏維生素時,不能正常生長,併發生特異性病變——維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維生素的一種,肝、腎、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較多。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礦質元素、必需元素與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種元素,即C、H、O、N、P、S,大約佔原生質總量的97%。

  礦質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備下列條件:第一,由於該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長髮育發生障礙,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該元素則表現專一的缺乏症,而且這種缺乏症是可以預防和恢復的;第三,該元素在植物營養生理上應表現直接的效果,絕不是因土壤或培養基的物理、化學、微生物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間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體需要量少***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還包括Cl、Ni。

  4.還原糖與非還原糖

  還原糖: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還原性基團***遊離醛基或α-碳原子上連有羥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或班氏試劑共熱時產生磚紅色Cu2O沉澱。

  非還原糖:如蔗糖內沒有遊離的具有還原性的基團,因此叫作非還原糖。

  5.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與二苯胺試劑

  斐林試劑:用於鑑定組織中還原糖存在的試劑。很不穩定,故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時,再臨時配製,將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後立即使用。原理是還原糖的基團—CHO與Cu***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澱。

  雙縮脲試劑:用於鑑定組織中蛋白質存在的試劑。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時要分別加入。先加A液,造成鹼性的反應環境,再加B液,這樣蛋白質***實際上是指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在鹼性溶液中與Cu2+反應生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

  二苯胺試劑:用於鑑定DNA的試劑,與DNA混勻後,置於沸水中加熱5分鐘,冷卻後呈藍色。

  6.血紅蛋白與單細胞蛋白

  血紅蛋白:含鐵的複合蛋白的一種。是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運輸氧。

  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們通過發酵獲得大量的微生物菌體,這種微生物菌體就叫作單細胞蛋白。

  7.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μm的細微結構。

  8.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9.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充套件,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10.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玻璃紙等***。它往往只能讓小分子物質透過,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透過,透過的依據是分子或離子的大小。不具有選擇性,不是生物膜。

  選擇透過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生物膜。如細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質層。這些膜具有選擇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膜上具有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當細胞死亡後,膜的選擇透過性消失,說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說選擇透過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類半透膜。

  11.載體與運載體

  載體:指某些能傳遞能量或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如細胞膜上的載體。

  運載體:在遺傳工程中,用於把外源基因運入受體細胞的運輸工具,它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複製並穩定地儲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線;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

  12.中心體與中心粒

  中心體:動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種細胞器,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中心粒:組成中心體。細胞分裂間期,中心體的兩個中心粒各產生一個新的中心粒,因而細胞中有兩組中心粒,在細胞分裂中一組中心粒的位置不變,另一組中心粒移向細胞另一極。這兩組中心粒的周圍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13.細胞液與細胞內液

  細胞液:植物細胞液泡內的水狀液體,含有細胞代謝活動的產物,其成分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色素、生物鹼、無機鹽等。

  細胞內液:一般是指動物細胞內的液體,是相對細胞外液而言的。

  14.B細胞、漿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與記憶細胞

  B細胞、漿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B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體內流動,受到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可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記憶細胞能保持對抗原的記憶,當同一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漿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效應。

  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隨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內發育成T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體內流動,受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並釋放淋巴因子,加強有關細胞的作用來發揮免疫效應。記憶細胞則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應T細胞,進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

  15.原生生物與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體積微小、單細胞或群體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纖毛或偽足運動。如草履蟲、衣藻、變形蟲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它的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胞器較少,一般只有核糖體,如支原體、細菌、藍藻和放線菌等。

  16.細胞分裂、細胞分化與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分裂:指細胞繁殖子代細胞的過程。單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個體,多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的細胞。

  細胞分化:指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後代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產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是細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結果細胞數目並沒有增加。細胞分裂是細胞分化的基礎,生物體的生長髮育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胞的全能性: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種特性稱之。但在生物體內細胞並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17.脫分化與再分化

  脫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植物細胞的脫分化,或者叫作去分化。

  再分化:脫分化產生的愈傷組織繼續進行培養,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這個過程叫作再分化。

  18.細胞株與細胞系

  細胞株:動物細胞培養中,原代培養的細胞一般傳10代左右就不容易傳下去了,細胞的生長就會出現停滯,大部分細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極少數的細胞能夠度過“危機”而繼續傳下去,這些存活的細胞一般能夠傳40-50代,這種傳代細胞叫作細胞株。

  細胞系:細胞株細胞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當細胞株傳至50代以後又會出現“危機”,不能再傳下去。但是有部分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並且帶有癌變的特點,有可能在培養條件下無限制地傳下去,這種傳代細胞稱為細胞系。

  19.滲透與擴散

  擴散:一般是指自由擴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質的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自由運動,如CO2、O2、H2O、膽固醇、甘油等物質。這種運動是自發的,不需要外界對它做功***不耗能的***。

  滲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是擴散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可以說是自由擴散,又可以說是滲透。而CO2、O2等物質的擴散只能是自由擴散而不能稱為滲透。

  20.蒸餾、蒸發與蒸騰作用

  蒸餾:把液體混合物加熱沸騰,使其中沸點低的組分首先變成蒸汽,再冷凝成液體,以與其他組分分離或除去所含雜質。

  蒸發:液體表面緩慢地轉化成氣體。

  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這就是蒸騰作用。

  二

  21.層析液與解離液

  層析液:用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所用的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這樣,幾分鐘以後,葉綠體中的色素就在擴散的過程中分離開來。

  解離液:解離就是用藥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該藥液稱解離液,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所用的解離液是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的1:1混合液。

  22.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與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標,通常以每小時每平方分米葉面積吸收CO2毫克數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積的有機物所含能量,佔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徑有延長光合時間、增加光合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與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徑有光照強弱的控制,CO2的供應,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23.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中的有機物在細胞中經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CO2或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也叫細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型別,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出CO2和H2O,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通常講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型別。一般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24.原代培養與傳代培養

  原代培養:在動物細胞培養中,將動物的組織取出來後,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後配製成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浮液,再將該細胞懸浮液放入培養瓶中,在培養瓶中培養。這個過程稱為原代培養。也有人把第1代細胞的培養與傳10代以內的細胞培養統稱為原代培養。

  傳代培養:細胞在培養瓶中貼壁生長。隨著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製成細胞懸浮液,分裝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養瓶中培養,這稱為傳代培養。

  25.初級代謝產物與次級代謝產物

  初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類、維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細胞中,初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基本相同。

  次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複雜、對該微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並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它們可能積累在細胞內,也可能排到外環境中。

  26.生長素、生長激素、生長因子與秋水仙素

  生長素:一種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細胞伸長***等作用。

  生長激素:一種人或動物的激素。由腦垂體前葉分泌,是一種蛋白質,具有促進人或動物生長的作用。

  生長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機物。主要是維生素、氨基酸和鹼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類營養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質,如酵母膏、蛋白腖、動植物組織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種從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來的生物鹼,能誘發基因突變,在細胞有絲分裂時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27.雌激素、孕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子的生成,激發和維持雌性的第二性徵和正常的性週期。對機體代謝也有明顯影響。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子宮內膜和乳腺等生長髮育,為受精卵著床和泌乳準備條件。

  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主要作用是促進性腺的生長髮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8.侏儒症與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是身材過於矮小,一般不超過130cm,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除身材矮小外,最明顯的是智力低下。

  29.中樞神經***系統***與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系統***:指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起,調節人體的某一項生理活動,這部分結構叫神經中樞,分佈在中樞神經系統中。

  30.白細胞介素-2與干擾素

  白細胞介素-2: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誘導產生更多的效應T細胞,增強效應T細胞的殺傷力。還能增強其他有關免疫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干擾素: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護細胞不受病毒感染。

  31.無性生殖細胞與有性生殖細胞

  無性生殖細胞:其產生不經過減數分裂,無性別之分,發育成的後代也無性別之分。無需經過兩兩結合,就能發育成新個體。如根黴產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細胞:其產生需經減數分裂,有性別之分,如精子和卵細胞。需經過兩兩結合,形成合子,才能發育成新個體,後代有性別之分。但有些不經過兩兩結合也能發育成新個體。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細胞直接發育形成的。

  32.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鹼基與五碳糖***核糖或脫氧核糖***結合而成的化合物。與核苷酸的區別為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鹼基、五碳糖與磷酸三者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為核糖核苷酸和脫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屬於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機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構成天然蛋白質的氨基酸約20種,人體中的氨基酸又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33.遺傳資訊與密碼子

  遺傳資訊: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資訊。

  密碼子:遺傳學上把信使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鹼基,叫作一個密碼子。

  34.質體與質粒

  質體:植物細胞質中的一類細胞器,具雙層膜,依其所含色素不同,可分為白色體***不含色素***、葉綠體和有色體。

  質粒: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細胞染色體外能自我複製的很小環狀DNA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其能“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細胞中,一般來說,它的存在與否對宿主細胞生存沒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複製只能在宿主細胞中完成。

  35.雜交、自交、測交與回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的過程。

  自交:雌雄同體的生物同一個體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於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異花的同株授粉。遺傳學上把基因型相同的兩個個體相交也稱為自交。

  測交:遺傳學研究中,讓***子一代與隱性型別交配,用來測定***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兩個具有不同基因型的個體雜交,所得的子一代繼續與親本相交配的一種雜交方法。

  36.單倍體與多倍體

  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其體細胞中可能含有一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

  37.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與性狀分離

  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型別。

  顯性性狀:在***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

  隱性性狀:在***子一代中未顯現出來的性狀。

  性狀分離:在***後代中,同時顯現出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38.等位基因、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

  等位基因:遺傳學上把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置上,控制著相對性狀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

  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39.DNA分子雜交、植物細胞雜交

  DNA分子雜交:採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將兩種生物的DNA分子單鏈放在一起,如果這兩個單鏈具有互補的鹼基序列,那麼互補的鹼基序列就會結合在一起,形成雜合的雙鏈分子。這種方法稱之。

  植物體細胞雜交:用兩個來自不同植物的體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並且把***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方法。

  40.限制***性內切***酶、DNA連線酶、誘導酶與組成酶

  限制***性內切***酶:主要存在於微生物中,一種限制酶只能識別一種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並且能在特定的切點上切割DNA分子。

  DNA連線酶:把兩條DNA鏈末端之間的縫隙“縫合”起來的酶。

  誘導酶:微生物體內的一種酶,當環境中存在某種物質時才能合成的酶,用於代謝的調節。

  合成酶:微生物體內的一種酶,在微生物體內一直存在,其合成只受遺傳物質的控制。

  41.互利共生、寄生、競爭與捕食

  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的關係。如地衣。

  寄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對一方有利***從對方身上獲取養料,以維持自身的生命活動***,對另一方不利的關係。

  競爭:兩種生物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由於要求的生活條件相似,彼此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的關係。

  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