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課段落劃分

  1945年臺灣“光復”後,從小學校裡傳出的朗朗讀書聲,這是《難忘的一課》所描述的內容。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和段意,供大家閱讀!

  方法

  瞭解課文內容,分析課文結構。

  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裡,見到的師生共同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

  我們瞭解了主要內容以後,就可以根據主要內容,分析課文的結構。有些文章具備下面兩個特點:一是文章題目明顯地提出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二是文章比較集中地描寫了這一內容的主要過程。這些文章可以使用“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給文章分段。

  具體方法是,根據題目中明顯的內容提示,在文章中一個自然段一個自然段地看,把集中描述這一內容的幾個自然段先提出來,合併成一個結構段,再考慮前後自然段的分段。

  根據上面的方法,課文中從“校園裡很靜”到“孩子們學得也很有感情”,集中描寫了“難忘的一課”的上課過程,可以提出來作為一個結構段。它前面的部分寫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很自然地成為一個結構段。它後面有兩個內容,一個是參觀小禮堂,另一個是在這所學校所見所聞的總的感受,就應該是兩個結構段。從“他知道我是在船上工作的”到“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意啊”為第三段,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第四段。

  

  來到鄉村小學-------吸引***1***

  共同學習國語--------認真***2~9***

  參觀偉人像-----------感動***10~15***

  所見所聞所感--------激動***16***

  難忘的一課分段和段意

  第一段可以概括為“我”在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一天來到高雄市郊的一所鄉村小學。

  第二段可以概括為“我”在小學裡見到師生共同認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

  第三段可以概括為“我”在禮堂參觀中國偉人像,很受感動。

  第四段可以概括為“我”對在這所學校的所見所聞的總的感受。

  難忘的一課原文欣賞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我在臺灣一家航業公司的輪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們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過市區,向郊外走去。不記得走了多遠,看到前面有一所鄉村小學,白色的圍牆,門外栽著一排樹。

  校園裡很靜,我走近一間教室,站在窗外,見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正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的文字。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者: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也是重新學習祖國文字的。

  接著,他先用閩南語,然後又用還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麼嚴肅認真,又那麼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而真摯的心。

  我被這動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懷著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從後門走進教室,在最後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那位教師,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老師和孩子們發現了我,但是,好像誰也沒有感到意外。從那一雙雙眼睛裡,可以看出對我是表示歡迎的。教學繼續進行著,大家朗讀得更起勁了。

  下課了,孩子們把我圍了起來。

  老師也走了過來。他熱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說;“我的國語講得不好,是初學的。你知道,在日本統治時期,我們上的都是日本人辦的學校,講國語是不准許的。”

  “我覺得,你今天這一課上得好極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們學得也很有感情。”

  接著,這位老師一定要領我去看一看他們的小禮堂。

  說是禮堂,不過是一間比較寬敞的屋子。

  這位老師指著禮堂兩面牆上新畫的幾幅中國曆代偉人像,說:“這裡原來畫的都是日本人,現在‘光復’了,畫上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諸葛亮,有鄭成功,還有孫中山。看著看著,我的眼睛不覺溼潤了。這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複著他剛才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