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祖父學詩讀書筆記

  跟祖父學詩節選自呼蘭河傳。讀完了此文,大家怎麼記筆記?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有所收穫。

  篇一

  《跟祖父學詩》是一篇回憶性小說,文章採用大量對話語言的描寫,通過祖父那充滿慈愛寬容的聲音和“我”稚嫩的童音,再現了“我”童年跟祖父學《千家詩》的情景,充滿了對童年爛漫時光的回味,課文以《千家詩》中的詩句來貫穿,詩味盎然,以學讀古詩為經,以童真童趣為緯,表現了“我”童年生活的有趣與快樂。

  篇二

  首先是在“合作探究”部分,這一課的整體把握,我設計的問題是“作者是怎樣跟祖父學詩的?把這個過程概括起來說,我跟祖父學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第二階段是******。可是我在課堂上,因為前面的自主學習較簡單,從對導學案的檢查來年看,沒有問題,所以我沒有涉及。當直接引導學生交流整體把握這個問題時,感覺單刀直入,非常突兀,好像我把一幅完整的畫面撕開了似的。其次,在“合作探究”階段,對課文的情感進行了初步地感受之後,就要進入細緻地品讀課文,體會其中情感了,這個內容在“合作探究”環節中,但是這一步是需要學生先獨自品讀的,那就是說學生又要由“合作”轉為“獨學”,那麼像這樣的內容,在進行導學案設計時應該怎樣處理?第三,利用導學案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致,在合作交流時,有的孩子反應快,有的孩子反應慢,有的小組交流和整理速度快,有的小組比較慢,有的對於所有的“合作探究”問題都能解決,有的不能,在這時候,老師應該怎樣處理?等待?講解?還是放手?

  拓展閱讀:跟祖父學詩原文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學詩。因為祖父的屋子空著,我就鬧著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裡。

  早晨唸詩,晚上唸詩,半夜醒了也是念詩。唸了一陣,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詩》,但沒有課本,全憑口頭傳誦,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說:“少小離家老大回……”

  我也說:“少小離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麼字,什麼意思,我不知道,只覺得念起來那聲音很好聽。所以很高興地跟著喊。我喊的聲音,比祖父的聲音更大。

  我一念起詩來,我家的五間房裡的人都可以聽見,祖父怕我喊壞了喉嚨,常常警告我說:“房蓋被你抬走了。”

  聽了這笑話,我笑了一會兒,過不了多久,就又喊起來了。

  夜裡我也是照樣地喊,母親嚇唬我,說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說:“沒有你這樣唸詩的,你這不叫唸詩,你這叫亂叫。”

  但我覺得這亂叫的習慣不能改,若不讓我叫,我念它幹什麼。每當祖父教我一首新詩,一開頭我若聽了不好聽,我就說:“不學這個。”

  祖父於是就換一首,換一首不好,我還是不要。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一首詩,我很喜歡,我一念到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那“處處”兩字,我就高興起來了。覺得這首詩,實在是好,真好聽!“處處”該多好聽。

  還有一首我更喜歡的:

  重重疊疊上瑤臺,

  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

  又為明月送將來。"

  就這“幾度呼童掃不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就念成“西瀝忽通”掃不開。越念越覺得好聽,越念越有趣味。

  當客人來了,祖父總是叫我念詩的,我就總喜歡念這一首。

  那客人不知聽懂了與否,只是點頭說好。

  就這樣瞎念,到底不是久計。唸了幾十首之後,祖父開講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祖父說,“這是說小的時候離開了家到外邊去,老了回來了。‘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說家鄉的口音還沒有改變,鬍子可白了。”

  我問祖父:“為什麼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裡去?”

  祖父說:“好比爺爺像你那麼大離家,現在老了回來了,誰還認識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小孩子見了就招呼著說:‘你這個白鬍老頭,是從哪裡來的?’”

  我一聽覺得不大好,趕快就問祖父:“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鬍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心裡很恐懼。

  祖父一聽就笑了:“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

  祖父說完,看我還是不很高興,他又趕快說:“你不離家的,你哪裡能夠離家……快再念一首詩吧!念‘春眠不覺曉’……”我一念起“春眠不覺曉”,又是滿口的大叫,得意極了。

  但從此再讀新詩,一定要先講的,沒有講過的也要重講。

  似乎那大嚷大叫的習慣稍稍好了一點。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首詩本來我也很喜歡的,黃梨是很好吃的。經祖父這一講,說是兩隻鳥,於是不喜歡了。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祖父講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歡這首。因為其中有桃花。桃樹一開了花不就結桃嗎?桃子不是好吃嗎?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