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卷情懷隨筆

  作為學生有濃厚的書卷情懷,是一件好事。那學生的書卷情懷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沉醉於書香的世界

  在下雨的時候——雨不求大,細雨霏霏的時候,坐在窗邊,手持書卷。聽窗外雨聲沙沙,品屋內書香滿卷,這大概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我於是沉醉於這種感覺,這個奇妙而又充滿想象的書香的世界。

  讀唐宋詩詞,讀的是心境。翻開書卷,便夢迴唐宋,彷彿看到了幾千年前那古老滄桑的城牆,那樸素厚重的青石板;那靜謐清澈的夜空,那硝煙四起的戰場……景不同,心也不同,總是給予人無限的遐想:“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我好想看到一名女子獨立溪邊,向柳水訴說她的愁思;當心懷壯志的男兒在戰場上拼搏廝殺,眼前又赫然浮現出“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壯闊;山在異鄉,望著明月,心中對親人的思念化作對天下離人的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一種多麼豁達,多麼豪邁的胸襟!讀唐宋詩詞,我讀出了思鄉的哀愁,生活的喜悅,命運的艱辛……我彷彿也融入其中,和他們一起酸甜苦辣,嚐遍人生百味。

  讀散文,讀的是態度。在煙雨濛濛的日子裡,我可以在《匆匆》中感嘆時光飛逝,在《藤野先生》中找到作者對恩師的讚美,抑或是在,《背影》中品味父子真情……我們可以隨著名家的筆觸:走進林清玄,感悟人生哲理;走進朱自清,讚美春的美麗與生機;或是和魯迅回憶往昔,聽汪曾祺講述自然野趣。我們可以同他們一起去品味人生,走遍整個世界,欣賞山川之美,民族之美。雖不能眼見,可信卻見了。

  不僅是詩詞與散文,其他的書,也讓我沉醉:讀三國,我讀出了諸葛亮的機智,與他舌戰群儒的風采;讀魯迅,我讀出了他對人民的體恤與對敵人的憎恨,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讀貝多芬,我讀出了她對命運的不屈與對音樂的熱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世界,在充滿著書香的世界裡,我就如魚兒戀著水一般沉醉在其中,令我無法自拔。

  雨停了,我放下手中書卷。只見雲霧散開,豔陽高照,一道彩虹掛天邊。我還沒有從充滿書香的世界裡走出來,看到彩虹,又不由想到: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

  書,這個充滿想象的世界,讓我受益匪淺。既讓我獲得了知識,又陶冶了我的情操。這個充滿書香的世界,它,總是令我沉醉。

  篇二

  想有一間書房,飄著幾縷墨香;想泡一杯清茶,細品人生百味;想見一些偉人,汲取思想精華。這是我的書卷情懷。

  開啟書卷,一股塵封的歷史之氣撲面而來。展現在眼前的是那金戈鐵馬,硝煙戰火。“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那保家衛國的豪情,愛憎分明的壯志,給我以無盡的震撼。不說岳飛刺字抗金,單說夏完淳尚未及冠便已從軍,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在書中,是這些將士,用生命奏出了最嘹亮的戰歌。

  翻動書頁,我看到了比干掏心的悲壯;看到了那天寒地凍中,糧食斷絕時,門客割肉獻主的義氣;看到了文天祥抗元的英姿;看到了陸游憂國憂民的情思。在書中,是這些忠臣,詮釋了什麼叫心繫天下,舍小身而取大義。那是足以流傳千古的情懷浩大。

  再往後看,出現的是“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沈園。在這裡,我知道原來陸游如此深情。再一轉身,我似乎瞧見唐伯虎在點秋香;我目睹了崔鶯鶯與張生的悽美愛情;感受到了杜麗娘的幽怨。在書中,是這些才子,家人,創造出了一段段纏綿悱惻,動人悽婉的故事與名作。

  換一本書,撲鼻的是鮮花的芳香,青草的甘甜,自然之氣帶來了一幅幅美景。

  普羅旺斯浪漫的熏衣草田,搖曳著形成一片紫色的海;江南的冬景,在郁達夫筆下有了靈性;九寨溝的秀麗風景令人神往不已。在書中,不必出門遠行,不必花錢旅行,便已將世界名勝盡收眼底。

  通過書,我與偉人對話。我瞭解了大全才王陽明,瞭解了一個脫去“聖人”光環的孔子,那麼真性情,那麼睿智;瞭解了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的閒適自然;瞭解了塔莎奶奶對生活的熱愛。真是應了一句話:“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讀書,不僅僅開拓眼界,也豐富了我的知識。

  在現代科技愈加發達的今天,人們更喜歡一種簡、快的閱讀方式,網路、手機的出現,把紙質的書排擠到了書櫃,閒置著任憑塵封。而我認為,應該有個時間,輕輕翻開書頁,細細品讀,慢慢思考,與書為友,與書為伴。

  想點一盞明燈,伴著熒熒星光,感悟人生。看那勇猛將士殺敵英姿,看那千古忠臣捨生取義,看那才子佳人的比翼雙飛,或嗔或怨,讓我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這就是我的書卷情懷。

  篇三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書,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結晶;書,是人類智慧的倉庫;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便能讀懂歷史,了明世界,於是,古人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秀才不出門,卻知天下事。”

  自古以來,書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古人或將書視為精神食糧,每日卷不離手;或將書看做知己友人,與其朝夕為伴,形影不離。那麼,書究竟有何魅力?竟牢牢捆住千千萬萬學子的赤子之心?“書卷多情似故人”!

  書中的奧妙難以琢磨,但愛書者對書的那份情誼卻是可用心去領會的。古往今來,愛書者不計其數,他們與書的故事被廣為流傳,這種愛書的情懷也隨之映入後人的心中,一串串感染人的故事,譜寫出一首首愛書的讚歌。

  看“白書”的王充,整日卷不離手,站著苦讀於書店之中,憑著一股執著的求學精神,終用畢生精力寫就了鉅著《論衡》;視書如命的馬寅初,堅持自己的追求,毅然離開家,憑著一腔學習的熱情,終如願以償成為著名的經濟學家:“罈子避蚊”的蔡元培,聰明智慧,想出妙招制蚊蟲,憑著一種刻苦奮鬥的信念,終以自己的知識服務於社會,成了“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還有學到終身的竺可楨等等,這些愛書者對書的滿腔熱愛,令人不得不由衷地發出讚歎;產生敬意。

  前輩的愛書經歷,給我們以啟示。從故事中,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他們愛書的事例,更是從他們身上所滲透出來的讀書人對書的那份愛,那份執著以及那份堅持不懈的毅力。書,在他們眼中,已遠遠超越了原有的讀者與書之間的關係,他們是從心底流露出對書的那份情誼。書,活在他們心裡,就好比無話不談的朋友。那是超乎普通朋友的情感,是最純潔的交流,是用心在溝通。

  回顧歷史,還看今朝,“讀書”依然是生活的主旋律,但似乎少了幾許對書的“痴情”與“眷戀”,反而多了一絲“厭倦”與“無奈”。但今天,前輩們的那種強烈的愛書精神重又照到了我們的心中,點燃心中那份對書的愛的情懷。

  前輩們的故事告訴我們,需把書當做知己一般,才能真正將自己融入那茫茫書海中去,暢遊知識的海洋。那時你會發現“書海風景獨好”。

  “書卷多情似故人”!知識,人類永恆的追求;好書精神,讀書人不可缺少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