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與反思

  兒童美術教育起始於18、19世紀,但直至上世紀70年代我國才開始重視起來,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兒童美術教育起步晚,理論研究的落後出現了多方面的誤區,從而導致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出現偏差。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我國兒童美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兒童美術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系列問題,直接影響我國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

  首先,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前人們總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後來為了與國際接軌全國開始提倡學習英語,而美術在大多數人眼中就是一門選修課,在多數教育者的觀念中,德,智,體早已成為固定的教育內容。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兒童美術教育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學校的教育主要還是圍繞著幾大主科發展,美術課仍然處於可有可無的位置。有

  其二,時主科老師覺著時間不夠用還會利用美術課的時間甚至有時美術課就被擠掉了,很顯然美術處於一個“替補”的位置。其次,不遵循兒童心理和審美意識。我們常常會發現一些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只知道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把課程講完,講到一幅畫時只是說如何去欣賞,而忽略了畫背後的故事,畫是怎麼畫出來的,怎樣去畫的,怎樣去觀察,靈感的來源等。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就是對所學的學科的興趣。”有了興趣便有了創作的靈感與動力。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喜歡繪畫的。

  其三,教學過於成人化。家長髮現孩子細化畫畫,便把他送去專業的培訓機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覺得早點學熟能生巧,說不定以後能成為大畫家,對孩子有高期望那是好的但有時家長的好心反而會變成“驢肝肺”。大量的基本功訓練,老師說怎麼畫學生就跟著怎麼畫,最後的評價標準就是誰畫的“像”誰就畫得好。長期這樣下去,不但沒有激發孩子的繪畫熱情反而會漸漸對畫畫失去興趣,不利於孩子未來的發展。兒童美術教育技法訓練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培養他們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熱愛生活熱愛畫畫的心。

  其四,兒童美術教育的模式化。

  兒童美術教育的特點

  只有對兒童心理、習性的瞭解才能更好地發展兒童美術教育,兒童的美術教育表現歸納為以下特點:

  其一,兒童對美的感受往往與他們的情緒體驗密切相關。兒童在情緒高漲時候容易產生美感,在消極情緒下,對美的事物反應遲鈍,甚至產生反感。例如兒童身體健康,有安全感,個體需要得到滿足時,情緒常常是良好的,輕鬆愉快的,此時他們較容易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美的感受。

  其二,受心智發展階段的制約,幼兒的美感較為膚淺,表面和單純。他們往往喜愛鮮豔奪目的顏色,不太注重色彩的協調。如3歲的兒童最先認識的顏色是紅、黑、綠三色。他們對顯而易見的,簡單形式的美易感受,而對內在美的把握,對美的造型表現形式的比較與選擇,則在學齡前晚期才開始發展。

  其三,兒童對美的感受往往會直接地以動作、表情、語言和活動等方式表現出來,帶有強烈的動作性特點。如兒童在玩造型性遊戲時,感受美的東西時總愛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甚至以動作來表達自我的情感,通過操作和活動等各種綜合的感覺來獲得美感的享受。通常,他們不能在靜態中欣賞美,他們的審美活動總是要和某種動作或活動相伴隨,可以說,幼兒的表現具有行動型的特點,因此組織指導造型性遊戲時,要特別注意幼兒的這一生理性特點。

  對兒童美術教育發展的幾點思考

  美國的美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恩菲德在《創造與心智成長》一書中把兒童個人成長特徵分為七個觀察點:智慧成長、感情成長、社會成長、生理成長、知覺成長、美感成長、創造性成長。這給我們對兒童美術教育有很大的啟發。只有在正確的引導下,兒童才能對美的興趣、審美感和審美能力漸漸形成在掌握簡單造型技能基礎下,展現其自主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

  其一,生活中處處展現美。創造美的生活環境,可使兒童在環境的影響下,對美產生興趣,感受環境中的美,培養對美術的喜愛。室內環境要乾淨整潔,色彩豐富,溫馨讓兒童充滿幸福感的學習與生活。傢俱的造型要新穎,顏色要多,色彩可以激發兒童創造的靈感,有一種想畫畫的感覺,美的環境喚起兒童的美感,增進對美的欣賞力和對美的表現。室外的環境大多面積被綠化覆蓋,可以把植被修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藝術感,成為兒童的樂園。同時也要善於引導兒童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要熱愛生活。

  其二,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蘇珊・朗格說:“藝術是人類的情感表現形式。”所以家是孩子幸福的港灣,家長應與孩子積極配合創設美好而溫馨的家庭。首先家庭成員要與孩子經常互動,如帶孩子去動物園,去郊遊,讓孩子內心充滿幸福感;其次家庭環境,最好留出一面牆給孩子作畫,給他們營造一種畫畫的氛圍,在牆上掛一些繪畫作品、孩子的畫、一起出行遊玩的照片等,家中也可以養一些小動物,種一些植物,讓孩子學著照顧和觀察,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喜愛的東西,並會試著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