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飼養管理技術有哪些

  在飼養公豬時,必須時刻注意它的營養狀況,使其保持不肥不瘦。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生豬飼養管理技術,一起來看看。

  生豬飼養管理技術

  1***與傳統養豬一樣,首先要打好疫苗,控制疾病的發生;

  2***進入發酵舍前必須做好驅蟲工作;

  3***進入發酵舍豬大小必須較為均衡,健康;

  4***保持適當的密度:養豬的頭數過多,發酵床的發酵效果就會降低。一般7-30kg的豬0.8-1.2平方米/頭,30-100kg的豬1.2 -1.5 平方米/頭 ;

  5***使用發酵床菌種之二厭氧發酵的生物飼料;

  6***注意通風管理,帶走發酵舍中的水份,天氣悶熱時,開啟風機強制通風,以達到防暑降溫目的;

  7***日常檢查豬群生長情況,把豬太小的豬挑出來,單獨飼養。

  發酵床墊料養護的注意事項

  1***通風:室內應保證良好通風。

  2***通透性管理:應將墊料經常翻動,翻動深度25cm左右,通常可以結合疏糞或補水將墊料翻勻。

  3***墊料補充:通常墊料減少量達到10%後就要及時補充,補充的新料要與發酵床上的表層墊料混合均勻,並調節好水分。

  4***溼度控制:墊料合適的水分含量通常為45~60%,應經常檢查,如水分過多應開啟通風口,利用空氣調節溫度。床面不能太乾燥,常規補水方式可以採用加溼噴霧補水,也可結合補菌時補水。

  5***喂料:為利於豬拱翻地面,豬的飼料喂量應控制在正常量的80-90%。可定時定量,亦可自由採食。

  6***溫度控制:夏季翻撬頻次降低***7-15天一次***,冬季頻次增加***5-7天一次***。夏季如室溫過高,可採取強制通風、水簾降溫、噴霧降溫等措施。

  7***發酵條件:發酵條件***發酵床專用菌、通透性、營養物、溼度、酸鹼度等***最優處者先發酵而且快發酵,發酵條件劣者後發酵而且慢發酵。

  8***消毒:利用發酵床養豬,豬隻本身很少得病,連感冒的機會都很少。但當遇到區域性、地區性、或全國性的大的疫病流行,或整個豬場需全面消毒處理時,則仍可進行正常消毒,正常消毒幾乎不影響發酵床的工作。消毒液只是對錶層部分的功能微生物有點影響,不會對整個發酵床數以億萬計的功能微生物造成什麼威脅。

  9***防疫:應用發酵床養豬技術,正常的免疫程式不可減少,特別是規模化養豬場尤為重要,但抗生素等藥品的用量可逐步減少,減少量一般可達到50%以上,規模化豬場全部採用該項技術,正常執行半年以後,藥品使用量還會銳減。

  生豬養殖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一、公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一***在飼養公豬時,必須時刻注意它的營養狀況,使其保持不肥不瘦。過肥的公豬整天睡覺,性慾低下,過瘦則營養不良,沒有性慾。

  ***二***豬體應保持清潔衛生。每天可刷拭一次豬體。並要求每天在運動場地運動2小時左右。此外,種公豬應單圈飼養,減少外界干擾,保持良好的性慾。

  ***三***種公豬的飼養應以精料為主,粗、青飼料搭配,飼料種類要求3種以上搭配。配種旺季應加喂豆類、雞蛋等蛋白質飼料,以提高配種能力和精液品質。

  二、空懷母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基本要求是保證母豬身體健康、按期發情,消除不孕因素,及時配種,提高受胎率。配種前母豬的膘情達到6—7成為宜,太瘦或太肥的母豬對受胎都不利。經產母豬由於哺乳,體況消瘦,應在配種前20—30天實行“短期優飼”,使其恢復體力。

  三、後備母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1、身體健康和無遺傳疾患。後備豬應是生長髮育正常,精神活潑,健康無病,並來自無任何遺傳疾患的家系。豬的遺傳病有多種,常見的有疝氣、隱睪、偏睪、乳頭排列不整齊、瞎乳頭等。遺傳疾病影響生產效能的發揮,給生產管理帶來不便,嚴重的造成死亡。

  2、體形外貌的選擇。後備豬體形外貌應具有品種特徵。例如,毛色、耳型、頭型、背腰長短、體驅寬窄、四肢粗細高矮等均要符合品種要求。如長白豬毛色純白,耳大且前傾,頭小嘴長,體驅細長,後驅豐滿,四肢細高,給人清秀的感覺。

  3、繁殖效能的選擇。繁殖效能是種豬非常重要的性狀,後備豬應來自繁殖力高的家系,並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

  4、生長和育肥性狀選擇。後備豬的生長育肥性狀或者和其同窩豬的育肥性狀都是挑選後備豬的依據,包括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等方面

  四、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

  1、配種後18~24天以及39~45天認真做好妊娠診斷,及時檢測出復發情或未受孕的母豬。

  2、配種初期的母豬應少受刺激,避免熱應激,不得鞭打、追趕母豬。

  3、適當運動,在妊娠的第一個月為了恢復母豬體力。重點是保證營養供給,使用豬充分休息,少運動。一個月後應使妊娠母豬每天自由運動2~3小時,以增強體質並接受充足的陽光,妊娠後期應適當減少運動,臨產前5~7天停止運動。

  4、疾病治療時,應避免使用易引起流產的藥物。

  5、注意防暑降溫和防寒保溫,注意防病和豬體衛生,並要避免因機械損傷造成流產。

  6、母豬產前1周進入已消毒過的產房,準備好接產用品,接好紅外保溫燈。

  7、進產房後,根據哺乳母豬膘情,逐漸減少飼餵量,膘情較差的可少減料或不減料。

  8、注意觀察母豬的臨床每1次徵兆:產前1周外陰紅腫,尾根兩側下陷,產前1天左右乳頭能擠出奶水。

  9、產前6~8小時地方品種叼草做窩;引進品種用嘴拱地或用前足扒在地面,精神不安。來回走動,排糞排尿頻繁。

  10、分娩過程中有專人看守,整個分娩過程為14小時,一般5~25分鐘產出1頭仔豬,胎衣排出後立即清除,防止母豬因吃胎衣後吃仔豬。對於難產,應肌肉注射催產素20~30單位,同時注射強心針,如果半小時後還未產出仔豬,需要人工助產,消毒手臂後伸入產道,掏出大的胎位不正的仔豬,如產道過窄,應請獸醫做剖腹產。

  五、仔豬飼養管理

  ***一***哺乳仔豬

  1、抓好乳食,過好初生關。一是要做好接生,防止仔豬被壓死、凍死或難產而死,降低仔豬出生死亡率。二是要在出生24小時內剪犬齒和尾巴,防止咬傷母豬乳頭、咬尾和互相咬架,影響哺乳和豬的安全。三是要固定乳頭,吃好初乳。初乳中蛋白質含量高,維生素豐富,又含有免疫抗體和鎂鹽等。初乳除將母體的抗體傳遞給仔豬,增強仔豬抵抗力外,還具有輕瀉性,促進胎糞排洩,初乳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在仔豬的小腸內幾乎全被吸收,有利於仔豬生長。初生仔豬開始吃奶時,往往爭搶乳頭,為了使同窩豬生長均勻和健壯,應在仔豬生後2~3天內由人工扶助採取扶弱抑強的辦法,讓仔豬吸吮固定的乳頭,即儘量把弱小仔豬固定在前幾對乳頭。四是要抓好防凍、防壓、防病。母豬在冬春季節分娩造成仔豬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凍死或被母豬壓死,因此加強護理,做好保溫、防壓、十分重要。五是要做好防病。主要是預防仔豬黃、白痢,多見於產後3~5日齡和15~20日齡。防治黃、白痢,一般可採取鏈黴素、慶大黴素、氟哌酸等藥品。

  2、抓開食、過好補料關。一是補鐵、防貧血。仔豬出生時體內貯存的鐵約50毫克,每天生長需7毫克,而仔豬每日從母乳中僅能獲得1毫克,如果得不到補充,一般10日齡前仔豬就會因缺鐵而出現食慾減退,被毛蓬亂,生長停滯和發生白痢甚至發生死亡。一般在仔豬出生後3天內每頭注射100~200毫克鐵劑。二是補硒。仔豬出生3天內和斷奶時,分別給每頭仔豬注射0.1%亞硒酸鈉溶液0.5~1.0ml,防止僵豬和斷奶後患水腫病、白肌病。補硒可和補鐵同時進行,注射鐵硒合劑。三是水的補充。仔豬生長迅速,代謝旺盛需要水量較多,因此從3~5日齡起要補充飲水。據試驗,用含鹽酸0.8%的水給3~20日齡的仔豬飲用***20日齡後改用清水***,有補胃液分泌不全,消化胃蛋白酶的功效,可提高仔豬斷奶體重。四是及時補料。一般在7日齡開始補料,方法是在乾燥清潔的木板上放少許料,待開始採食後換放料槽中。開始補料時,一定要按“少喂勤添”的原則,每日飼餵4~6次。及時補料的目的是促進仔豬胃腸道發育,解除仔豬牙床發癢,降低斷奶後吃料的應激。

  3、抓旺食,過好斷奶關。母豬的泌乳量在分娩後21天達到高峰,此後逐漸下降,而乳豬所需要的營養是不斷增加的,21天后母乳無法滿足乳豬的營養需要,所以必須儘可能多地讓乳豬採食全價配合飼料。乳豬料要求營養高且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