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翻譯及賞析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詩中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供同學們閱讀學習。

  石壕吏原文閱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原文翻譯:

  ***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裡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檢視。

  差役吼得是多麼凶狠啊!老婦人是啼哭得多麼可憐啊!***作者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鄴城服役。

  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兩個兒子剛剛戰死了。活著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

  ***老婦我***家裡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他母親***進進出出都沒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讓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為部隊準備早餐。”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消失了,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聲。***詩人***天亮臨走的時候,只同那個老翁告別。***老婦已經被抓去服役了***

  石壕吏原文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藝術上,精煉是這首詩的一大特點,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陸時雍稱讚道:“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於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絲毫沒有給讀者概念化的感覺。詩中還運用了藏問於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雙方的矛盾之後,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於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於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牆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麼,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就是給孩子餵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於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