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題報告範文

  幼兒園,舊時稱蒙養園、幼稚園,為一種學前教育機構,用於對幼兒集中進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納三週歲以下幼兒的為託兒所,而接納三至六週歲幼兒的為幼兒園,那麼幼兒園的開題報告要怎麼寫呢?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僅供參考。

  1:

  課題“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是我們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實踐一定能取得非常滿意的實驗效果,下面就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目標、意義及各項實施辦法向各位領導彙報。

  一、有關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幼兒園教育環境: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部分。物質環境指幼兒園內教室、寢室、活動室等場所的教學設施、用具的佈置***如何進行空間佈置與材料的提供***及幼兒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心理環境指幼兒園的人際關係及一般的心理氣氛等。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們課題研究僅涉及教室環境與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

  “互動”是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學模式,它積極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雙向溝通,鼓勵被教育者積極參與,反應和創造。

  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幼兒不僅僅是在環境中成長,也是在環境裡探索和學習。因此也可將“環境視為幼兒的老師”,互動式的教育環境可讓幼兒體會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有利於萌發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研究背景:“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於引發支援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新《綱要》強調給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具有選擇性和自由度的,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的環境,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將環境的教育價值擺在了整個教育的重要位置。但從現狀看卻存在許多要解決的問題:環境創設內容上追求精緻美觀,缺乏教育性;佈置的形式上單調,缺乏多樣化;佈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師的設想、願望出發,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應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環境,讓幼兒用環境記錄、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環境成為“會說話”的環境,成為幼兒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發揮其教育作用,體現環境的價值。

  研究的意義:通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改變教師觀念,不包辦代替: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探索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環境,為幼兒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以支援和引導幼兒積極的與環境互動。促進幼兒感知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個性的和諧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

  目標:

  1、改變教師觀念,尊重幼兒的興趣, 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引導教師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支援、引發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建構創設意識的內容、途徑、指導策略,利用環境來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積極創設平等、寬鬆、和諧的幼兒互動環境。以促進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萌發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吸收先進教育經驗:在不斷地反思教學中提高教師經驗總結與分析能力。

  內容:

  本課題分為兩個子課題:第一、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第二、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

  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指導幼兒欣賞扎染布藝。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扎染活動。

  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在環境創設中,如何引發幼兒主動提出創設的意願和動機。

  2、研究如何在師幼互動地創設環境中培養幼兒主體性、積極參與性為主線,選擇與安排相關合理、有趣的內容。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發並促進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

  開題報告範文 ·英語開題報告範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會計開題報告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觀察法:由課題組人員設計觀察記錄表,通過觀察,瞭解幼兒與現有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

  ***2***比較法:通過比較前後測幼兒與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從理論角度分析幼兒如何更好地與之互動,為教育的實踐奠定基礎。

  ***3***行動研究法:以實踐作為研究的起點,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採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行動研究,從而不斷探索出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驗教育過程的回顧、反思、總結,將教育措施、教育觀察、教育效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組織由園長掛帥、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我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展開關於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現狀調查。在研究中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改進教育方法和途徑,以保證實驗研究的效果,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

  2006年9月——2006年11月 第一階段:籌備階段:蒐集有關資料,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好觀察記錄及實驗方案。

  2006年12月——2007年11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進行具體的實驗研究階段,根據前一階段的觀察,從改變教師觀念,創設良好的物質與心理環境,指導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佈置,真正達到環境與幼兒的互動。

  2007年12月——2008年2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資料、資訊、音像等進行綜合、歸納、概括、總結;撰寫工作報告及實驗報告、結題報告,最後出版本課題研究的成果集,製作一套環境創設課例光碟和課題研究過程光碟,舉辦有關課題成果的展覽並推廣。

  五、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園雖僅成立兩年的時間,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大力支援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先後被確立為徐州市一類幼兒園、市示範幼兒園、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市優秀家長學校、徐州師範大學社群學院教育基地及青年路小學、公園巷小學、徐師附小、解放路小學等教育實驗小學幼小銜接實驗基地。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出觀察記錄;蒐集相關資料,瞭解幼兒園教育環境如何進行創設才能與幼兒互動,掌握了環境創設的要求、內容和方法,寫出了實驗方案;認真閱讀、理解相關的書籍如《幼兒園環境佈置的思考》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讓環境和材料與幼兒對話》等,從多方面、多角度瞭解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需要,還專門組織教師到蘇州、貴州等地方學習扎染工藝。

  另外,我園將撥出專用經費,應用到科研課題上來,以保證課題實驗的正常進行。

  六、預期研究成果

  1、關於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調查與分析。

  2、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方法與策略。

  3、教師在課題中的觀察指導個案及成長髮展。

  4、幼兒成果展示。

  5、與課題有關的教養筆記和論文的發表。

  6、關於《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實驗報告與工作報告。

  7、關於課題研究的音像資料。

  七、課題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用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指導課題研究,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重實證、重理性;合理運用行動研究法、觀察法、比較法和經驗總結法等進行研究。

  2、課題研究人員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學習,以新的教育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

  3、及時慎重地、細緻地收集實驗資料,注意收集點滴的實驗成果和體會,以保證課題研究獲得良好的成果。

  4、課題研究中要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作用,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圍。

  2: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健康領域中明確提出:幼兒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兒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讓孩子終生受益,但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便會錯失良機,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而積習難改,會給將來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父母抱著或爺爺奶奶揹著健康結實的孩子上幼兒園;在家裡四個老人、兩個大人輪流充當“保姆”,穿衣、洗臉、洗手,一切都照顧得週週全全。吃魚吃蝦時更是挑淨刺,剝去殼,親自送到孩子的口中。為孩子創設了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全自動化”的環境。如此這般,父母辛苦,幼兒受害,害在何處?

  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不僅關係到幼兒的身體健康,而且關係到對幼兒的自信心、意志品質、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例如:有的幼兒晚睡晚起,沒有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所以不能保證按時上幼兒園,影響他與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動與交往,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質量的睡眠能保證幼兒有充沛的精力參加各種活動,而有的幼兒沒有午睡的習慣,有的幼兒養成了不正確的睡眠姿勢,這樣就造成了幼兒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動中不能與同伴盡情遊戲,交往能力受到影響。按時起居、定時進餐、合理膳食、積極鍛鍊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沒有健康,孩子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從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入手,促進健康人格的發展,不僅可以克服長期以來兒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現狀

  近年來,從習慣入手來研究兒童德育也開始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如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的王極盛教授就進行過關於1560例少年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研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也曾主持過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學院關鴻羽副教授進行過關於兒童養成教育的研究。2001年10月26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辦了"道德教育與習慣養成"大型論壇。來自全國17個省共316名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學、教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出席了本次論壇,並深入地探討了兒童德育與習慣養成的問題,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見解。

  本課題根據我園實際情況,著重於針對3-5週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培養的研究。現在的孩子因家長的過於溺愛,老人帶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家父母包辦的多,久而久之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幼兒是在生活中獲取經驗、適應環境、形成習慣的,所以我們不光注重研究幼兒在園一日活動中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更著力探索為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從而改變家長觀念,通過家園合作,為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創造一個積極的環境,並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三、概念的界定

  習慣:是指在長時期裡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較為穩定的行為傾向。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指幼兒在科學引導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練習所形成的、符合幼兒身心發育特點的良好的生活常規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和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本課題著重於針對我園3-5週歲在園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進餐習慣、睡眠習慣和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陳鶴琴先生理論的相關內容。

  ——“凡是兒童能夠學的而有應當學的,我們都應當教他”

  ——“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家庭教育》一書中,陳鶴琴先生從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哲學上的一些最為基本的原理出發,與小孩子的科學知識學習、道德習俗養成、生活習慣培養、身體健康護衛等一些具體的事例形成了互證。

  2.《綱要》指出:“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洩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兒愛清潔、講衛生,注意個人和生活場所的整潔和衛生。”

  五、研究的目標

  通過課題的研究,讓幼兒自己的事情儘量自己做。學會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使之具有獨立生活、自覺安排個人生活的能力,使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具體目標是:

  1.瞭解幼兒生活習慣的現狀,分析形成這一習慣的原因。

  2.探索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生活習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從而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3.引導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同時注重家庭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共同做好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工作。

  六、研究的內容

  1.幼兒生活習慣的現狀調查。

  2.如何通過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來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3.如何將本課題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長在研究過程中掌握一定科學育兒的知識與方法,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七、研究的物件和方法

  東新明珠幼兒園2011年在園的幼兒。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行為研究法、個案分析法和談話法和文獻資料研究等方法。

  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通過對幼兒的行為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資料,積累幼兒生活習慣的不同表現方式。

  行為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通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幼兒生活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個案研究法:對群體中存在心理障礙或特殊表現的某個幼兒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談話法:採取教師和幼兒面對面、教師和家長面對面交談的方法,取得第一手的資料和資訊,共同配合與協作,從根本上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統一。

  文獻研究法:本課題將對古今中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

  八、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1年3月---5月***

  1.制定研究計劃,確定參加研究的人員。

  2.組織全體人員學習幼兒生活習慣培養的內容。

  3.通過問卷調查瞭解幼兒生活習慣的現狀。

  4.瞭解幼兒園和家長目前對幼兒進行生活習慣採用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