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課堂培訓學習心得感悟

  編者按:教師參加教育活動,感受到優秀教師的風采,吸取他們的經驗與心得,下面我們來看看《長垣歸來話成長》這篇教育感悟吧!

  3月25日、26日,有幸參加了在長垣一中舉辦的“跟名師在課堂共成長”教育活動,讓我領略到專家課堂的剛剛好。

  有夢想就有方向,新鄉市育才小學吳亞博老師作的《三角形的認識》一課,讓我如沐春風,如風掠過麥田,在希望中抽穗結實、和熙陽光。敬佩吳老師能把每節課都當作“生命的初念”。我們都知道,課堂中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是彰顯教師能力的最直接表現。吳老師能輕鬆應對課堂生成,化對學生的要求變學生的需求,由老師的希望轉為學生的渴望,臺下的老師無不拍手叫好!

  吳老師在學生髮現總結的“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滿足不了應用時,從而引發了學生的質疑與再探究。在吳老師的巧妙引導與點撥下,知識的轉折與生成真叫一個漂亮。整個流程緊扣課標,由數學問題引發數學思考,最終學生經歷探索得到準確概念,完成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增強學生髮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吳老師的這節課堪稱完美!

  在課堂上看到學習真正的發生在學生身上,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用自己的腳站著”。而臺下的我我們,我們記錄的不僅僅是流程實錄,更應該記下自己的思考,記下我們偶爾間冒出的“光點”,不能讓想法在洶湧澎湃中誕生而又在瞬間夭折。我用我的小眼睛來看這個大世界,看它的靈動與張揚。除此之外,還要由表及裡的反思,從什麼樣的視角反思,就能從什麼樣的視角上課。課堂上學生積極性的調動是課堂的關鍵,能勾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那麼課堂就成功了一半,甚至是一大半。我們的上課猶如“釣魚”,“魚兒”在水裡期待著誘餌——蚯蚓的出現,然而我們給的往往是人蔘燕窩,認為傾其所有就是美好,就會迎來陽光般的微笑,而更多時候換來的卻是無動於衷的冷漠。我們憤怒、急躁,怒其不爭。卻不考慮“魚兒”真正所需。在抱怨這一切時,我們都忘了:想改變周遭,想實現價值,若自己不變,一切皆為空談。如果能用雷曉玲所說的“現實虐我千百遍,我待課堂如初戀”,我想,課堂上我們師生的嘴角都將上揚!

  作者|產業集聚區錦和小學 朱朋娟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