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蘆筍的方法_家庭蘆筍的種植方法

  蘆筍***Asparagus officinalis***,天門冬屬,天門冬科,又叫“石刁柏”、“龍鬚菜”等。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蘆筍的種植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蘆筍的種植方法

  原產於地中海東岸及小亞細亞,至今歐洲、亞洲大陸及北非草原和河谷地帶仍有野生種,***肉質根***由地下莖節上發生的條狀根,直徑4~6mm,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歷史,17世紀傳入美洲,18世紀傳入日本,20世紀初傳入中國。世界各國都有栽培,以美國最多。中國栽培蘆筍從清代開始,僅100餘年歷史,在沿海地區各大城市郊區零星栽培,當地鮮銷。蘆筍被稱為“蔬菜之王”的蘆筍營養價值最高,因而,蘆筍已成為保健蔬菜之一,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採用蘆筍為主要原料的抗癌藥,保健品。

  蘆筍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莖,是一種高檔而名貴的蔬菜,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歐美營養學者和素食人士視它為健康食品。

  蘆筍因其供食用的嫩莖,形似蘆葦的嫩芽和竹筍,中國有很多人習慣將石刁柏稱為蘆筍。蘆筍枝葉呈須狀,所以北京人稱其為“龍鬚菜”、“豬尾巴”、“螞蟻杆”、“狼尾巴根”;中國東北、華北等地均有野生蘆筍,東北人稱之為“藥雞豆子”;甘肅人稱之為“假天麻”、“豬尾巴”、“假天門冬”等等。

  蘆筍嫩莖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另外蘆筍中含有特有的天門冬醯胺,及多種甾體皁甙物質,對心血管病、水腫、膀胱炎、白血病均有療效,也有抗癌的效果,因此長期食用蘆筍有益脾胃,對人體許多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蘆筍以嫩莖供食用,質地鮮嫩,風味鮮美,柔嫩可口,烹調時切成薄片,炒、煮、燉、涼拌均可。冷藏保鮮先用開水煮一分鐘,晾乾後裝入保鮮膜袋中扎口放入冷凍櫃中,食用時取出。著名的蘆筍菜餚有“鮮菇龍鬚”、“素炒蘆筍”、“蝦仁蘆筍”、“蘆筍溜肉片”、“蘆筍煎雞蛋”、“糖醋蘆筍片”、“蘆筍燒乾貝”、“蘆筍鮑魚湯”。

  蘆筍的採收

  1.採筍期:

  當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培土到採筍為15~20天,華北各地在4月上中旬開始採筍。採筍持續日期,依植株年齡、氣候、土質、施肥管理等條件而異。當出筍數量減少並變細弱時,必須停止採收。採收期過分延長,則綠色莖枝的生長日期被縮短,養分的製造和積累減少,影響第二年嫩莖的產量。而且由於植株營養不良,易生病害和衰老。一般第一年採收期以20~30天為宜,採收第二年30~40天,以後可延長到60天左右。無論如何,採收結束應留給植株90天以上的恢復生長時間。

  2.採筍工具:

  蘆筍採筍工具為採筍刀和盛筍器。各地用的採筍刀為碳鋼製作,木製刀柄,刀刃鋒利,刀身長10釐米,刃寬2釐米,刀身刻有原料長度標記,防止下刀深淺不一。盛筍器各地不一,但以三格提盒式較為方便,可將採筍與分級同步進行。三格提盒是用楊木或泡桐木等輕質木板製作,板厚1釐米,盒長50釐米,高、寬各為20釐米;盒為三格,分放三級筍。中間一格較大,佔盒長1/2,放一級筍,兩端兩格各佔盒長1/4,分別放二級筍和等外筍,隨採隨分級放入。

  3.採筍方法:

  採筍在壟面觀察,發現壟面有龜裂或頂瓦現象,下面即有可採之筍。用於輕扒壟土,露出嫩芽5釐米,防止碰傷筍尖或其他生長中的筍芽。手捏筍尖下3釐米處,用刀與地平面成70~75度角,距嫩莖3釐米處插入土內。刀伸至刻度標記與嫩莖頂部相平時,按刀同時前伸,土內發出響聲,嫩莖已割斷,隨即按級分別放入提盒內。然後用溼土將洞埋到比壟高5釐米,用手拍至與壟面高度一致。避免土壤過鬆過緊,否則再抽生的嫩莖會因土壤鬆緊不一而彎曲,或因透光、透氣而變色、老化、筍尖散頭而失去原料價值。用此法採筍每人每天可採1~2公頃。

  採筍時務必注意不可損傷地下莖和鱗芽。產筍盛期每天早、晚各收一次。採收綠蘆筍者於嫩莖高23~26釐米時齊土面割下。每次採收不論好壞應全部割取,否則遺留的嫩莖繼續生長會消耗養分,影響產量。

  母莖採收

  栽培在中國南部地區,冬季無霜,蘆筍可週年生長,沒有休眠期。在這些地區如週年採收,勢必因地下部積累養分太少,而影響產量。為了使植株多抽生嫩莖,應在採收期間培養一定數量的莖枝和擬葉,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抽生嫩莖所需的養分。這種栽培方式叫做留母莖採筍栽培法。

  1.母莖的選留和更新: 在每年春季抽生大量嫩莖前,將老母莖全部割除。清潔田園,施肥、培土後,促使植株抽生粗壯的新嫩莖。除從中選留出幾條粗壯的嫩莖讓它長大作為母莖外,其餘的嫩莖陸續分批採收。當初生的嫩莖變細時,追施第二次肥料。施肥後抽生的嫩莖又變粗,從中陸續選留健壯的嫩莖培育成新的母莖,而分批割除衰老的母莖。秋季氣候溫和,植株生長適宜,讓抽生的全部幼莖都長成枝葉,停止採收,以使地下積累更多的養分,為第二年產筍準備充足的營養條件。對發生病害、傷殘、蟲害的母莖,應隨時清除。留母莖的地方,應在抽生嫩莖較多的位置,每處1~2條,使地下莖的各生長點都有較多的養分供應,均可正常發展。

  2.施肥: 每次選留母莖之前各施一次肥料。每公頃施腐熟的有機肥1500~22500千克,混入複合肥225~300千克。施肥時先在畦溝中開溝,施下肥料與土拌後再蓋土。每次間隔一溝畦不施,以便相互輪換施肥的位置,避免施肥時傷根太多。此外,在採收嫩莖期間每隔半個月追施複合肥每公頃225~300千克。

  3.其他管理: 當母莖長到50釐米高時,摘去頂梢,抑制它伸高,防止倒伏。摘除雌花和幼果,以免消耗養分。割除母莖應在晴天進行,避免雨天割除傷口侵染病害。割下的母莖立即運出田間,防止病菌侵染新幼莖。母莖剛出土應及時噴藥保護防病。

  採收嫩莖主要在春、秋二季。夏季高溫期植株生長不良,應停止採收40~50天。秋季採收到10月底即應停止,不可過長;否則植株積累養分太少,影響第二年的產量。

  蘆筍的加工

  無公害蘆筍加工的工藝流程是:綠蘆筍原料收購與驗收→加工清洗→分級切割→過秤捆紮→裝箱→成品→貯存保鮮→運輸銷售。

  蘆筍一、加工技術

  1.原料收購與驗收:嚴格按照規定的長度和粗細標準進行收購,剔除病筍、畸形筍和散頭筍。

  2.加工清洗:把收購的蘆筍篩選進行初加工,按規定切至24-27釐米長、粗度1釐米以上,併除掉筍體上的泥土;然後,筍頭朝上置於塑料筐中,放入水糟,進行清洗,用噴水管霧噴於筍尖和筍體,清洗乾淨。

  3.分級切割:分級應按照規定的規格進行,具體有4級:1級,每支重25-33克;2級,每支重16-20克;3級,每支重12-15克;4級,每支重12克以下。然後將分級後的蘆筍按預先確定規格蘆筍的長度進行切割,切去多餘部分,要求斷面一定要整齊清潔,蘆筍基本不帶白色,保鮮蘆筍的長度一般在20—25釐米之間,粗度1釐米以上,每次切4-6支。

  4.稱重、捆紮:裝箱用小天平或電子秤稱重,按規格要求每一小扎蘆筍重100-250克,把稱好的蘆筍用橡皮筋捆牢,再用國際通用的蘆筍包裝膠帶把筍尖捆紮好,然後放入包裝箱中,包箱常用泡沫箱和紙箱,裝箱後,在箱體上印上名稱、級別、重量等標識。

  二、貯藏保鮮

  蘆筍嫩莖採收後,極易失水、變質,特別是嫩莖採收後第一天的品質下降很快,若加工保鮮不及時,嫩莖很易腐敗變質。低溫保鮮處理是控制綠蘆筍採收後生理變化的有效措施,生產上常用差壓式通風預冷法處理蘆筍貯藏問題。該冷藏法所需裝置簡單,投資小,操作簡單,在廣大蘆筍產地應用較廣。裝箱後的蘆筍要及時放入冷藏庫內。由於蘆筍嫩莖冰點只有0.6℃,不耐低溫,所以冷藏庫的溫度不能低於0℃,一般以0-2℃為宜。為防止嫩莖失水,冷庫內應保持90-95%的相對溼度。

  三、運輸銷售保鮮

  蘆筍短距離運輸2-3小時的,可用貨車;長距離運輸,特別是高溫季節,應採用冷藏車,運輸時間為1天的,溫度控制在0-5℃,運輸時間1天以上的,溫度控制在0-2℃,以保證蘆筍的鮮嫩度,不致降低品質。市場上的蘆筍要及時銷售,以免腐爛變質。

  蘆筍的培育方法

  繁殖技術

  蘆筍的繁殖法有分株繁殖和種子繁殖兩種。

  分株繁殖 是通過優良豐產的種株,掘出根株,分割地下莖後,栽於大田。其優點是,植株間的性狀一致、整齊,但費力費時,運輸不便,定植後的長勢弱,產量低,壽命短。一般只作良種繁育栽培。

  種子繁殖 便於調運,繁殖係數大,長勢強,產量高,壽命長。生產上多采用此法繁殖。種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之分。

  直播栽培 有植株生長勢強,株叢生長髮育快,成園早,始產早,初年產量高的優點。但有出苗率低,用種量大,苗期管理困難,易滋生雜草,土地利用不經濟,成本高,根株分佈淺,植株容易倒伏,經濟壽命不長的缺點。因此,除土地多,氣候溫暖,蘆筍生育期長的地方採用外,通常不大應用。但自70年代以來,由於地膜覆蓋技術和除草劑的普及,解決了出苗率低和雜草滋生的問題,應用逐漸增多。

  育苗移栽 是生產上最常用的方法,它便於苗期精心管理,出苗率高,用種量少,可以縮短大田的根株養育期,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

  1.育苗 蘆筍按其苗齡長短分小苗及大苗兩種。若按育苗場所和方法分,可分露地直播育苗,保護地播種育苗,保護地營養缽育苗等。

  小苗苗齡為60~80天,苗高30~40釐米,莖數3~5個。一般於寒冷季節在保護地中播種,終霜後定植於大田,以利於延長年內的生長季節。這種小苗定植方便,省時、省工,且不會傷根,不易感染土壤病害。栽後的植株生長髮育迅速,可大大縮短株叢養成期。一般在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於2~3月播種,5月定植,翌年即可開始採收。但在定植初年,田間枝葉覆蓋度低,易受草害,且栽植淺,植株容易倒伏,因此,管理上要注意防除雜草,並進行多次培土。

  大苗又稱一年苗。一般苗齡長達5個月,在高寒區無霜期短,則需一年。其優點是便於苗期管理、茬口安排,可以深植,以後長出的地上莖粗大,而莖數較少,不易倒伏,栽植初年的枝葉覆蓋度大,雜草少。但起苗和定植都很費力費工,且傷根重,易感土壤病害;根株生長髮育慢,成園遲,初年產量和總產量均較低。不過在年生育期短的寒冷地區,可縮短大田株叢養成期,在乾旱區定植成活率高。因此,寒冷地方及年降水量少的地區,仍用此法育苗。一般大苗所需的有效積溫界限為2500~3000℃,在此範圍內相應的株高為70~100釐米,肉質根12~30條,根株重20~60克。

  ***1***露地育苗場地的選擇 露地育苗常用於培育大苗,而大苗苗期長,苗株高,根多而長,故需有好的苗地,才能培育出健壯大苗。選擇苗圃地需考慮以下幾點:第一,苗地應適於蘆筍根系發育,利於苗株生長,同時容易起苗、分苗。一般以土質疏鬆,富含有機質,地下水位低,排水好,保水力較強,呈微酸性,pH5.8~6.7的土壤為宜。不要選黏性土地育苗,否則株間肉質根相互黏合,起苗、分苗費工,並會導致嚴重傷根。第二,要選擇無立枯病和紫紋羽病等病菌的土壤。以免苗期攜帶這兩種病害造成蔓延。因此,凡有這兩種病的土地,如果園、桑園、胡蘿蔔、棉花、苧麻等地均不宜作育苗地,更不宜與蘆筍連作。第三,蘆筍苗生長極慢,而株行距大,易滋生雜草。因此,要選擇雜草少的土地,尤其不能有多年生雜草。

  ***2***整地 為使幼苗茁壯生長,根系發育好,每公頃施腐熟廄肥30000千克,翻耕入土。土壤酸度大的地方,還應撒施消石灰1130千克,以矯正土壤酸度。翻土要求淺耕,以免根系入土太深,不利於起苗。為防止地下害蟲為害,整地時每公頃撒辛硫磷15千克,混在土中,然後築成1.5米寬的高畦,並應挖好排水溝,以便於排灌。一般大苗苗圃與大田比值為1:10。

  如果用營養缽育小苗,最好製備營養土。營養土要求肥沃、疏鬆,既保水又透氣,土溫容易升高,無病菌、害蟲和雜草種子。一般用潔淨園土5份、腐熟堆廄肥2~3份、河泥1份、草木灰1份、過磷酸鈣2%~3%,充分混合均勻,用40%甲醛100倍液噴灑,然後堆積成堆,用塑料薄膜密封,讓其充分薰殺、腐熟發酵,殺滅病蟲和雜草種子。如土壤酸度大,還需加撒石灰矯正。堆制應在夏季進行,翌年播種前將這種培養土盛於直徑6~8釐米的營養缽中。


1.如何種植蘆筍的方法

2.蘆筍的種植方法

3.種植蘆筍的方法

4.紫蘆筍的種植方法 

5.大棚蘆筍怎樣種植

6.陽臺種植蘆筍的技巧

7.蘆筍如何育苗移栽

↓↓↓點選下一頁“蘆筍的培育方法”↓↓↓